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兴旺,这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泰州市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乡村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农业生产稳中有升,集体经济蓬勃发展,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继续领跑全省,一朵朵富庶、文明的幸福之花在城乡大地上渐次绽放。
科技加持助推农业现代化
在兴化市海南镇新伍村,64岁的吴良芹是远近闻名的水产养殖大户。“没有哪一年的收益有今年好,每亩纯收入达一万三四呢!”谈及2022年的收成,他满脸笑容,挥着手连说带比划,“这就是科学技术带来的好处,要是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30年前,吴良芹开始养殖河虾,后来又跟风养起了小龙虾,不过,效益平平。前些年,他在全村第一个尝试混养大闸蟹和小龙虾。没多久,他发现塘里的虾没有了活力,不少螃蟹也蔫了。当地农业部门专家紧急“问诊”后发现,塘内小龙虾数量过多,它们吃掉水草,导致“草死虾蟹亡”。专家建议,塘内大面积种植水草,添置现代化养殖设施,不能使用消毒剂,改用有益菌吸收蟹塘水里的亚硝酸盐、氯化氢等,压制有害病菌。按照专家提供的“秘诀”操作后,吴良芹的养殖塘很快起死回生。
吴良芹的经历,该村不少养殖户都遇到过。“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我们探索形成了虾蟹混养的科学规模养殖模式。”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运用科学模式进行混养,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每亩纯收益增加3000余元。据统计,2022年,虾蟹混养塘亩纯效益超1万元,最高达16280元,远超历史记录。目前,该模式在兴化市已推广10万亩以上。
“科技加持不但稳住了泰州市农业生产基本盘,更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农业科技现代化在粮食生产上更有体现。得益于科技支撑,2022年,泰州市夏粮播种面积264.67万亩、单产393.67公斤、总产104.2万吨,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小麦单产位列全省第二,夏熟粮油生产贡献突出,获得全省通报表扬;秋粮播种面积301.7万亩,其中水稻269.58万亩,面积、产量均稳中有升,全市大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兴化市实施稻米产业提升、河蟹产业提升、特色农业提升、物质装备水平提升、农产品加工提升、品牌建设、农村绿色发展以及科技支撑模式探索等八大工程,打造成科技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国样板,在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中期评估中,该市得分全国第一。兴化、靖江、姜堰也成功入选“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
特色产业铺开乡村致富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泰州市牢牢抓住特色产业这个“牛鼻子”,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来更多创业、就业机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初冬时节,位于姜堰区张甸镇梅垛村的10亩荞麦迎来收获期,几位农妇正忙着薅除田间杂草,以便收割荞麦。“我在这里上班快两年了,活儿不重,就是除除草。”村民蒋龙英说,家里的几亩田流转了,自己从农民变成了“工人”,每天工资不低于60元,忙时打包装货每天80元,年收入两三万元,日子过得很舒心。
张甸镇属于通南高沙土地区,土壤和水环境非常适合种植红薯、芋头、花生、玉米、荞麦等小杂粮旱作物。2020年,该镇选择小杂粮相对集中的梅垛村,打造占地面积300亩的“小杂粮”种植科普示范基地,培育特色产业。随后,该镇牵头26个行政村联合出资成立泰州市甸上人家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组建优质农产品产销联合体和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采用“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产销联合体+农产品电商服务+种植科普示范基地”新模式,构建特色系列小杂粮产销一体化发展全链条。通过基地示范带动、各村抱团发展、产品错位种植,张甸小杂粮呈现“一村一品”特色的同时,还向特色果蔬、优质水产、畜禽蛋类等农产品延伸,不断丰富种养品种。2022年,该镇农产品销售额突破400万元,入股村经营性收入保底增加2万元。
“接下来,我们在做好产品销售、品牌建设和品牌推广的同时,将加强与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合作,不断引进新品种,扩大种植规模,挺进深加工领域,构建‘高效种植、品种研发、仓储物流、品牌引领、市场营销’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促进富民强村迈上快车道。”张甸镇党委书记宋华卿说。
张甸镇小杂粮产业发展是泰州市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一个缩影。2022年,泰州市出台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工作方案,聚焦优质粮油、畜禽肉品、生态河蟹、绿色果蔬、淡水鱼虾、休闲农业、花卉园艺、食用调味品8个农业产业集群进行重点打造培育,推动乡村产业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各环节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在进一步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优质化原料基地,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的同时,做好物流体系配套建设,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整合贯通。
泰州市还积极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培育品质优良、特色鲜明、名片响亮的品牌。其中,兴化大闸蟹入选农业农村部发布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兴化龙香芋、泰兴江沙蟹、溱湖簖蟹入选2022年江苏农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候选名单。
农旅融合奏响田园交响曲
假日期间,约上三五好友,到美丽的田园乡村放飞身心,已成为不少都市人的休闲新选择,泰兴市黄桥镇祁巷村小南湖旅游基地正是这样一个好去处。
“祁巷村已打造成全国闻名的特色田园乡村,前来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这块‘金字招牌’为我们带来了真金白银。”在该基地开设***的李先生说。
据介绍,小南湖旅游基地总水域面积1025亩,设有育苗区、成鱼区等大小水产养殖区,建立了集培育、养殖、销售于一体的经济联合体。为进一步推动水产养殖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该村以水为主线,以鱼为载体,开发旅游休闲项目,临水建设祁巷禅寺观赏鱼区、放生池,以及渔业特色美食一条河、渔业科普馆、水文化示范区等。1.6公里长的千人垂钓竞赛基地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中国黄桥双人大鱼赛,吸引近万人参与。同时,开设渔业养殖职业体验、浅水摸鱼、趣味垂钓等特色课程,参与学生近10万人。基地建成以来,直接吸纳125人就业,吸引32户村民从事水产养殖和乡村旅游,周边的4个村也连带收益,如今,这些村的农民人均收入达2.5万元以上。
小南湖旅游基地模式是落实今年市委一号文件“要探索‘产业化经营+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的生动体现。在一号文件的指导下,泰州市各村庄依托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出“八十八仓”“德胜”“西来原”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强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以兴化市东罗村的“八十八仓”为例,目前该品牌已形成“一禾一斗”兴化大米、“青田萃”大麦箬叶、非物质文化遗产“桂花米酒”、红膏大闸蟹4条产品线,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
农产品品牌走红进一步拉动旅游经济。泰州市4家全国重点旅游村全部为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美丽田园乡村游赏线路中,重点推荐了泰州市14个特色田园乡村串联而成的3条线路,2021年“五一”“十一”小长假期间,泰州市特色田园乡村游人次超110万,同比增长120%,经营农旅项目的村庄增加至32个,游客购物、游玩等消费收入超1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