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昆山“四维矩阵”构筑人才高地

来源:苏州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4-02-21 浏览量:10

“双创人才”魏灵玲赋能机器人,种地管地多了“田保姆”;“土专家”陆斌引进“红美人”柑橘,“新饭碗”焕发产业新生机;“村主播”杨静松以绿植为媒,“破圈”产业玩转直播间……这样扎根乡村又不断拓展的“新农人”,正是昆山广袤乡村澎湃的新力量、新未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昆山以“五百行动”之力,添乡村振兴之彩,蹚出四维人才矩阵新路径,通过政策招引一批双创人才、典型选树一批乡土人才、定向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培育集聚一批高素质农民,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截至目前,昆山全市累计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191名,姑苏乡土人才人数和项目资助金额均位列苏州第一。日益壮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踔厉奋发、奋楫争先,促进昆山步入“百村共兴”快车道,为打造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县域示范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入驻“国家队”

打造创新策源高地

冬意正浓,走进A+温室工场,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步入其中,宽敞明亮的玻璃种植大棚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一根根番茄藤随着牵引绳向上攀升数米,鲜红的果实结得密密匝匝。苗垄之间的滑轨上,一台“大眼睛”巡检机器人正自动穿行,实时监测番茄的成熟度和健康指标。这一颇具“科幻感”的场景,已经在昆山陆家镇成为现实。

“通过大数据学习,巡检机器人拥有‘望闻问切’等智能感知能力,病虫害识别准确率超过90%,果实成熟度识别率超过95%。”国家数字设施农业创新中心主任、苏州中农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主任魏灵玲介绍,巡检机器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可360度旋转,急速拍摄植株和果实照片,并对照数据库进行分析,通过系统提醒工作人员进行全生产周期管理。

如今,这片一万平方米的番茄区,产量是传统大田种植的4-5倍,而管理只需要2-3个人。日前,A+温室工场获评2023年全国智慧农业建设优秀案例,魏灵玲获评姑苏乡土人才和昆山市级双创人才。

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从传统农业到都市高效农业,昆山抓住的“牛鼻子”是打造栖才“孵化器”。肩负起为全国农业科研探路的重大使命,昆山引进中国农科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苏州)落户,先后签约入驻数字设施农业团队、长三角智慧农业研究院、智慧畜牧业团队、农田灌排科技团队等6支农业“国家队”,成为全国农业高层次人才集聚地和农业智慧理念、创新技术的策源地;阳澄湖大闸蟹、昆山大米、昆山梅山猪等主导产业方面,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共同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引进集聚农业人才搭建平台。

大棚里迸发生产线,“土特产”变身“金字招牌”,在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及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中,科研院所带来的科技创新力,解锁昆山农业高质量发展“密码”:全市农业农村领域市级以上双创人才从5人增至8人,姑苏乡土人才从8人增至27人,带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6.7%。昆山市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研究院引进的“长江3号”“申江1号”“江海21”等河蟹新品种,可比常规品种提前2周左右上市;昆山水稻产业研究院打造的一批“昆”字头系列品种,让昆山大米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结合昆山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的优势,我们将推动昆山更多农业特色设施提质增效、提档升级。”魏灵玲说,昆山既是专业人才孵化基地也是现代装备研产高地,未来将和团队聚焦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围绕技术瓶颈集中攻关、拓展产业多种功能,进一步缩短科研成果到田间的距离。

培育“领头羊”

“头雁”引领“群雁”飞

“给这些柑橘施肥要像喂婴儿吃奶一样细致,底肥用黑色小分子多肽有机肥,果树还要用水肥喷淋,有严格配比。”冬日暖阳下,千灯镇歇马桥村的红美人柑橘基地内,一颗颗黄澄澄的柑橘散发阵阵清香。昆山顺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斌剥开一只,轻轻一挤,果汁就顺着手滴下来。“‘红美人’被称为柑橘中的‘爱马仕’,按斤出售能达30元,皮薄肉嫩、入口即化,戳根吸管可以‘吸’着吃。”

陆斌1994年来到昆山创业,2013年在一次参加昆山农业农村局于浙江举办的果树培训时,结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红美人”柑橘,并在2016年建起了70亩的昆山红美人柑橘基地。

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加快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陆斌大显身手的底气来自昆山人才培养机制注入的源头活水。2016年,昆山开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从教育资助、创业扶持、金融支持等量身定制人才政策服务包,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其间,陆斌相继获得免费农业教育培训,以及省农业产业化项目、苏州市农业科技项目、昆山市种养殖三新工程项目等补贴。

