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灿烂中华文明的根基,是土地情结极为浓厚的中国人心头的“乡愁”,它们承载的是千年或百年的村庄历史记忆,承载的是人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答案,承载的是人们共同的乡愁记忆,承载的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和信仰之源。
近年来,江苏实施了一系列推动乡村振兴的务实行动。其中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自2017年6月启动,围绕“特色、田园、乡村”三个关键词,积极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致力展现乡村“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现实模样。泰州始终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按照打造乡村振兴“试验田”的要求,以探索可复制的“泰州样本”为目标,努力呈现“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美好图景。
持续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泰州市在全省三批试点村中争取到14个省级试点名额,上争省级奖补1.833亿元,为全省最高。与此同时,泰州市委、市政府拿出2亿元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对省级试点村进行1:1市级奖补,并率先启动市级试点村建设。
泰州在充分总结推广兴化东罗、唐庄、姜堰小杨、泰兴祁巷、靖江徐周等试点经验的同时,在全省率先启动面上创建工作。自2020年起,全市共分4批启动了75个市级创建村,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41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38个。2020年和2021年,泰州市和兴化市分别被省政府表彰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并被评为2021年泰州市委市政府改革创新一等奖。
当前,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进入发展新阶段。泰州市进一步探索和深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在推动长效管理、重塑乡村魅力上积极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
持续开展“培育式”面上创建。泰州市以“一年出雏形、两年见成效”为目标,分批次启动77个市级特色田园创建村建设,形成梯次推进、联动塑造的建设格局。
持续强化命名村庄长效管理。泰州市制定《泰州市特色田园乡村长效管理考核办法》,对省、市特色田园乡村,在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居民生活水平、示范带动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推动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乡村振兴的红利。
持续推动乡村风貌提升改善。泰州市将乡村风貌作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农房改善的重要内容,编制《泰州乡村风貌建设指南》,精心设计一批彰显泰州特色的乡村建筑样式,注重在风貌塑造上体现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
深化开展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建设。泰州市制定《泰州市“两田一湖”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力争用2-3年时间,打造兴化垛田、泰兴圩田、姜堰溱潼3个区内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融合,力争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加以推广。
“农业+旅游+文化”取得新成效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泰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保护等多方面取得新成效。
品牌塑造助民富。泰州各创建村庄依托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出“八十八仓”“德胜”“西来原”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强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以兴化市东罗村的“八十八仓”为例,目前该品牌已形成四条产品线:“一禾一斗”兴化大米、“青田萃”大麦若叶、非物质文化遗产“桂花米酒”、红膏大闸蟹等,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因为龙头企业的带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正在快速发展。
乡村旅游聚人气。全市4家全国重点旅游村全部为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美丽田园乡村游赏线路中,重点推荐了泰州市14个特色田园乡村串联而成的“千垛乡缘”“溱湖风韵”和“文杏结宇”3条线路。去年“五一”“十一”小长假期间,泰州特色田园乡村游人次超110万,同比增长120%,经营农旅项目的村庄数量增加至32个,消费收入超1300万元。
文化保护添内涵。泰州通过深入挖掘传统乡土文化,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和传统村落融合发展,创成省级传统村落44个,总量居全省第四。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修复历史建筑组群蔡氏庄园,保护近现代乡村工业发展遗迹,引入航模、摄影等现代文化元素,为“孝义蔡庄”后续发展增添新动能。
打造乡村振兴“泰州样板”
推动乡村振兴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泰州路径”“泰州经验”。
做好“统筹”的文章,全力培植乡村振兴特色典型。泰州对标“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总体目标,统筹发展,精准发力。
生态保护上,在保护村庄传统肌理和格局的前提下,泰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通生态与村庄的关联,推动生态与村庄环境整体提升。产业发展上,加强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建设,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强化接二连三产业链,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组织振兴上,选派多名“第一书记”参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以坚实的组织基础引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并不是一味地向乡村“输血”,而是要充分激活乡村的“造血”能力。泰州市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引导更多产业项目向特色田园乡村聚集,打通城乡之间各类要素的双向流动渠道,借项目之“手”引导人才、资本、科技、金融等要素进入乡村,充分激活乡村沉睡的资产,使特色田园乡村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做好“提升”的文章,全力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泰州市把提质增效作为推动特色田园乡村高质量发展重点,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从“1.0版本”向“3.0版本”升级。在完成特色彰显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村庄竞争力。
注重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泰州将特色产业作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培育发展高效农业以及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致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加快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格局。泰兴毛庄村的江沙蟹品牌,依托江沙蟹产业园生产龙虾、大闸蟹等生醉、熟醉产品,以及蟹黄包、蟹黄狮子头等衍生产品,有力拓展了农业增值增效深度和功能价值开发广度。
注重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发展乡村产业的目的,是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泰州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姜堰区小杨村的小杨人家,依托溱湖景区开发农业观光,配套餐饮、住宿和研学,不仅提高了土地租金,达到每亩1500元/年,高于同类地区50%,而且为周围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增收,真正实现了家门口的就业。
做好“组织”的文章,做到“共情、共建、共享”。
强化“共情”意识。坚持“农民盼什么,乡村建什么”,聚焦民生期盼精准发力,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在以兴化为主的里下河地区,村庄通过增设停车场、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升村民生活水平。
加强“共建”思想。广泛听取民声,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不仅把农民群众作为受益者,更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
深化“共享”理念。在提升乡村功能的同时,持续吸引资源、人口等要素回流,让“原住民”与“新村民”共享农村生态、经济和文化的红利。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的引江社区,依托引江河的资源和优势,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重点发展农业采摘体验、休闲亲子旅游等项目,形成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三生”相融的循环发展村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泰州将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成果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努力打造更多让城市更向往的特色田园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