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村 村容村貌
祁巷 钓鱼大赛
清澈的河道中,几只鱼鹰在渔夫命令下,不时捕起几条大鱼;河岸边的广场上,村民们高兴地表演着“划花船、骑毛驴”,吸引大批游客驻足观看;不远处的田野里,来自城市的孩子们变身小农夫,体验着农耕采摘的快乐……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泰兴市黄桥镇祈巷村都是游人如织。祈巷村是泰州市正在建设的特色田园乡村之一,通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泰州一些原本“人去楼空地荒”的乡村重新焕发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榜样。
作为江苏省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的“首提地”,自2017年以来,泰州市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突破口,打造乡村振兴的“试验田”,探索可复制的示范样本。在统筹抓好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及省级试点的基础上,又遴选一批市级试点,实现市(区)全覆盖,形成梯次推进、联动塑造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格局。目前,泰州市共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建设数量和建设进度全省领先。
立足天然基因
打造肌理鲜明乡村
迎着明亮的春色、哼着韵味十足的曲调,村民罗国宁意犹未尽地走出东罗村文化礼堂,礼堂内上演的《板桥道情》让他过足了瘾。
两年前,罗国宁怎么也想不到,村里这座荒废了几十年、结满蜘蛛网的破旧礼堂,竟成为他最爱去的地儿。
2017年,兴化缸顾乡东罗村入选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作为村里曾经的“文化地标”,大礼堂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鲜艳的五角星、三面红旗、太阳光芒以及红色的墙砖,依旧保留原来模样。变化的是,这里每周都会上演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再现“文化地标”魅力。
特色田园乡村到底怎么建?
经过多次论证,泰州市委市政府明确,特色田园乡村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的乡村建设模式,不是简单的乡村美化行动,更不是“城里、村里”一个样,这个村与那个村一个样。其本质上应该是遵循自然文化肌理,利用天然基因打造个性鲜明的乡村。
像东罗村,根据其文脉悠长、垛田农耕文明印记深等特点,采用针灸式改造方式,尽量保留原有的乡村肌理,利用既有建筑、景观、空间等共建改造,最大限度保留村落传统风貌。同样,兴化新垛镇施家桥自然村,充分挖掘《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故里的文化底蕴,打造“水浒摇篮、人文施家、文化旅游创新区”;兴化市陈堡镇唐庄村利用千亩草荡生态优势,建设“泊心禾湾、生态唐堡、特色农业生态采摘园”;姜堰区桥头镇小杨村立足家庭农场,铺陈田园风光等等,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田园乡村悠然显现。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钱从哪里来?泰州链接多重资本,谋求各方合作。
最典型的是万科与东罗的“联姻”。入选“特色田园乡村”,临近千垛菜花景区的东罗村,引起了万科集团的注意。兴化市政府与南京万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三方合作,携手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在万科的规划和建设下,“碧水东罗”一期工程的东部及南庄台建设迅速启动,8000多万元的资金源源注入,不到一年,村民服务中心建起来了,村民康健、娱乐不用跑远;村大礼堂修整一新,看电影、听淮剧,更方便了;村里有了自己的展览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一一呈现,荡漾着乡情,勾起了乡愁。
农业“接二连三”
寻求产业发展“最优解”
“‘蟹’逅田园、‘樱’为有你”,这是小杨村为首届田园樱花节策划的主题。
田野、小河、水车、樱花、民宿……这座以100多个家庭农场冠绝姜堰的小村落,抓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契机,结合多年的“田里刨金”经验,探索出了“农民住房+美丽村落+家庭农场”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60多岁的张桂林,是小杨村这一模式的亲历者、受益者。家庭农场在小杨村兴起后,张桂林种植的5亩土地全部流转,每年可以坐收4000多元的土地租金。2019年起,小杨村搞起了民宿,张桂林成为首批腾房办民宿的房主,当年便增加了万元受益。
“现在,田有人种,房子能出租,农民成了人人艳羡的对象。”小杨村党支部书记吴凤国开心地说。
小乡村对应的是乡村振兴大战略。如何让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关键要解决好“产业兴旺”。泰州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中,始终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落脚点,以提升村庄竞争力为目标,因村施策,注重特色,通过引进高品质农产品品种,高效利用项目建设成果、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等手段,不断完善农业“接二连三”全产业链,致力寻求特色田园乡村产业发展的“最优解”。
