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赋予江苏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任务,强调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立足桑蚕、丝绸、塘浦等资源禀赋,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走出了“村美业特农民富、水韵桑田稻花香”的乡村振兴之路,在太湖之畔绘就了一幅充分展示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绚丽画卷。绿色生态体验产品入选江苏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示范产品,谢家路农文旅深度融合改革入选《2022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兴旺
震泽发挥“产业带头人”作用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震泽镇乡村振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代表人物:朱建芳、胡毓芳、谭桂芳
产业基础扎实的农村,必然会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震泽镇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产业带头人”头雁效应,立足栽桑养蚕的传统优势,构建“特色农业+丝绸加工+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条,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激发乡村经济活力。第一产业“带头人”的代表人物——朱建芳。齐心村党委书记朱建芳精心谋划,牵头成立粮食生产合作社、劳务合作社及文旅合作社等投资主体,有效盘活低效工业用地、空置农村住房,将碎片化空间进行合理优化重组,打造了香桐居(在废弃的村碾米房、小商店、灌溉泵房基础上建成,由合作社负责土建,由个人装修、承租并经营,定位中高端民宿,开业以来迅速走红)、啾啾小站(利用农民原有辅房改建成二层框架小木屋,提供轻餐、咖啡、意面等特色服务,受到周边百姓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等一批新业态、新项目,成为网红打卡点,带动村民“齐心”致富,其中齐心粮食合作社人均分红达45000元。第二产业“带头人”的代表人物——胡毓芳。2006年,胡毓芳创办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公司,坚持用一根丝的手艺织出了一条创业新丝路,推动形成了产值达20亿元的蚕桑丝绸产业集群,并于2022年成功登陆北交所,成为“新国货丝绸第一股”。同时,依托太湖雪的龙头作用,推动蚕桑丝绸向产业链两端拓展、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建设蚕桑文化园、桑蚕学堂等综合性载体,持续推进传统产业与教育、文化、康养、旅游等服务业深度融合,展现乡村经济新业态新活力。第三产业“带头人”的代表人物——谭桂芳。2018年,震泽镇规划在众安桥村谢家路打造餐饮民宿一条街,谭桂芳一眼看中了谢家路南依周生荡、北靠长漾滩的地理优势,以及“遇春卸甲”“周瑜练兵”“张墩怀古”等历史遗迹元素,选中一处村里闲置的仓库,在原生态的农田里开出了一家精致的餐吧——“苏小花”,让城里人来到农村,在千亩良田中感受自然风光,接受传统文化洗礼,品味中西合璧美食,打造心之所向的“世外桃源”。除了苏小花田野餐吧,还连片打造了初莲·乡邻中心、安佶拉仙境等一系列乡村服务业综合体,吸引长三角地区的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近三年众安桥村共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乡村振兴需要生态优美
震泽开展“集中连片”建设整体擦亮生态宜居的村庄本底
震泽镇擦亮生态宜居村庄本底,开展“集中连片”建设,打造环长漾新时代鱼米之乡“最江南”样板区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的宝贵财富,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震泽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生态治理,在“连片组团”规划引领下,统筹保护水乡肌理、农房风貌,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一是连片规划先行。结合环长漾新时代鱼米之乡“最江南”样板区规划等要求,震泽镇与片区内七都镇、平望镇、横扇街道既协同开发,又错位发展,邀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震泽片区规划,邀请浙江大学旅游学院编制全镇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以集成观念对区域功能布局进行研究谋划,细致推敲好每一寸资源的业态定位,以规划先行确保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二是整体生态修复。发挥超2000亩优质生态蚕桑的优势,挖掘特色农业文化遗产,建设132亩长漾湿地·桑基鱼塘项目,与已建成的湿地鸟类栖息地、种质资源保护库整体打造生态循环链。同时,整治“散乱污”约5100亩,完成83家温室龟鳖养殖场污染整治,开展快鸭港等口袋公园建设,获评全市首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镇。三是协调农房风貌。实施统一的苏式化农房风貌管控,用好“驻村设计师”等制度创新,按照20余种图纸标准,引导农民建设风貌协调、安全实用的苏式农房,以质朴、协同的建筑风格维系纯净的乡村本色,塑造粉墙黛瓦、淡雅精致的江南韵味,众安桥村谢家路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引领
