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让非遗“老手艺”讲述乡村振兴“新故事”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4-08-15 浏览量:56

近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经过基层推荐、实地评估、综合评议和会议审议等程序,确定了第一批江苏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共计13类71项。徐州非遗有三类三项入选,分别是:徐州香包制作技艺、铜山石刻、徐州民居传统营造技艺。

徐州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非遗项目种类繁多,包括徐州香包、徐州剪纸、徐州梆子、江苏柳琴戏、徐州琴书、丰县糖人贡、邳州纸塑狮子头、邳州跑竹马、徐州鼓吹乐等。近年来,徐州各地大力推动非遗大众化传承、活态化利用。在当地党委政府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努力下,一件件非遗文创产品脱颖而出,非遗传统技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在生活中创新

非遗项目门类众多,涵盖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如今,非遗文化走进百姓生活,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呈现着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8月6日晚上7点,铜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热闹非凡。

来看电影的,来看书的,来听文化讲座的市民不少。这其中,还有一群来学习非遗文化的市民。

在专设的非遗展示区,当天开设的是“七夕”剪纸活动。只见剪纸艺人周丙书手持红纸,行云流水般的一番裁剪,一幅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图案跃然纸上,让大家啧啧称奇。

铜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全区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省级非遗项目4项、市级22项、区级160余项;拥有2位省级、37位市级、140余位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打造出特色非遗艺术村——汉王紫山村。

为推动非遗文化走进百姓生活,铜山区每年都举办非遗之夜大型展示、演出活动,在城市商圈开设“国风市集”,新时代文明实践镇村行活动都设有非遗技艺体验项目,宣传推介非遗文化,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近年来,铜山举办的各类非遗类文化活动达数百场,十多万群众受到非遗文化的熏陶。”铜山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了全省非遗保护传承优秀实践案例入选名单,丰县志坚中小学素质教育劳动实践基地(丰县志坚聋人剪纸工作室)一剪纸作品成功入选。

在丰县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非遗剪纸艺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丰县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智,用他手中的剪刀,不仅剪出了精美的图案,更剪出了一条通往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出身剪纸世家的他,自幼受到奶奶的影响,对剪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八九岁开始,他便跟随奶奶学习剪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剪纸风格。

张智不仅继承了祖辈的传统技艺,更勇于创新,将诗、书、画等传统元素融入剪纸之中,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他创造的“剪韵”品牌,在剪纸界独树一帜,成为了丰县乃至全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张智还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于2014年创建了丰县志坚聋人剪纸工作室,为丰县特殊教育中心的聋人学生提供了学习剪纸、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近年来,丰县志坚聋人剪纸工作室在丰县县委、县妇联、市县残联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发展壮大。工作室不仅为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还通过举办剪纸培训、展览等活动,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剪纸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这些作品还走出国门,成为丰县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张智和他的团队深知,非遗剪纸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关注。因此,他们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新模式、新路径,努力将剪纸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这项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他们还通过举办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普及非遗知识,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丰县非遗剪纸的繁荣景象,是丰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通过挖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县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丰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丰县将继续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让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在利用中进阶

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可以带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在沛县安国镇,一项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工艺——封侯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据记载,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众多沛县籍人士被封为侯。受此影响,沛县人将对子孙后代的美好祝愿寄托于布老虎之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封侯虎”。这一习俗历经千年,不仅见证了沛县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赋予了封侯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张振华,作为封侯虎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自幼便与封侯虎结下了不解之缘。8岁起跟随母亲学习制作技艺,他凭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不仅熟练掌握了剪、缝、扎、绣、粘、贴、画等复杂工艺,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改良。他创作的封侯虎,具有头大、眼大、嘴巴大、肚子小的“三大一小”特征,形态憨态可掬,色彩鲜艳夺目,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其作品在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荣获多项大奖,被誉为“大汉卡通——最美的中国卡通”,进一步提升了封侯虎的文化影响力。

近年来,沛县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非遗+旅游”发展模式,将封侯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建设封侯虎文化体验馆、举办封侯虎制作技艺培训班、开发封侯虎系列旅游纪念品等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游客们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和学习封侯虎的制作过程,还能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封侯虎,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沛县还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拓宽封侯虎的销售渠道,让这一传统工艺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封侯虎不仅成了沛县的文化名片,更成为连接国内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非遗+旅游”模式,不仅为封侯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活力,也为沛县的乡村振兴之路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沛县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近年来,贾汪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实施“非遗+农业”“非遗+旅游”农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助力农民富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8月7日,步入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中草药香,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侠正在为顾客推荐香包产品,数十位“绣娘”穿针引线,忙得热火朝天。

