全域康居 美丽田园——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南京探索

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6-27 浏览量: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支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立足南京市情和“三农”实际,“五化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五村共建”打造都市田园乡村,“以人为本”启动和美乡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中国式农村现代化之路。

城乡融合开新局

南京市郊区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乡村人口123万多人,分别占全市86.8%和13%。与同类城市一样,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象也曾长期存在。2012年以来,南京市彻底摒弃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城市偏好,牢固树立城乡发展一盘棋理念,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逐步形成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城乡一体规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规划先行。从“十二五”开始,南京市通过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协同推进,逐步形成了“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总体发展格局。

在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修编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全市镇村布局规划,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以行政村为单位加快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以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村庄为重点编制自然村村庄规划,促进村庄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2020年,南京市依托在宁高校院所和城市规划团队,深入开展“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活动,设立了10多个乡村规划师工作站,通过陪伴式规划、全过程服务,促进乡村规划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乡村规划必须接地气、有温度”,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小城镇与乡村分院院长张川说,乡村规划师应该做一名“赤脚医生”,而不是“专科医生”,乡村规划事无巨细,包括农业种植、农村建筑、生态环境、人文习俗等方方面面,这些都对规划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规划师工作站把城市专业技术、人才资源与乡村现实需求精准对接,成为城乡交流的新平台和农村发展的“加油站”,为乡村建设找准发展定位、为城乡融合提供个性化的落地实施方案。

近年来,南京市坚持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的重点放在郊区农村,市区两级财政年投入乡村振兴资金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合计安排资金超280亿元,率先实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使农村全面具备了现代生活条件。如今的南京,轨道交通区区通、公交线路村村达、通讯燃气户户有、区域供水全覆盖。全市域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涉农区三甲医院全覆盖。乡村地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5%,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基础养老保险、医保、低保同标并轨、同步提升。

要素一体配置,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向改革要动力,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按照中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要求,认真学习浙江深化农村改革成功经验,南京市以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突破,积极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2010年开始,南京市抢抓国土资源管理转型创新试点机遇,实施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以土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在六合区竹镇等9个试点镇街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10多万亩,形成耕地得保护、产业得集聚、生态得提升、发展得空间、农民得实惠的共赢格局。深入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在主城区和郊区实现户口通迁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自主自愿进城落户。积极为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开通“绿色通道”,持续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019年,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被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承担起了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等改革试点任务。目前溧水区已入市交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7宗135亩,出让总价9200多万元;高淳区入市交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9宗64亩,出让总价4500多万元。

在高淳区漆桥街道高岗村,高淳建发集团以1208万元获得3宗闲置地块40年的使用权,牵手清华大学打造具有田园学术气息的“高岗·清华村”。“除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和镇街留存外,高岗村拿到的净收益超过700万元,其中三分之一用于村民分红,最多一户分到了5.7万元,三分之二入股城建公司,每年保底分红5%”,茅山行政村党总支书记何玉宝告诉记者,在原本偏远的传统农区,高岗村村民也能成为拥有租金、股金和薪金的“三金农民”,开心得合不拢嘴。

试点过程中,溧水区及时出台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为主导,以收益调节金征收、收益管理、使用权抵押贷款等规则为配套的“1+3”政策体系,保障了土地入市规范有序。“在调查摸底和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入市制度体系,形成就地入市、异地调整入市、宅基地集中整治入市等多种灵活入市模式,多元实现入市土地价值,这是溧水、高淳两区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面的成功经验。”南京市发改委规划处副处长赵晨说。三年多时间来,溧水、高淳两区积极搭建入市平台、出台入市政策、规范入市程序,有效保障农民权益,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加快释放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长期沉睡的价值。

生态一体核算,农村“两山”资源价值化。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强调,要全面彰显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如何显化乡村生态价值,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需要寻求超越GDP的核算指标,体现自然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的贡献。

南京市“六山一水三分田”,山、水、林、田、村交融,优良的生态基底和自然资源禀赋为全市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产品,也是南京作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颜值担当。近年来,南京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通过加大美丽乡村和生态保护区建设力度,进一步释放生态资源价值,初步打通了自然资源变资产资本的价值转化渠道。

2020年,高淳区以“绿色标尺”为引导,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布了全国首个县区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体系,成为唯一参与GEP核算国家标准制定的区县,被生态环境部正式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GEP直观的数据反映了生态产品的价值,让生态家底有了“价格标签”,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全区域生态系统的价值作用。