产品升级,以全新品种抢占市场。
生态环境“全球500佳”、国家级生态村——沈高镇河横村进一步擦亮金字招牌,放大“生态+”产业效应,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推出河横大米、酱菜、天鹅食品、绿壳鸡蛋、皮蛋咸蛋5大系列18个绿色食品品牌和30多个无公害认证农副产品,其中河横“蚊帐大米”通过SGS欧盟检测,每公斤价格高达80元,农场亩纯收入达4000元,是传统种植效益的两倍以上。
体验升级,以村企合作提升收益。
作为2020年江苏农民丰收节泰州主会场的兴化市海南镇刘泽村,自2017年成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以来,依托优良的生态肌理,确立了“渔韵刘泽”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思路,三年来整合各类资金4000多万元,先后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垂钓中心、沿河栈道、亮化绿化等服务设施,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为了更好地利用特色田园乡村项目建设成果,刘泽村通过吸引本地工商资本,成立留泽商务公司,组建专业团队以“活学活用”理念经营管理“泽沐云居”民宿、农家乐、书吧,发展乡村旅游,盘“活”固定资产,建立研“学”基地,拓展“活”动空间,聘“用”本地劳动力,真正实现利益共联共享。借助民宿、餐饮、观光农业的发展,刘泽村村民年均增加可支配收入3000元左右。
合作升级,以协同发展收获共赢。
靖江市生祠镇东进村和利珠村彼此相邻,并在2019年同步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创建。本着互促互进的理念,两村在特色种植业、生态旅游业、红色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协同发展和广泛合作。东进村以荷花为主题,打造百亩荷塘休闲区,与民间资本合作经营荷花特色餐饮、观荷民宿等项目,同时也衍生出了荷叶茶、莲子等荷产品,产业和产品同步实现了提档升级。利珠村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形成了彩叶枫繁育、菌菇种植、绿色水果等产业基地,实现了全村土地高效利用,集体经营性收入由全镇倒数第一跃升至正数第一。两村通过举办每年荷花观赏节、“七彩利珠”采摘节,实现共同推广、相互引流、产品共销、互利共赢,成为了泰州特色田园乡村区域协同发展的典型示范。
鼓励能人返乡
重塑乡村吸引力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就是我想要的美好生活。”今年年初,25岁的丁一辞去了南通的工作,返回家乡祁巷村承包下20多亩土地,种起了香荷芋。
常年在外打工的小杨村村民王顺生也回来了,返乡承包200多亩水面养起了鱼。
开了一家超市和一家饭店的东罗村村民晏德贵忙不过来了,唤回了在外地工作的儿子。
一直以来,老龄化、空心化是乡村的“发展之痛”。有关专家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公共服务存在差距,导致乡村失去吸引力,缺乏动力和活力。
随着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推进,这一状况正在得到改变。
据了解,省市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启动以来,泰州市先后投入9.4亿元,在补齐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的同时,重点以截污纳管全覆盖推进“污水治理”,以户厕改造再提升推进“厕所革命”,以减量资源化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以水系贯通、生态护坡、绿化美化推进“河道治理”,让乡村更美丽、生活更美好。
姜堰区兴泰镇西陈庄村76岁的村民陈长凤家门口原来是个废沟塘,到了夏天,蚊蝇乱飞,臭味扑鼻。三年前,村里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填平了废沟,铺了水泥路面,建起了美丽的休闲亭,栽种了四季绿的花草。“现在出了门,就等于进了花园。”说起这些变化,陈长凤一脸的幸福。
让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迫切需要城乡各类要素资源双向流通,特别是要素资源的回归、农业生产要素的激活重组。在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泰州积极出台各类政策意见,引导要素聚乡、乡贤回乡、市民下乡。
拥有4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的姜堰区,发布助推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建设的意见,“真金白银”“干货满满”。比如,鼓励到小杨、河横等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特种生态种养、设施农业,每亩可获得200元至1.5万元的奖补;鼓励兴办农村电商,可按交易额的2.5%给予奖励,最高达30万元。
有了好环境、好政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创业。返乡创业的丁一告诉记者,虽然她对香荷芋种植知识一窍不通,但依托村里千亩香荷芋基地以及人气鼎盛的农家乐,种植、销售根本不是问题,每亩收入可以达到万元。
在57岁的王顺生看来,在风景优美的家门口挣钱,比任何地方都来得幸福、惬意,不仅年收入是以前打工的两倍,而且还能坐在门口喝喝茶、看樱花,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