从“门外汉”到“田状元”,“头雁”引领“群雁”飞,是昆山农业部门的筹谋规划。通过广泛组织“田间学校”等各类技术培训,开展乡村人才“大评选”、农业知识“大竞赛”、职业技能“大比武”、农业产品“大评比”等系列活动,更多乡土人才从幕后走到“台前”,越来越多像陆斌一样的“新农人”用知识、技术、技能改变着乡村的面貌,成为带动产业振兴的关键力量。

田间创业有舞台,职业提升有平台。近年来,昆山一方面探索实施函授学历教育,推动农民变“秀才”,迈上向知识型高素质农民挺进的新征程;另一方面,注重涵养和挖掘源头活水,通过定向委培的方式,持续汇聚农业发展人才“新力量”,共绘乡村振兴新宏图。

一放寒假,扬州大学定向培养专班的陆冰彦同学,就报名返家乡昆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学习农业相关技能。“学校学习理论,田间培养实践,这种培养模式让我们更有‘实战经验’,毕业后投身乡村建设可以无缝对接。”培养模式“定向化”,给陆冰彦留下独特的印象,虽然刚入学半年,她已经多次参加走访实践活动,积累了红薯等农作物高产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面对明天谁来种地、明天怎样种地的现实之问,昆山以创新举措“破困境”、瞄准长远“可持续”,破解现代农业人才瓶颈制约,托举新“鱼米之乡”。通过优化出台《昆山市基层农业农村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实施方案》,与扬州大学签署协议,建立校地合作模式,吸引更多热爱“三农”的本地大学生青年,通过专业培养后,返乡扎根农业农村一线。

同样来自扬州大学的何浩然,2023年高考总分589分,位列班级第一,高出不少“211”高校的分数线,但是他却坚定成为“昆山班”的一员。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何浩然看来,委培生可享受学费补助和就业分配等政策,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带回熟悉的土地,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施展才华,是自己的初心。

直面需求“接地气”,近年来,昆山定向委培“三农”人才进入快车道,立足村两委农业技术和集体经济管理人员岗位需要,调整定向培养生就业方向为区镇农服、经服机构、涉农村(社区)等单位的农技人员、农经人员和财务等岗位,充实基层一线力量。据介绍,2023年“昆山班”招生33人,累计培养217人,未来5年还要建立一支约200人规模的后备队伍。

玩转“老把式”

激活共同致富动能

正值隆冬,丰收的作物纷纷颗粒归仓,但在位于千灯镇的华绚园艺种植基地内,姹紫嫣红的蝴蝶兰正艳丽绽放,农户们插花、组盆、忙得热火朝天。作为苏州规模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目前,这里拥有24座现代化智能温室大棚,总面积7万平方米,年产量达200万株。

“在昆山农业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我们每年都能获得几十万元的各项扶持资金,投入品种技术的更新与研发。”苏州华绚园艺公司总经理田静介绍,2018年起,公司牵头成立产业联合体,吸引当地农户和优质客户成为“大棚合伙人”。2022年,又规模化建设种质资源圃,引进月季、蝴蝶兰、铁筷子等花卉种业600多种。近3年,华绚园艺累计培训1200余人次,年度带动就业超800人次,助农年均增收近4万元。

领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华绚园艺是个缩影。为激励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昆山对高级、中级、初级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梯度补贴,依托补贴政策“留住一批、吸引一批、提升一批”新农人骨干,进一步激发广大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热情。目前,已有3500余人次获补贴资金1081.7万元。

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耐力赛。随着电商直播站上风口,“老把式”们能否玩得转?

“小红书搜多肉植物水晶虾饺,首页有张晒单就是从我们家买的。”昆山土人园艺公司位于张浦镇,建有高标准大棚1万多平方米,负责人杨静松算起账,电商直播让自己的多肉绿植产业更红火,一年直播销售额超过200万元,占总销售额的80%。

成功秘诀是啥?杨静松介绍,2018年,电商直播兴起带来广阔商机,自己立即投入运营团队,和同行交流取经,拍摄剪辑、引流营销,一点点摸索入门,慢慢就迎来了爆发,淘宝带货直播还冲进多肉榜前十。2023年,昆山市首届新农人直播电商大赛上,自己一小时卖出3万元营业额,位居阳澄湖大闸蟹之后,获大赛二等奖。

杨静松腰包鼓起来,映射着昆山乡村发展的数字化转型。强化新型电商支撑,近年来,昆山成功举办新农人直播电商大赛,并开展电商直播培训班,推动“新农人主播”纷纷涌现,他们把手机变成新农具,把直播变成新农活,把数据变成新农资,构建昆山农村产业新业态发展模式,为农业创新创业注入了快速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