为了解决农业项目难融资、生态资产难评估、评估结果难应用等一系列问题,高淳区创新推出“GEP生态价值”贷款。2022年9月,桠溪国华水草栽培专业合作社用其经核算的1108万元栽培基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质押登记,获得了高淳农商行发放的100万元贷款。合作社理事长汪桂伢介绍说,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点“绿”成金,生态价值贷作为金融产品创新,及时解决了合作社水环境治理的资金需求,拓展了水草栽培业及螃蟹生态养殖业发展空间。今年合作社进一步扩大了水草种植面积,总量已达到2000亩,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提升。

溧水区作为首个“江苏省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城乡建设试点区”,深入开展省级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形成全省首个附带投资发展和生态保护监管协议的土地出让案例,并率先探索地表水水权机制改革,均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近年来,“绿色南京”建设深入推进,通过实施绿色通道、江河湖防护林、荒山造林、林业产业、郊野公园建设、村庄绿化等林业工程,累计新增各类造林136万亩,截至2022年底,全市林木覆盖率提升到31.95%,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绿色银行”蓄宝于林、藏富于民,让绿色生态成为驱动发展、创造效益的重要资源,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都市田园谱新篇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与浙江湖州、杭州等地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同步,南京市通过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康居乡村、美丽乡村、田园乡村建设,逐步描绘出有形态、有韵味、有温度、有质感、有活力的都市田园乡村新画卷。

康居乡村全域覆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首先要夯实绿色家底、优化提升乡村生态环境。2011—2013年,南京市率先开展村庄环境“六整治六提升”,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和村庄环境管理水平,全域7000多个村庄全面完成整治,建成了一批康居乡村。2015年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在宁联合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现场会,充分肯定了南京农村环境整治的先行经验。

2018年以来,南京市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和“五年提升”行动,加快康居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实现全域覆盖。着力做好“五个加法”,一是“分类规划+分层推进”,做到统筹规划、因村制宜,突出重点、全面整治;二是“垃圾分类+村庄清洁”,农村垃圾分类全域推进、垃圾减量化成效明显,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开展、到边到底;三是“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户厕应改尽改,下水应接尽接,污水无害处理自然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四是“公共空间+美丽庭院”,村口节点和公共空间全面整治提升、面貌焕然一新,10万多个美丽庭院成为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五是“农民主体+长效管护”,通过人人参与、户户行动,做到“门前三包”与专业管护相结合,实现环境共建、全民共享。

在栖霞区龙潭街道马渡村,只见整治过的生态河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我们在河道治理的基础上推行鱼水共养生态管护模式,由村民‘分包’河道,放养鱼苗、捕捞水草,齐心协力把家门口的水管好”,马渡村党总支书记吴春林介绍,“鱼水共养”解决了河道水草蔓延顽疾,“民治民享”充分激发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水清了,鱼肥了,该村不仅每年能节约12万元的水草打捞成本,还有价值约18万元的成鱼可以让每户村民领福利。

在溧水区晶桥镇,村口、门口、塘口综合整治和村庄洁化、绿化、美化“三口三化”纵深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组织村民实施整治管护工程,通过共建共享、共管共治,让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农民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分建、七分管。目前南京市正在大力推行村庄河道、道路、绿化、垃圾和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的综合管护模式,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指标纳入了镇村高质量发展考评体系。在全市推广农村人居环境“红黑榜”“月月赛”做法,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同时动态化彻底消灭铁路干道沿线、河道两岸、村庄周边等卫生死角。创新党组织结对共建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等多方作用,做到全民参与、常整长清,实现全域康居、处处宜居。

美丽乡村五美并举。10多年来,南京市统筹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村、特色田园乡村、田园综合体和民宿村“五村共建”,按照空间优化形态美、绿色发展产业美、创业富民生活美、村社宜居生态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五美”标准,对所有规划发展村进行高质量综合性打造,建成500多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出8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点上有特色、线上有风景、面上百花园”的全域美丽乡村新格局。

江北新区盘城街道2020年以来全面开展“四清、四拆、四整治”,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大提升,建成了14个美丽乡村宜居村、4个水美乡村。作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渡桥社区王家渡村在精细化做好村庄规划建设的同时,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建成风景宜人的农田林网大地景观和水清岸绿的生态河道。通过盘活古滁河渡口文化资源,举办“盘城葡萄节”品牌节展活动,每年接待市民游客数万人,成为江北新区的“都市花园”。

