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新江村” 打卡“最江南”|苏州吴江苦练“内功”后,乡村振兴模式输出全国

来源:扬子晚报 发布时间:2023-10-24 浏览量:17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村庄是什么模样? 乡村振兴应如何扎实推动?

作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探路者和实践者,苏州市吴江区在苦练“内功”后,积极做好“模式输出”功课,如今正迎来新的生命活力。国内一批又一批考察团来到吴江,借鉴良方促发展;吴江也主动走出去,把经验模式输出到五湖四海。

近日,扬子晚报与苏州市吴江区农业农村局《书写“新江村” 打卡“最江南”》系列融媒体报道组走进震泽苏小花田野餐吧、同里千亩稻田画、吴江智慧无人农场,共同探寻“吴江模式”的诞生与成长,感悟这些乡村振兴成果背后的实践路径与澎湃动力。

点燃乡土人才引擎,“乡村田野餐吧”产业集群成型起势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广大乡村如何破解“人才之渴”,让乡村成为逐梦的大舞台?近年来,吴江区通过推出一系列利好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乡土人才投身于乡村,产业业态也随之越来越多元化。其中,便有苏小花创意产业园(苏州)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谭桂芳。

2018年,震泽镇瞄准农文旅发展的路子,规划在众安桥村谢家路打造餐饮民宿一条街,并组织了一批企业家前来考察,希望吸引投资。作为接住政府“橄榄枝”的第一人,谭桂芳看着眼前这片“原始”的土地和稻田,一幅乡村田野餐吧的雏形稿渐渐在她心中成型。

“我想打造目的地餐饮,把农家乐留给百姓,做不一样的食文化。”谭桂芳坦言,最初定位在乡村做咖啡,便是希望让城里人能够在乡村享受到别样的精致,只有吸引了小众,大众才会跟风。事实上,谭桂芳对市场的揣摩十分精准。在稻田边享用咖啡西餐、在瞭望台上远观连着太湖的长漾,乡村田野餐吧的模式吸引了众多来自上海、苏州等地的城市客人,令苏小花成为人们心中“诗与远方”的目的地。

一炮而红的苏小花在震泽乡村稳健扩张,激发谭桂芳将触觉伸向更远的领域。以粤菜为特色的“初莲”中式餐厅,集现代农业生产、农业休闲观光、亲子互动旅游、特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安佶拉仙境”,满足垂钓、游玩、品尝需求的“桑基鱼塘”……历经五年探索,以“乡村田野餐吧”为定位的新乡村产业集群逐渐成型起势。

很快,这种诞生于吴江的“苏小花模式”便在全国多地复制推广——通过将新经济产业导入乡村,盘活了闲置资源、激活了乡村经济,有效带动农民增收。看得见的成效,吸引了浙江、安徽等地政府职能部门到访吴江考察。如今,苏小花品牌已成功入驻中国江村、南浔练市镇,在乡村田野餐吧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特色打造水上森林与马术俱乐部等,并预计于明年3月正式对外营业。

“一朵小花成不了花园,我想开出全国乡村振兴路上的千朵花。” 谭桂芳以乡村为底板,探索商业模式迭代,用创新的思维链接乡村与城市,裂变出一系列链接乡村细分领域的新项目,培育以乡村为场景的新经济业态。未来,谭桂芳将继续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分享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做法,希望把苏州这朵小花开到更多的地方。

搭建技能施展舞台,“农文旅稻田画”扮靓美丽休闲乡村

推动乡村振兴,不仅要强化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也要为有意愿投身乡村建设的人才搭建平台。在吴江区同里镇,“80后”新农人张善文在政府的支持下,承包了一片700多亩的土地用于彩色水稻品种选育、种植,以及稻田画景观展示。

张善文是地道的东北人,2002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吴江从事测绘工作。曾经的他从未想过有一天会转行做农民,现任苏州嘉一博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张善文告诉记者:“6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彩色稻田画绘制,当时全国很少有人在做,我便想尝试一下。”

