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稳!进!好!无锡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精彩篇章

来源:无锡新传媒 发布时间:2021-08-09 浏览量:18

 “十三五”时期,党中央确立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在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下,无锡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站在政治高度看“三农”、站在全局高度抓“三农”,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工作强度、政策力度,推动乡村振兴不断激发新活力、实现新突破。全市乡村振兴工作体系日益完善,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圆满收官,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启程,“稳”的基础有力夯实、“进”的格局持续健全、“好”的态势更加明显,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走在江苏省前列。

构筑农业高质高效新优势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加快构建具有无锡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

  加快产业发展提质。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粮食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坚持绿色立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做优做强优质稻米、精细蔬菜、特色果品、名优茶叶、特种水产、花卉园艺等六大主导产业,优良食味水稻比重达到65%,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70%,分别比“十二五”末提高33个百分点、50个百分点,全市建成全国农业产业强镇4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2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3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分别达到4个、9个和12个,分别较“十二五”末增加2个、7个和6个。

  依托无锡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培育乡村休闲旅游、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全市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2家、省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2个。

  加快载体主体提能。积极运用工业化、园区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近三年全市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2个,农业园区面积占比达到56%,较“十二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发挥无锡民营经济发达、工商资本实力较强的优势,在全省率先出台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农的政策文件,创新实施“百企建百园”工程,三年累计建设项目112个,总投资40亿元。大力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建成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8家、示范家庭农场230家,较“十二五”末分别增加36%和243%。

  加快设施装备提档。大力推进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到85%,较“十二五”末提高23个百分点。加快推动农机装备提档升级、农机服务拓面提质,无锡市被认定为全国整建制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设区市,全市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2.5%,较“十二五”末提高2.5个百分点。依托无锡物联网产业优势,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应用,提升农业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宜兴市、江阴市先后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新生活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把改善农民群众生活品质作为重要出发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指导农民就业创业,开展村企联建行动,提升社会保障水平。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750元,“十三五”期间累计增幅达48%,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4.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十二五”末的1.868:1缩小至“十三五”末的1.81:1,收入差距苏南最小。

  农民就业创业服务持续优化。全面推进城镇就业创业政策向农村延伸、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乡村特色产业在农村蓬勃发展,巩固提升农村整体就业水平。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在岗、转岗和技能提升培训,积极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近三年来,全市扶持农民创业1.2万人,培育高素质农民1.8万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10万余人次。

  集体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大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广转型发展、联合发展等经验模式,优化资产资源配置,拓展村级经济发展新路径。去年村均集体收入达967万元,较“十二五”末增长37%,155个村级收入200万元以下经济薄弱村提前两年全面完成脱困转化任务。坚持规范发展、严格监督管理,在全省率先建成“三资”监管信息化平台,扎实开展村级集体资金违规出借和资产出租问题专项清理整治,为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全市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实现大市统一、城乡一体,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010元。无锡首创的村级医疗互助制度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描绘乡村宜居宜业新画卷

  在全省率先启动“一推三治五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坚持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精心描绘美丽无锡的“乡村版图”。

  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加大各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实施等级道路、垃圾收运、污水治理、农村厕所、路灯亮化等项目,总投入超100亿元,所有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有序标准,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和装修垃圾收运体系、乡道村道优良中等路、三类以上水冲式公厕、村主要场所和道路路灯、村道宜林路段绿化率等“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立“六有”长效管护机制、督查考核机制和 “红黑榜”制度,确保农村人居环境实现长治久洁。

  农房建设改造大力推进。把农村住房建设作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头号工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补短工程”和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在苏南率先重启停滞12年的农房建设工作,聘请规划设计专家担任“美丽乡村设计师”,全面完成首批107个村整村试点近8000户农户改造任务,一批白墙黑瓦、小桥流水的“新江南人家”相继落成。

  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成果丰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乡村资源禀赋、风土人情、产业基础,大力开展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培育和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创建工作,三年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7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10个,生动展现吴韵水乡新风貌。

  乡村治理体系全面建立。率先出台乡村治理“1+4”政策文件,以“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为路径,以“五力提升、六一并举”为抓手,积极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新格局。全市5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江阴市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