在串点成线、串珠成链的基础上,南京市逐步推进美丽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2017年起着力建设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打造了6个“示范村+农业园+旅游点”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片区。江宁区溪田田园综合体与民资投建的七仙大福村实现联动发展,以湖熟钱家渡周边水乡聚落为代表的十大聚落建设逐步推开,农文旅居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渐趋成熟。

美丽乡村建设为美丽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适应旅游市场本地化、城郊化、乡村化新常态,南京市以民宿村建设为载体,将50多家符合条件的美丽乡村、创意农园纳入党政机关会议定点单位,10多个民宿村成为职工疗休养挂牌基地,给乡村民宿业发展增加了相对稳定的优质客源。

“我们龙尚民宿村2021年初完成提档升级,目前有社会资本运营和村民自建自营民宿14家、客房286间,节假日常常一房难求”,江宁区汤山街道龙尚村党委委员刘迎介绍,龙尚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发展出集民宿、红色教育、亲子采摘、音乐节、国际马术俱乐部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4.2万人次,创收近600万元。美丽乡村“小民宿”撬动了美丽经济大发展,2022年,南京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34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40亿元。

目前,南京市已建成2300多个美丽宜居乡村,建成水美乡村193个、绿美乡村1098个,拥有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江宁区创成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高淳、溧水、浦口、六合区建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到今年底,全市将建成美丽宜居乡村2800个左右、覆盖率将达到54%(搬迁撤并类村庄除外),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南京精美的城市名片和彰显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品牌。

田园乡村特色彰显。2017年,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提出,要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促进乡村复兴的战略抓手,突出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生态,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

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南京市田园乡村建设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特别注重打造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情、原味的历史质感。

初夏时节,在浦口区永宁街道,300亩薰衣草竞相开放、游客纷至沓来,船在河上走,景在岸边游,一船一水一路花,尽显诗情画意。“永宁有四分之一的近山丘陵,四分之三的圩区风景,生态优势显著”,永宁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旸介绍,在张圩、草场圩、三合圩、复兴圩50平方公里的区域,永宁街道着力打造地域农业色块和季节农业色带,形成了五彩纷呈的田园景观、湿地景观,春赏万亩油菜花、夏赏万亩荷花、秋赏万亩水稻,彰显了老山脚下、滁河岸边大农业特色景观。

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古镇、古村落保护,要在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下,对传统建筑、历史遗存进行保护与修缮。对此,高淳区固城街道花山村党总支书记何腊保深有体会,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明清老宅建成了“蒋山书舍”,保贤局、圣德戏楼、何氏宗祠等古建筑重焕光彩,马家垄小学遗址变成了“马家垄1953”村民文化阅览室。“我们这里是南京市保护得最好的古村落之一,也是田园水乡网红打卡地,欢迎大家前来欣赏田园风光、探究田园建筑、体验田园生活。”何腊保说。

从2017年至今六年间,南京市全面推进都市田园乡村建设,已建成6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同时,围绕“村庄-聚落-片区”3个尺度空间,江宁西部、浦口环老山、溧水红色李巷、高淳慢城等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建设也在全面铺开,努力做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全面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和美乡村探新路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美乡村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浙江经验表明,和美乡村既要求塑形、更要求铸魂,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必须更加注重农民共富之“和”、乡风文明之“和”、治理效能之“和”。

产村融合,夯实乡村振兴根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南京农业鲜明的特色定位。近年来,南京市立足资源禀赋,以“链”破局,聚焦绿色蔬菜、精品蟹虾、南京鸭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构建起以优质农产品为基础、衍生加工业为重点、都市休闲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南京国家农高区和国家农创中心两大平台引领作用,着力打造综合功能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主体强、产业效益强、竞争能力强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

依托大都市、大市场,目前南京已建成创意休闲农业景点(区)500多个,全市有绿色优质农产品570个,“金陵味稻”“食礼秦淮”等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功举办18届的“南京农业嘉年华”已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三大品牌之一,累计吸引市民游客8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5亿元。

“10年前黄龙岘还是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江宁街道牌坊社区党总支书邢有明介绍,2013年开始,通过与江宁旅游产业集团合作,黄龙岘突出茶产业发展,建立了茶业种、管、养、采、炒标准化体系,成功培育了黄龙岘“龙针”“龙毫”两大品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打响了“金陵茶文化休闲旅游第一村”的产村融合品牌。

