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记者走进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的花木大棚,看到的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搬运、选苗、直播……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岁末,这里的人们期盼着自家的花木产品再迎销售“小高峰”,给这一年的努力来一个圆满的收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如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探索产业转型之路,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近年来,宿迁市结合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找准定位、分类推进,以特色产业转型发展作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推动园艺型花木等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发展电商经济、培育乡土人才等举措,推动花木产业全链条增值,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宿迁市沭阳县刘集镇海棠花海。丁华明摄/光明图片
1.聚焦产业转型,找准乡村“成长坐标”
宿迁市沭阳县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适合多种花木生长,是南花北移、北木南迁的理想中转站,也是全国最大的花木集散中心之一。
当前,沭阳正推动从苗木向鲜花、种植向园艺、绿色向彩色、地栽向盆栽、线下向线上、卖产品向卖风景的“六个转型”。沭阳县农业农村局花木研究所主任丁雪山介绍,一方面以黄杨、地柏等常规绿化苗木为基础,大力发展盆景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另一方面瞄准花卉精深加工、配套产品加工、造型造景加工等方向,推动花木产业集群化、精细化发展。
“您看一下10号链接这棵盆景,它的弯度非常别致,显得苍劲有力。”11月29日上午,沭阳县周圈村村民姜爱花正在自家花房里直播。她拿起一盆长寿梅向记者介绍,素材苗只能卖几十元,但栽种到精致的盆里,经过修枝、打叶等工序后,一盆巴掌大的盆景能卖到四五百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花木的审美水平也不断提升,盆景成为花木市场的“新宠儿”。在沭阳县耿圩镇引进打造的苏台花木产业园展厅里,上千种多肉植物让人大开眼界。园区负责人李明告诉记者,2014年投产后,园区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设施多肉生产基地之一,为周边村民每人每年增加工资性收入4万余元。
苏台花木产业园在技术和市场上进行辐射带动,一批在园区学了技术的当地农户,自己出去承包大棚,种植多肉,年收入也能达到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耿圩也因此从无到有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花木产业门类。
如今,花木产业已经从沭阳扩散到周边地区。和沭阳相距五十公里的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也在转型升级中找到了自身的合适定位。
冬日午后,宿城区耿车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多肉大棚里温暖如春。多肉培育、经销户蔡森正打包当天售出的多肉植物。“2019年起,我和几个兄弟承包了6000平方米大棚,专做精品多肉的培育和销售,单是我家这一个直播间的年销售额就达一百多万元,利润率超过60%!”蔡森的眉眼间挂着笑意。
十年前,蔡森可不是像今天这样做着“美丽”的生意,那时他靠回收加工塑料废品赚钱。“耿车镇产业转型并不容易。”蔡森和很多当地人都能感受到这一点。
“20世纪80年代,耿车镇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废塑加工基地之一。那时候的耿车,家家户户门口堆满了废弃塑料,味道难闻,污水横流。”耿车镇村民苗宗仁回忆道。2015年,在宿迁市委市政府主导下,耿车镇打响了“塑料垃圾歼灭战”。大学毕业回村的苗宗仁说服父亲苗春,放弃塑料颗粒加工这样的高污染产业,向新材料花盆方向转型。“我们和高校科研团队合作,进行新材料研发应用探索,产品出口欧美市场后获得了良好反响。”苗宗仁介绍,预计今年公司的销售额将超过5000万元。
如今,绿色发展理念在耿车镇深入人心。全镇近5000人从事电商行业,电子商务年销售额突破80亿元。
“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土地容量、资源承载等因素,精心绘就全市乡村‘成长坐标’。”宿迁市副市长武倩说,宿迁正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布局一批区域性乡村振兴产业园,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小农户融入大发展,带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速保持10%左右,加速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宿迁市宿城区蝴蝶兰大世界里,主播李哲正在直播销售蝴蝶兰花卉。焦尉摄/光明图片
2.聚焦发展要素,激活乡村业兴人旺新动能
驱车行驶在沭阳乡村道路上,两旁是经营着各类园艺用品的小店:塑料花盆、营养液、椰砖、包装板材……一条道路上,能看到花木产业全业链的要素。一系列创新举措,激活了乡村业兴人旺的新动能。
精心培育乡土人才——
走进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李安的工作室,李安正手把手教两个徒弟盆景“打弯”技艺。“村里每家每户都种地柏、瓜子黄杨等种苗。我们收苗之后,赋予其艺术造型,逐渐从‘卖盆景’走向‘卖风景’。”2018年至今,李安已经带出了50多位徒弟。
近年来,沭阳县实施乡土人才“百千万”培养计划,出台《沭阳县乡土人才培养评价三年(2022—2024年)行动实施方案》,构建乡土人才“发现、培育、评价、使用”机制,让他们实现技能、收入双提升。截至目前,沭阳共有县级乡土人才27890人,其中领军型人才135人,中坚型乡土人才846人。
