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结果前不久公布,无锡再获“设区市综合排名第一等次”桂冠。考核设立三年,三次拿下“第一等次”——虽非农业大市的无锡展露出成为“农业强市”的雄心和实力。
“三连冠”的底色是敢闯敢为。曾在全国率先点燃乡镇企业发展星火的无锡,近年来又“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全国率先编制“农地合一”现代农业专项规划、在省内率先启动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工业化思维全域化建设农业“三园”……无锡多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定力体现,成为着力解决发展根源问题的动力之源。
编制“农地合一”规划,激发农村资源活力
在惠山区前洲街道黄石街村,10多年来稻田、林地、菜地交错的400亩土地,去年被整治成面貌整齐、路渠通畅的粮田,不仅村庄布局优化了,土地租金还因此增加了逾10万元。
变化,源于去年全市域“农地合一”现代农业专项规划的推动。
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是必由之路。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无锡,农业生产空间紧缺、耕地碎片化现象明显,导致高效农机无法进入耕作,难以及时引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现代农业无法迈开大步。
如何让耕地“小田变大田”,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科技涌向农村?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吴立刚说:“按照整体功能区建设的思路,以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来引领。”
在2021年编制了“五园五区六带”发展规划,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划好重点”的基础上,去年又以镇(街道)为最小单位编制专项规划。除了农业产业功能布局、用地结构优化要求,还明确了各镇、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园区建在哪、怎么建。“这样,相当于每一块农用地都有了靶向目标,和以前农业发展规划比更具可操作性。”前洲街道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磊说。
“农地合一”的突破在于,农业功能和国土空间、村庄在规划之初就实现衔接。编制前,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和自然资源规划部门一起对每块农用地性质、面积、位置等调查摸底并上图入库,实现了用地信息统一,使耕地保护利用、农业配套设施用地审批难问题从根子上得以解决;“多规合一”,又使村庄避免了走一步看一步、新建农业设施用地障碍重重等发展尴尬。黄石街村村书记华国感慨:“以前的农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各归各,村集体不了解每块地的土地性质,没法打统仗。‘农地合一’的专项规划明确了每一块耕地的发展方向及配套设施,土地整治实施起来很顺利。”
全域化推进,充分激发了耕地资源要素的活力。仅惠山区,就将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用3年时间新增耕地约1.2万亩。
整区域建设高标准农田,更高层级保障粮食安全
农田唯有“规模化、宜机化、智能化、产业化”,才能充分彰显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当这一普适原则遇到耕地资源低于全省平均的无锡,更让人感到急切。
去年,无锡在省内率先推行整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所谓“整区域”,区别于以往“点上开花”的盆景式打造,要求各个板块、镇、村全面推进,对有效耕地应建尽建。市农业农村局人士指出,整体拧成一股劲,才能避免出现零星建设产生的“夹花地”现象,加快建设最宜高效农机操作的百亩连片农田,更高层级保障粮食安全。
无锡计划在3—5年内,将100多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都建成高标准农田,并对此制订了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涵盖田、土、水、路、电、技、管等,亩均投入高达6000元左右。江阴徐霞客镇方园村主任王健举了个例子:按要求,建成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每公斤20克,机耕路路面净宽不少于3米,她认为这样细致的标准体系使粮田质量有了更全面的保障。
原打算就既有稻田开展建设的方园村,在“整区域”建设要求的倒逼下,将夹杂在粮田中的300亩废弃河塘、林果低效用地也整治成了高标准农田。王健前后比照后发现整区域推进才是最优方式:“如按原计划,要另外为大型农机入田修建道路,而且一些边角地农机仍难以作业。”去年,方园村近1200亩高标准农田整治好后,扛住了夏季高温干旱,亩产稻谷近1300斤,较以往增加约300斤。
借助整区域推进之势,无锡去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8.07万亩,较上年增长了近1倍,攀上10年来最高峰。大量优质农田涌现,不仅优化了农田面貌,更引来一批国内农业龙头企业。在宜兴芳桥街道,星光农业子公司将对8000多亩稻田新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中心、粮食烘干加工等设施,提升水稻育、种、管、收效率,解决小农户“不会干、干不好、干了不划算”问题;在新吴区,“先正达集团中国”将建设数字植物工厂、MAP示范农场等载体,推动农业加快步入科技、绿色发展之路。
以工业化思维建“三园”,现代农业跑出“加速度”
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无锡“重量级”农业园区不少:锡山、惠山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江阴华西、宜兴杨巷、滨湖雪浪3个省级农业产业园区,走在全省前列,但农业园区建设尚存在规模偏小、经营理念创新不足等问题。新形势下健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力,成为“华山一条路”。
很快,打破原有建制,一项建设区级科技园、镇级产业园和村级特色园的行动在全市大力推进。村是“神经末梢”,挖掘村里特色产业、人才等资源,做精特色园;乡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镇+村、镇+镇、镇+企等方式助力产业发展,做强产业园;区级则聚力创新平台,以政策、资金为引导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做优科技园。园区建设三级联动、政企协同,至去年底已有8个镇级农业产业园、26个农业特色园通过市级考核。
把工业化思维引入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是此轮园区建设的一大创新。各园区纷纷编制详细规划,对园区生产、研发、加工、展示和交易等功能合理布局,围绕招商、内部管理建章立制、组建班子。在宜兴新庄街道,负责园区管理的街道农业农村局首次带着企业到广东招商并带回2个意向项目。局长钱东明说,农口部门以前只在生产方面进行方向引导、技术指导,现在园区管理定人、定机制、定目标,招商、盘活低效用地等事项实现了整体有序推进。
去年获市级认定的羊尖农业产业园,围绕3000多亩核心区域着手建设机械化程度全国最高的育秧中心,计划投资300万元,后续还将加大投入,引进无人高地隙植保机等智能农机。目前这里经营户仅7家,预计农机装备力量提升后亩均产能可较去年再提升30%以上。羊尖镇副镇长唐浩表示,科技、装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政府平台的介入,可更好地整合资源、多方争取资金。
到2025年,无锡市农业园区总产值、农业龙头企业数量预计均可较2020年翻一番以上,分别超200亿元、2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