与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相同步,各涉农区不断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创意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民宿等产业,一大批村庄成为网红明星村。譬如,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乡村轻度假基地,浦口区不老村已经成为市民近郊度假的首选;溧水区傅家边立足特色农业举办的草莓文化节销售火爆,傅家边梅花节人气直追紫金山梅花季。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市民下乡、企业兴乡、能人回乡方兴未艾,大学生和城市创客到农村创新创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蔚然成风。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民收入高于全市平均7000多元,农家乐和民宿经营户户均年收入超过25万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大幅升值,农民财富积累跨上新台阶,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同步增长。2022年南京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7万元,同比增长6.0%,城乡收入差距连续十年缩小。随着城乡共同富裕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住乡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土中国是中国的底色,农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根基所系。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厚德载物,家国文化的天下为公、精忠报国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建设和美乡村,必须坚守、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激活乡村的文化价值。

茉莉花文化是六合区作为“中国民歌之乡”的文化名片。“蜚声世界的经典民歌《茉莉花》采风地就在金牛山脚下,其母曲鲜花调传唱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六合区金牛湖街道主任陈万明介绍,他们在以山子林村为代表的田园乡村创建过程中,十分注重凸显茉莉元素,以“歌”为魂,邀请“鲜花调”第六代传承人定期进行民歌展演,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和”文化,培育崇德向善、和谐和睦的家风民风。

围绕和美乡村建设要求,南京市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溧水李巷村新四军活动旧址和纪念馆成为省市挂牌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打响了“苏南小延安”品牌;六合“农民画”、高淳“跳五猖”、浦口“手狮舞”等乡土文化活动,活化了非遗、传承了民俗、让人们记住了浓浓的乡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入脑入心。在江宁区汤山街道阜东村,“文化+文明”吹出时代新风,户外显示屏、村头“云喇叭”、移动小视频,小品表演、名嘴宣讲……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活动正在热烈开展。据活动志愿者介绍,村里在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点前后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村民读书会人头攒动,“最美家庭”“移风易俗”等评选活动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厚植了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文明乡风。

作为“天下文枢”和“世界文都”,南京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城市文脉与乡村印迹互融互通。江宁杨柳村等5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高淳漆桥村等62个村入选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浦口瓦殿村等21个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现如今的南京农村,山水之间处处展现出深厚的文都底蕴与灵动的和美村韵。

四治融合,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近年来,南京市坚持党建引领、“四治融合”,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以智治提效能,全面推行文明诚信积分制、小微权力清单制,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放权于民,问计于民,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在善治乡村建设过程中,南京市打造了商量书房、乡贤议事堂、村民理事会、妇女议事会等一批议事协商平台,创新“和事佬”“蚂蚁治家”等小微工作室,常态化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活动,让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主人翁”。

“我的积分换了10斤大米和一桶油!”江宁区湖熟街道河北社区的居民高兴地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用诚信积分兑换的日常用品。河北社区新乡贤聂小凤老师说,社区探索实行“家庭诚信积分”制度,用文明诚信积分卡记录村民点滴进步,让乡风文明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引导村民崇德修身,有效激发了乡村治理新活力。

在浦口区永宁街道东葛社区网格化社会治理指挥分中心,70多个智能探头24小时不间断地开展着远程巡查,“我们将社区划分为四个网格,对基层治理六要素人、地、事、物、情、组织进行数据汇总,全社区1222户、3429人、293个重点服务对象及4个在地企业的动态变化在电子大屏上一览无余。”东葛社区党总支书记朱远刚介绍。网格数字化治理不仅实现了信息数据共建共享,也进一步推进了乡村治理能力提质增效,通过下沉管理、及时处置,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类似河北社区“积分制”和东葛社区“网格化”这样的乡村善治实践在南京乡村已遍地开花。江宁区“精准分类优治理,多治融合促振兴”做法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六合区横梁街道三友湖村等10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北新区大厂街道新庄社区等16个村(社区)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乡村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治理效能的不断提升,夯实了南京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最有安全感城市”的基层基础。

从“康居乡村”到“美丽乡村”,再到“田园乡村”,新时代南京农村经历了三次迭代蝶变,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南京市农业农村局一级调研员陈佩弦表示,下一步,南京市将与时俱进,在新起点上高标准对标对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统筹谋划和美乡村建设总体布局和路径举措,着力打造一批农业高质高效、农村乐居乐业、农民富裕富足、乡风和谐和畅、城乡融合融通的和美乡村示范样板,为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继续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