“不唯论文、不唯学历,只凭实绩论英雄”,2021年,宿迁市在江苏省率先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评价改革,打通乡土人才成长成才通道。沭阳累计有7人取得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职称、2978人取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因为盆景专业技术人才的成熟培育体系,沭阳被列为“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的永久考试基地。
大力推广电商直播——
早在2014年,宿迁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网络创业的实施意见》,将电商产业作为推进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开展网络创业培训、全民创业发展基金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借此“东风”,2017年,沭阳县委县政府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培训体系,以政府购买服务,引进高校及社会培训资源、建立县级直播人才库等方式,开展多层次电商培训活动,截至目前已培训3000余人次。
“1500元1次!1500元2次!1500元3次!好,成交!”艺森园矩阵直播中心内,伴随着拍卖师的落槌声,刚上架的盆景不到一分钟就被售出。直播台下,几十名农民主播将镜头对准盆景,同时操作四五个账号,一边与粉丝互动,一边帮忙喊价。
沭阳县商务局电商科科员高小利介绍,这种通过搭建集中竞拍场景构建的“矩阵直播”,一场直播下来能聚合超过40万名粉丝竞拍,成交额达130余万元。
“通过工匠大师‘技术加持’,花木电商‘数字赋能’,盆景的销售量、附加值均大幅提高。”沭阳县颜集镇党委书记陆雷雷介绍。手机变作“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数字化红利。2022年,沭阳的花卉直播销售额占全国三分之一,盆景成交额达40亿元。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
“没想到我们的好花、好景不仅换到了‘真金白银’,价值还这么高!”近日,沭阳一家盆景造型基地负责人拿到了“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以下简称为VEP)”花木生态价值贷,合计500万元。据悉,这笔贷款系沭阳县发放的全国首笔VEP花木生态价值贷。
沭阳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路径。“VEP花木生态价值贷,要通过测算花木企业生态产品的供给服务、生态调节服务、人居文化服务等方面价值指标,形成VEP核算报告,金融机构以VEP核算报告作为依据,向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宿迁市沭阳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王国卿告诉记者,VEP花木生态价值贷发放机制的建立,全面打通了花木产业价值转化与绿色金融创新的渠道,有效解决了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产品金融保障新样板。
数据来源:江苏宿迁相关部门
3.聚焦行业诚信,夯实产业振兴基石
漫步于新河大营种子一条街,可以看到,每家每户店面门口的快递包装上都贴着一个蓝绿色的标签。上面印刷着来自沭阳县市场监督局的花木电商监督电话,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投诉平台。
“这是电商‘诚信标签’,从沭阳发出的花木快递都要贴。”正在种业店里盘货的老板胡迎龙快步走过来向记者介绍,“别小瞧这小贴纸,它可派上了大用场!以前顾客都要先验货再付款,甚至希望开了花再付款,现在只需要一个电话就立即下单付款。”胡迎龙从事种子行业13年,明显感到市场越来越规范,客户对商户的信任感越来越强。
在花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宿迁也曾遇到阶段性的困境,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情况时有发生。对此,宿迁沭阳在全国首创花木电商诚信标签制度,从源头上遏制销售假冒伪劣花木种苗的行为。目前,全县发放“诚信标签”5.8亿余张,网民满意度达95%以上。同时对花木种苗市场主体进行常态化信用分级分类,开展花木种苗领域专项整治行动,用刚性制度规范市场诚信经营。
“只有诚信经营,才能行稳致远。将诚信‘基因’融入花木电商‘血脉’,既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又能引领花木电商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沭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若鸣说。
良好的产业生态,推动花木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沭阳花木产业销售额达300亿元,拥有以花木为主业的企业4626家,产业园农户26633户,吸纳9.1万农民就业。
沭阳县是江苏人口最多的县之一,曾经一度是劳务输出大县,高峰时期外出务工人员超40万人次。随着近年来花木产业的蓬勃发展,一批批乡土人才扎根家乡,越来越多的沭阳人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在沭阳县新河镇维新村创业园,入夜后的大棚里依然灯火通明,90后电商创业者乔江正和合伙人一起忙活着琉璃花瓶的大量订单。
乔江的父母做了几十年苗木生意。2017年大学毕业后不久,乔江回家创业。然而,创业之初,他即决定不做传统的苗木生意。在尝试其他衍生产品销售后,2023年初,他开始通过电商直播销售以琉璃艺术花瓶为主的花木衍生产品,目前销售额已突破2000万元。
“实践证明,电商产业诚信才能走得更远。我们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好,配套设施完备,供应链完整,创业启动成本低,所以能够吸引人才回流。”乔江说。
乔江所在的新河镇创业活力涌现,现有户籍人口4.5万,常住人口5.5万左右,这在苏北是不多见的现象。从外出“打工大县”到“创业热土”,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子在这块土地上奏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