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2022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我市再次荣获设区市综合排名第一等次!至此已是“三连冠”。人均耕地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无锡,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担当,以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勇气,狠抓规划、科技、园区、政策等关键载体平台保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以园区农业、都市农业、智慧农业为特点的农业强市之路!
聚力重点难点 扛稳乡村振兴责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一步彰显了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了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将“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实地调研、听取意见建议,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约20次专题研究部署“三农”工作。6个涉农市(县)区、49个镇(涉农街道)均纳入高质量发展涉农考核体系,各市(县)区严格执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制度,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全面落实。
多方合力齐推共建,乡村振兴新局面迅速打开。我市制定出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等系列配套政策,在全国率先编制了“农地合一”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在全省率先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率先以工业化思维全域化建设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和特色园,推出全省首批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线上交易、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系列举措致力疏通发展堵点,赋能乡村振兴。我市获批厅市共同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整市推进试点,宜兴获批创建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惠山获批创建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这些国家级、省级重大改革试点任务稳步推进,彰显了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争在先、走在前”的飒爽英姿。
聚力丰产丰收 筑牢稳产保供基础
近日,在锡山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户们忙着用无人植保机给1000多亩麦苗追肥。来自省、市的农业技术专家现场查看苗情,给出细化的田间管理意见。和这里一样,全市50多万亩小麦进入春耕备耕“加速期”。
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解决种子和耕地问题。去年,我市编制完成现代农业专项规划,划定粮食和蔬菜、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空间。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区域推进,又倒逼各地精准谋划,强化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建设以百亩连片为主的优质粮田,有力推动全市耕地“地力”不断增强,仅去年就建设高标准农田8.07万亩,力度为10年来最大。全年粮食总面积增至121.70万亩,总产量达55.63万吨,为近年来新高。
保障“菜篮子”,对城市稳定运行意义重大。严格落实“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蔬菜去年播种面积达到57.51万亩;压紧压实生猪稳产保供责任,通过加紧建设生态化、智能化千头猪场以及增设域外基地,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系列举措有效助力稳产保供,增进民生福祉。去年全市仅能繁母猪存栏量就达2.689万头,其中地产存栏量同比增加29.8%,超额完成省级下达任务。
聚力高质高效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70%以上需人工操作的水蜜桃生产,去年被惠山区建勤家庭农场改写。这个位于惠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农场,迅速接受科技辐射,首创了苏南水蜜桃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除了耕作时使用微耕机、旋耕机,割草有自走式割草机,灌溉有智能水肥一体化装备等,就连用工最为密集的采摘和包装,这里也有了多功能果园作业平台、全自动包装生产线,桃园省力化生产瓶颈被一举打破。
推动现代农业向高质高效发展,是地少人多的我市一直秉持的战略。在多年来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推动下,农业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其中,锡山、惠山分别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去年重点项目共投入近40亿元,努力建设国内一流的农业产业园。新吴区腾出100多亩建设用地与无锡城建发展集团、先正达集团中国合作,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农业产业高地。农机装备提档升级,全市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
深化农业园区载体作用,增强发展动能。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以工业化思维,全覆盖开展区级科技园、镇级产业园、村级特色园等农业“三园”建设,认定首批市级农业产业园8个、农业特色园26个。同时,省级以上农业示范园增至5个,实现主要涉农板块全覆盖,园区发展水平和能级显著提升。在此推动下,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已达149个,另有11家农场入选首届江苏“百佳家庭农场”,数量居全省前列。全年开工新建重大项目156个、项目总投资145.86亿元,较去年分别增长21%、66%。产业融合发展方兴未艾。去年全市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35.2亿元,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10%以上,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增至10个。
聚力宜居宜业 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近年来,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拿出“三块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农民承包土地投资建设乡村旅游,引来近10家企业和机构参与。而村里5000多亩南天竹等农业基地也优化了布局,统一打响“白塔味道”品牌,去年新增销售额1500余万元。这是宜兴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探索的一个成功缩影。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长期任务、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市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完善镇村布局规划,全面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在优化乡村形态、提升人居环境、建设基础设施、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上持续发力。
仅去年,全市就发动158个规划发展村开展“美丽农居”建设,并对1980年以前所建农房进行全面改造,有效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围绕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市建立年度测评自然村全覆盖的“红黑榜”制度,新改建农村厕所265座,长效管护合格村比例保持在95%以上;一批农村养老、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在加快完善……
全国首部乡村建设美学导则在我市发布,着力将村庄打造成村民满意的居住地、游客向往的目的地和创客聚集的梦想地,引导无锡因美而兴、向美而行。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先行先试的宜兴,则将结合阳羡茶、宜兴百合、杨巷大米等生态农产品的区域影响力,优化城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鼓励农民采用“直播带货”等轻资产方式创业,进一步拓展增收渠道。
聚力富裕富足 谱写富民强村新曲
得益于集体经济镇村联合发展平台,江阴市月城镇双泾村近年来电商经济迅猛发展,直播、淘宝等农产品电商销售迅速增温。村集体还整合6000亩林果地等资源发展“一日游”精品乡村游。该村由“发展洼地”成为“增收福地”,近3年农产品网络年零售额累计达1000多万元,去年村级集体收入达1300多万元,同比增长约8%。
富民强村,是“三农”工作中心任务。针对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能人缺乏、产业落后等不利发展因素,我市出台新一轮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和“一村一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行动方案,推动镇村、村村、镇镇“抱团取暖”,通过资源、资金等整合,对接更优质的项目,增强发展动力。目前镇级联合发展平台组建率达100%,带动村均增收超过15万元。江阴在全省创新成立“乡村振兴共富基金”,对16个集体经济发展类项目给予支持。对于相对薄弱村,市级设立4000万元财政专项支持其开展产业项目建设,让致富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乡村变强,带动农民增收渠道变宽,收入增长“稳稳的”。去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934元、居全省第二,增幅高于城镇居民1.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降到1.75,为苏南最优。
人才是乡村振兴第一资源。近年来我市加大力度培育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全市新建省级涉农创业孵化基地1家、市级涉农创业孵化基地2家,扶持农村劳动力创业8305人,培育高素质农民5000余人,为乡村发展增加源动力。.
聚力和谐和睦 构建乡村善治格局
滨湖区紧邻灵山景区的古竹老街去年实现提升改造,街区内水泥路焕新为彩虹步道,一亮相就成为网红打卡地,不仅便利了周边居民出行,还吸引了八方来客,与全区“加快打造农文旅融合精品样板”诉求不谋而合。秉持“党管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古竹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村民微自治营造了人人参与建设、人人参与管理的良好氛围。
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为根。近年来,我市全面建立市、市(县)区两级乡村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党建引领,促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强化智治支撑,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格局。农村头雁“领飞争先”行动、村书记“县乡共管”机制等举措深入实施,强化基层党建引领。所有行政村(涉农社区)全面推广运用“清单制”,将协助填报报表、台账和履职负面事项一一列入清单,有力促进村级减负增效。健全“行政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治理体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全过程各方面,全面落实村“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制度机制,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更好地为基层组织赋能。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通过“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等活动,我市把乡贤、孝道、公德建设融入社会管理,并通过加强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活动场所建设,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供给。“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