震泽激励各类“新农人”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河海大学水利治理专家刘文杰指导震泽建成长漾湿地鸟类栖息地和太湖流域水生维管束种子资源库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震泽镇牢牢把握人才振兴的支撑作用,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拓展发展空间等举措,吸引了一批学历高、专业强、年纪轻、有情怀的“新农人”落户,进而带来理念、产业、资金等要素下乡,扩大了乡村的影响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源头活水”。生态人文摄影师记录乡村故事。孙晓东是一名专业摄影师,2017年与震泽镇政府合作拍摄了《蚕的全生命周期故事》而一炮打响,随后他的拍摄视野扩大到湿地保护、非遗美食等领域,并于2018年离开上海,选择在震泽定居并创办“籽庐”工作室,更加耐心记录这里的每一点变化、每一个故事。如今,孙老师已出版多部摄影集,目前计划再出台一本关于震泽的书,继续讲好这个原生态富集地的故事。建筑设计师开办稻田民宿。有着“江村乡村振兴策划总顾问”头衔的张文轩,是小有名气的建筑设计师,五年前被震泽的稻田风光吸引,选择留下来,并用“民宿+农村西餐厅”模式打造了白相里五亩田民宿。去年秋收季节,张老师在谢家路自然村的田野间举办“乡村稻田音乐节”,引爆了周末田园乡村游。水利治理专家建设鸟类家园。2020年,因沪苏湖铁路穿越吴江占用部分湿地,需要实施占补平衡工程。受铁路总公司委托,作为河海大学从事重大项目环保评价、设计、工程实施指导落地的专家,刘文杰来到震泽负责实施这个项目。三年多的时间,他全力做好生态修复,建设鸟类栖息地,构建本土留鸟发育、觅食场所以及食物链,加快生物多样性恢复。珠宝设计师回乡点亮非遗。朱小球长期在北京、南京从事珠宝设计工作,半年前她回到了家乡震泽,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什么,于是“陌上茶馆”应运而生,努力重现乡愁记忆。目前,她正筹建珠宝工作室,把珠宝设计与丝绸设计关联化,打造非遗文化产品,努力推动资金回流、项目回归、人才回乡。
乡村振兴需要乡风文明
震泽营造“四个标志性场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拉花阿姨”徐金妹在震泽镇众安桥村的网红打卡地自然教育中心兼职制作咖啡
乡村振兴既要见物、也要见人,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震泽镇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开展移风易俗,引导农民追求环境清洁、高雅,坚持健身、养心,构建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生活理念,激发参与乡村治理、推动文明乡风建设的内在动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出现四个“标志性”场景。场景一:垃圾分类。之前村民们更多是“自扫门前雪”,把家里扫得很干净,但出了院门就很脏乱,马路上、房前屋后的垃圾不断。自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开始,村民们的扫地习惯发生转变,垃圾全部入桶,自觉分类处理,共同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现在无论是大路小巷,还是村间河道,处处整洁有序。场景二:庭院种花。2020年震泽镇开展“美丽庭院”行动,前期给每家送几盆花,村民们每天浇水、打理,最后由镇上进行评比。时间久了,村民们在买鱼买肉时会习惯性地从市场上带点花草回家,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开放式小公园。场景三:乡间漫步。原来村民们业余生活比较单一,吃过晚饭常常打麻将,现在随着健身步道和湿地公园的建设,村民们可以闻着稻香,很方便地在田园中漫步、锻炼身体。场景四:咖啡拉花。原来村民们只懂种田,现在还掌握了不少紧跟时尚潮流的手艺,不少退休阿姨在家门口的网红打卡地内兼职,咖啡拉花从闻所未闻到熟稔操作,既丰富了经济来源,也提高了生活格调。目前兼职村民已超过390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震泽镇推进乡村振兴改革取得的每一项成就、发生的每一点变化,离不开镇党委和基层党组织把方向、议大事、抓落实,他们始终加强党建阵地建设,通过改造集体用房、闲置农房等,因地制宜布点建设特色“党建小院”“乡间课堂”,充分发挥党员日常管理、社情民意收集、社会治理参与等方面作用。他们坚持建立多方合作机制,与吴江区供销合作总社合作建立苏州首个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中心,与中国建设银行苏州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分行党委签署“党建共建暨全面合作协议”,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资源要素。2023年,震泽镇村级经营性收入1.6911亿元,村均805万元。获“江苏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称号,镇党委获评江苏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