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久久为功,建设和美乡村新美景

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12-25 浏览量:13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4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近年来,无锡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2022年获得省政府“促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连续两年获得无锡市“民心工程奖”。获评83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个片区列入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培育建设范围。

完善乡村建设推动机制

无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建设行动,建立推进机制,强化任务落实,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组织推进机制。建立完善市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的组织领导机制,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部署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立“无锡市和美乡村村书记联盟”,凝聚基层力量、群众智慧。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印发《无锡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无锡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重点任务清单》,将12项具体工程、65项建设任务明确到具体责任单位。连续5年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文件,下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目标任务和工作要点。制定《无锡市和美乡村条例》,以法治化保障和美乡村建设。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50元标准给予经费补贴,近年来全市各级安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近60亿元。

深化完善乡村空间规划

仲冬时节,寒意渐浓。冬天的无锡桃源村别有一番风味,游桃林、访桃人、听桃事、品桃诗,在这里,游人不仅可以吃农家饭,还可以品桃酒、住农舍、干农活、购农家特产,全方位在“中国水蜜桃之乡”体验桃源村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近年来,桃源村以“一轴四区多节点”规划为引领,力求最小干预、最好效果,以小切口实现大目标,着力打造江南水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样板。

优化乡村颜值与品质。桃源村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从上海聘请知名规划设计团队,统筹考虑村庄功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类别因素,于2018年编制完成全市首个村庄规划,形成以“一轴四板块多节点”为主要空间结构的农旅特色规划,即以贯穿村庄主干道的观光旅游风光带为主轴,建设形成“农享——高端度假板块”“农创——乡创民宿板块”“农聚——特色农庄板块”“农养——慢养乡居板块”等四大农旅融合板块。

不仅是桃源村,在无锡,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做到层级分明、链条精准、脉络清晰,科学绘制乡村建设蓝图。优化总体格局。编制地市级农业农村空间规划——“五园五区六带”发展规划,构建以五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格局,规划建设五大城乡融合先导区、六条美丽乡村风光带,实现美丽乡村整体性推进和特色化布局。优化农业布局。率先开展现代农业专项规划编制,编制形成市、6个涉农市(县)区、49个镇(涉农街道)三级现代农业专项规划成果,全面优化农业产业功能布局。

优化村庄布局。无锡市全面编制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划定1090个规划发展村、1997个搬迁撤并类和4161个其他一般类村庄,完成全市所有399个有规划发展村的“多规合一”行政村村域规划编制,明确全市村庄发展定位和方向。优化美学指引。强化“乡村美学”概念,发布全国首部乡村建设美学导则,深化与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高校院所合作,联合开展大学生艺术创作营活动,精心打造富有江南特色、承载乡愁记忆、展现现代文明的“新江南人家”。

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冬日里,漫步在江阴祝塘镇石堰村,风光秀丽、风景如画,新增的“连理”桥、主题微公园、塘石堰滨水步道、浪漫乡村爱情路成为网红打卡点。

曾经石堰村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外流严重,逐渐变得空心、萧条和冷清。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石堰村注重保留村庄肌理,以原有水、路、田为基底,开展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进实施河道整治、村道改善和空间重塑等工程,放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效应,20余年脏乱差的村容村貌改头换面,重现昔日“小桥流水、枕水而栖、绿荫花影”的水乡生活场景和整洁有序的农村风貌。

如今,户与景融、村与文融、村景交融的自然村变得更加美丽宜居,部分在镇上买房的村民陆续回村居住。升级改造后的石堰村成功实现从萧条到热闹的转身,人气破圈,解锁了家门口的“诗和远方”,走出了一个寂寂无名的边缘村的“重生”之路。