完成一幅稻田画需要经历选地、建模、育种、放线、栽种等多个环节,这对张善文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2017年,张善文与上海农科院合作,成功选育出3种适合长三角气候及土壤生长的苗种。同时,通过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院校协作,利用七个月的时间自主研发出了一套采用数字高程模型制作3D彩色稻田景观画的种植技术。

登上位于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千亩稻田中央的观景台,向下俯瞰,一幅“生态澄湖 诗意水乡”的彩色稻田画镶嵌在大地上,绿意袭人、美不胜收。张善文表示,如今,已成功选育出黄、黑、紫、红、白、灰、橘七种颜色的水稻,进一步丰富稻田景观画面。通过不断改善技术,使游客每登上一层观景台,都能有不一样的视觉效果。“今年北联稻田画观赏期间,高峰期每天接待游客上万人。”

“目前,我们的稻田画已经辐射到长三角地区二十多个点位。”自2018年起,张善文便将吴江稻田画模式输出到苏州、镇江、上海、浙江等地,从结合当地文化元素进行图案设计,到利用高程模型与投影坐标技术在稻田里同比例放大,再到将培育好的彩色稻苗插秧填空,全过程仅需两个月不到,便能完成一幅巨型稻田画创作。

以稻田文化为主题,将农业元素与旅游资源相融合,让“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如今,张善文正在尝试突破种子屏障,研发培育适合在中原、西北等地区生长的彩色稻苗。他表示,希望把以稻田为画布,以彩色水稻为颜料的美丽乡村多彩画卷“绘制”在中国的每个角落。

找准智慧农业抓手,“智慧无人农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找准“落笔点”很关键。当前,数字化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随着农业不断转型升级,实现了从小农生产、机械化生产、智慧生产到无人化生产的转变,智慧农业也将会发展至万亿元级的市场规模。

而万亿产业机遇来临,吴江早已行动起来!在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来自吴江本土企业久富农业机械的多台无人收割机正在“智慧无人农场”内抢抓大丰收。站在田边、手点屏幕,农民不用亲自下田就可以实现 “耕、种、管、收”全流程操作。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吴江区“无人农场”示范基地内已经成为现实。

苏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正华表示,自2021年,久富便在吴江区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加大智能农机的研发投入力度和智慧无人农场集成示范建设,紧紧围绕数字农业方面,利用物联网、大数据、5G+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无人驾驶、智能作业、智慧农场等方案。徐正华始终坚信:“未来,智慧无人农场定是大势所趋。”

这一理念也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被不断印证。“除了吴江,我们在浙江建设的500亩无人农场也将于11月初实现收割。”徐正华告诉记者,通过无人农场的建设,预计可实现水稻产量增产1.57%、小麦产量增产2.31%,燃油成本降低0.66%以上,最主要的是人工劳动力的成本降低39.58%以上。

而这只是吴江智慧无人农场诸多输出案例之一。目前,久富已在江苏、浙江等地建设和落地多个无人农场。通过因地制宜地将各个农场的基础设施与无人插秧机、无人收割机在内的硬件设施,以及包含种植方法、控制平台的软件设施相融合,形成不同的智慧无人农场方案,从而为农业发展赋能增产、提质增效,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徐正华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加大对智慧无人农场的研发推广应用,在探索建设万亩无人农场、拓展应用环节等方面继续创新,进一步打造可复制、易推广的智慧无人农场模式,为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助力。

纵览吴江乡村振兴路径上,类似的成功模式还有很多。平望“鸭司令”胥老三采用“稻鸭共作”的生态种养模式,不仅节省农药、化肥的支出,鸭稻田产出的稻米口感也更好,价格更是比普通稻米高出一倍。而放养的鸭子也十分紧俏,几番加减法算下来,农场效益大大提高。成效显著的生态种养新模式更是吸引了辽宁、浙江等地的种粮大户纷纷前来“取经”,一同奏响田间丰收曲……

如今,吴江在先行先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套乡村振兴“吴江模式”,既重视政策引导、也关注市场驱动,既拥抱新技术新产业、又不失城乡融合共生的人本逻辑,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探索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