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成色”

来源:苏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2-01-04 浏览量:13

苏州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苏州将共同富裕作为不懈追求,不断探索,深化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努力书写好共同富裕的“三农答卷”。

集群发展富民产业,健全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近年来,苏州立足都市生态农业定位,大力发展品牌优势明显、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富民产业。做精乡村特色产业,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引导区域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因地制宜壮大一批规模集中连片、竞争优势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通过茶树与枇杷、杨梅、柑橘等多种果树复合立体种植,形成了独特的茶果生产体系,产出了名茶碧螺春,也产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枇杷、柑橘、杨梅等多种果品。近年来,吴中区借力现代理念和科技,“互联网+茶果”“旅游+茶果”等模式发展迅猛,通过举办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炒茶大师赛、枇杷采摘节,建设茶果文化博物馆、开发茶果休闲体验旅游等方式,不断做大做强做活农文旅三产融合,茶果生产、加工、休闲旅游等业态蓬勃发展,茶农果农增产增收成效显著。吴中区现有茶园面积3.9万亩,年产值达4亿元,枇杷种植面积4.1万亩,产值近7亿元,杨梅种植面积1.2万亩,产值近1.5亿元。

持续推进农业品牌强农富农。围绕优势和特色农产品,苏州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打造苏州大米等28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阳澄湖大闸蟹等14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评估研究表明,苏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开展建设以来,为农户直接增加收入36.7亿元。

常熟市董浜镇以“董浜黄金小玉米”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为契机,加强种质资源开发、保护,“公司+合作社+农户”示范推广,线下节庆造势、线上直播带货,让“黄金小玉米”身价倍增,每斤10元以上,面积4000亩,年产量3000多吨,产值7000万元,带动千余农户增收。

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2020年,全市拥有县级及以上龙头企业314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63家、市级140家,实现年销售收入1513亿元、带动农户270余万户,其中销售额超5亿元企业37家、超2000万元企业110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牵头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累计达88个。

做优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大力推进“休闲农业+”,拓展乡村多种功能。苏州持续建设共享农庄(乡村民宿),推介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发展特色化、多样化、差异化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促进农业与文化、教育、康养、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苏州已建77家共享农庄,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470家,接待游客78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70亿元,从业人员达4.6万人,带动农户9.4万户。到2022年全市将建成共享农庄(乡村民宿)100个、乡村旅游精品线路60条。

做强做优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2020年基金规模达124.1亿元,累计成立子基金23支。同时,根据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需要,在规划布局、用地指标安排等方面统筹考虑、优先支持,满足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

探索农村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苏州深化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用改革的方法去破解发展难题,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能。先后承担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农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有偿退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等国家级试验任务18项。

农村不少宅基地,随着农民进城、外出务工等而空关“沉睡”。作为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昆山市探索“以房入股”“以房解困”等4种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模式,初步实现了农村闲置宅基地多元化盘活。淀山湖永新村是“江苏最美乡村”,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该村探索“合作社+农户+第三方”的“以房入股”模式,村民以闲置农房入股闲置农房合作社,由合作社引入企业经营,打造高端民宿等业态。农民按入股协议每年获得5万元的租金收益,并且以每三年10%幅度上调,而企业通过统一经营民宿获得利润。目前,企业已与7户农民签约。

随着太湖围网拆除、长江流域禁捕退捕等工作的落实,不少渔民“上岸”后,面临着因文化水平不高、技能单一而难找工作的问题。作为吴江区首个农村劳务合作社,七都镇吴松源劳务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领办,主动吸纳“上岸渔民”,发挥水上优势,参与太湖水草打捞等工作,并为社员购买人身意外险等保障,目前已招录工作岗位20多个。

为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国家级改革试点拓展试验任务,吴江区针对就业困难群体需求,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广”,2021年以来已组建农村劳务合作社30多家,提供灵活就业岗位超2000个。劳务合作社探索村集体搭台、乡贤领头等不同模式,在优先承接绿化养护、道路河道保洁等传统服务的同时,还逐步向家庭保洁、生态旅游、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领域拓展,为农民就业和增收开辟新路径。

做大农村集体经济“蛋糕”。苏州着力构建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联结机制,真正让农民成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全市村(居)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共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32万人,完成股份量化村(居)数1253个,1378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完成登记赋码。

近年来,苏州涌现出产业发展型、生产服务型、农旅融合型、资产盘活型、“飞地”抱团型、村企共建型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常熟市古里镇坞坵村在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同时,通过盘活存量资产、零星工业用地整优、参与抱团发展项目、规范集体资产管理等手段,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坞坵村生产经营性用房面积3万多平方米,土地租赁面积11万多平方米,年租金496万元。2020年实现村级可支配收入1405万元。

让农民有前途,生活有质量

至2021年,苏州已连续举办四届市级农村创业创新大赛,累计137个项目参加成长组和初创组角逐。每年认定全市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十佳典型案例”,并联合苏州银行依照获奖等级进行150万元至1000万元不等的贷款授信支持。向上推荐项目,获得全国双创大赛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国家、省级大赛成绩均位居全省前列。持续组织开展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项目评比,全市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典型达到1100个,其中40岁以下占比近半。

近年来,苏州坚持培养与引进、引才、引智相结合,鼓励支持各类乡村人才下乡返乡创新创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乡村、留在乡村,推动乡村人才由单一种养型向综合发展型转变,形成创新带创业、创业带就业、就业促增收的格局。

“我出生在农村,对农村有着割舍不掉的乡愁。”来自昆山花桥的“85后”殷勤,是新型职业农民。大学毕业回昆后,在一家园艺公司上班。2012年,她辞去工作自己开起花店,钻研花卉苗木养护方法,扩大种植面积,进而拓展业务,收购农业科技企业。她还招聘周边群众组建了生产队伍、销售队伍、施工养护队伍等,共同开拓园艺“美丽事业”。为了做好这份事业,她不断学习提升。大学时殷勤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创业后,她还参加了农业类专业成人本科教育。她说,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不能只有热爱,还要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

近年来,苏州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实施优秀乡土人才集聚行动,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启动学历提升工程。2020年,市农业农村局依托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财政补助学费方式,鼓励45岁以下、大专以下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学历提升。全市累计378名新型职业农民参加成人学历教育提升,其中本科139名、专科239名。苏州还推动基层落实新型职业农民优先承包经营土地的政策,并适当延长土地承包期,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共同富裕,离不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少不了文化文明的繁荣兴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苏州着力促进乡风文明,全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近年来,苏州启动“个、十、百、千”工程,健全“一个”农民体育组织、选树“十个”农民体育活动、打造“百个”农民体育平台、培育“千名”农民体育教练。苏州累计建成51个“苏州美丽乡村健身公园”,其中21个入选“全省最美乡村健身公园”,数量居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