干净整洁是和美乡村的底色。石堰村的变迁,是无锡乡村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无锡在全市集中开展“三清三治”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乡村面貌明显改善。聚焦重点区域,集中清理各类垃圾、清理违建违放、清理家河家塘,治理农村厕所、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农田风貌。对全市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6961个自然村,分成Ⅰ类村、Ⅱ类村、Ⅲ类村。Ⅰ类村重在提质提效、Ⅱ类村重在常治长效、Ⅲ类村重在整治整改。在全省率先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有督查评价的“六有”长效管护机制,2023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合格村比例达到95%以上。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一座二类以上公厕、无害化卫生户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均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全面提升乡村宜居品质

乡村,不仅要宜居,也要和美。随着院落更整洁、邻里之间更和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也得到更好传承弘扬,展现和谐乡村新风貌。

在桃源村,以“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指数”为宗旨,以“改善人居环境颜值气质”为愿景,项目化、目标化、节点化、责任化推进高品质美丽农居建设。紧扣“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总目标,高效制定猫桥河全方位、个性化改造方案,做好同村民的积极沟通工作、现场监察工作和拆违工作,全面构建生态自然、河道通畅、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河湖水网新格局。健全村庄河道、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综合长效管护机制,成立“老娘舅”“微自治”队伍,广泛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治理。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等化配置。持续建设“美丽农居”。自2018年无锡市率先在苏南地区全面启动农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以来,截至目前,无锡市共计改善农村住房近5万户;全市1090个规划发展村庄全面启动现代“美丽农居”建设,获评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4个,11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55个村入选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录,宜兴市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市通自然村组道路硬化率、行政村公交通达率、供水保证率以及行政村主要公共场所和主要道路路灯覆盖率都达到100%。

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改善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比例达到88.3%,创成省甲级村卫生室100家,养老服务站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面建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持续加强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精网微格”工作体系,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效能。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示范村13个,5A级村党组织达标单位达到101个,行政村推广运用“清单制”“积分制”比例达到100%。

片区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在宜兴南部的青山绿水间,宜南“茶乡竹海山水画廊”片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八方来客。作为首批“江苏省旅游风景道”的张灵慕线是宜南片区的重点旅游公路,绵延12.6公里,连接张公洞、玉女潭、灵谷洞、陶祖圣境和宜兴竹海等多个国家级风景区,公路两旁茶园、竹海密集分布,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田园风光画卷。

依托片区内34公里“宜路陶醉”茶乡和美环线,将云湖茶禅田园、太华古村红韵、离墨人文洞天、龙池茶山康体、竹海深氧园林五个组团的景区景点、和美乡村、文化聚落等串点、成线、连片,构建“景路相扣、谷村相生、一环四脉、多核五团”的总体空间格局。

随着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现场推进会的召开,无锡市三大特色乡村片区——宜南“茶乡竹海山水画廊”、锡东“稻香吴韵”、惠山“江南桃花源”的建设蓝图更加清晰,建设步伐全面迈开。

优化片区布局。结合无锡市功能区工作安排和“五园五区六带”规划建设实践,突破村域、镇域、区域限制,进一步整合资源,在将宜南“茶乡竹海山水画廊”、锡东“稻香吴韵”、惠山“江南桃花源”3个片区列入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培育建设范围外,再将全市有条件的乡村区域划分成8个片区,作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储备片区。

突出培育重点。按照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十有”标准,抓好以行政村为单元的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到2025年,片区内全市将培育建设150个以上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围绕美丽乡村风光带,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建设农业园区、家庭农场、乡村旅游景点、乡村休闲旅游服务设施等若干个重要节点。

打造美丽乡村风光带。在片区建设基础上,沿道路体系、河湖水系,将片区串联、衔接,打造6条美丽乡村风光带,总体形成贯穿全市各地的“五百里美丽乡村风光带”,形成点线结合、以点带面、串珠成链的建设格局,整体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

希望的田野,和美的画卷。特色产业兴旺,生态环境向好,孩子上学不用愁,就医看病有保障……在无锡大地,群众可感可及的一个个幸福和美场景,正汇聚成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的生动画卷,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正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