马庄香包已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马庄村香包文化大院内,66岁的马庄村村民夏桂美一边制作“真棒”香包,一边笑着说:“今年上半年订单大增,大家干劲十足,我做一只‘真棒’香包能挣3元手工费,做大香包手工费更高,最近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据王侠介绍,马庄村及周边村庄近600名妇女通过从事香包制作,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有几个“绣娘”最高月收入超过7000元。近年来,村里打造了香包文化大院、文创综合体、中草药园,甚至还建立了香包直播间,让这小小的香包,越做越新、越做越大,也越做越“潮”。

和中国黄金联名,与百年老字号粽子品牌诸老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马庄香包不断开发新产品,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目前,马庄香包款式已有100多种。

最近,马庄香包又有不少新动作。与知名服装品牌和香料品牌合作,开发“爆改真棒”系列产品在线上销售,自7月中旬以来,已销售近50万元;推出的七夕香包礼盒,受到年轻消费者的欢迎;中秋礼盒系列正在设计制作……

融合节令习俗、传统文化、现代元素,产品持续推陈出新,营销模式迭代升级,非遗香包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去年,马庄香包产值突破1000万元。今年发展势头持续向好。

“我们要继续守护好马庄香包这个品牌,让香包‘香’飘万里。”马庄村党委书记毛飞说,下一步,将在香包设计、销售端重点发力,对材质、颜色、造型等进行创新,把香包这一“指尖技艺”发扬光大,用双手“绣”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把发展当成最好的保护和传承,铜山区近年来不断推动非遗项目“热”起来。

“我们的金丝馓子已经销往全国各地,北京十大商超,有一半在卖我们的产品。”铜山张家金丝馓子非遗传承人张家生告诉记者。

从老一辈挑着条筐,走村串巷沿街叫卖,到第四代的张家生开办馓子工厂进行标准化生产,这项已走过100多年历程的传统技艺,如今越发具有生命力。“公司现有3家工厂、200多员工,去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张家生说,“非遗”这张名片,对提升产品文化内涵、打造品牌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他坚持传统工艺不放手,手工搋面、手工盘条、手工炸制,保证了传统风味和品质,得到市场青睐。

为把非遗产品更好推向市场,铜山区积极搭建平台,建立交易中心,引导非遗产品走进中心商圈。泥塑传承人郝凯凯受邀参加大型商超展示、展演,一晚上卖了1000多元,并且找到了如何对接市场的产品发展方向。

“目前,铜山非遗产品年销售额已达近亿元,为非遗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发展打下坚实物质基础。”铜山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传承中发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绣花鞋等女红就已在邳州民间广泛出现。唐宋后,绣花鞋、刺绣、剪纸艺术得到快速发展,也逐渐走向成熟。20世纪90年代,一大批民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挖掘展示,有的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品。

拥有400多个非遗产品的“非遗乐采”负责人刘沅松告诉记者:“在邳州的官湖、邳城、戴圩、岔河、戴庄等村镇,都有非常出名的非遗产品,也有一批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其中就有刺绣传承人张桂英、纸塑狮子头年轻一代传承人石微微。”

年近七旬的张桂英,是高渡口村一名农家妇女,从小就喜欢剪纸、刺绣,从母亲手中传承技艺后,不断练习,博采众长,先后多次走出邳州,向徐州的刺绣、剪纸前辈学习。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张桂英喜欢创新,根据民间传说创作了多款以前市场上没有的手绣作品,比如她创作的“麒麟送子”刺绣枕套,就曾夺得江苏省民间艺术二等奖,后被中国民族文艺博览会收藏。多年来,她创作的剪纸、刺绣作品有上万件,其中300多件作品在国内外获奖,100多幅作品被国内外有关机构展览、收藏。

为了把刺绣和剪纸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成名后的张桂英热心帮助周围乡镇家庭困难的妇女增收,通过拍小视频,免费教授村民刺绣技艺,让村民通过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增加收入。如今,和张桂英一起学习剪纸和刺绣的村民已有近百人。“他们只要想干,我就教。”张桂英说。

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张桂英还上门传授刺绣技术。铁富镇镇北村村民李清玲因患小儿麻痹症,无法从事田间劳动,在张桂英的帮助下,通过刺绣增加了收入。

张桂英曾自豪地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把绣花鞋、刺绣、剪纸带出国门,走向世界。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把技艺传授给更多喜欢这一行的人,让他们把这些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在邳州官湖镇,还有一种非常出名的非遗产品——纸塑狮子头。作为邳州纸塑狮子头年轻一代传承人,石微微从父亲石荣圣手里接过传承接力棒,专心钻研技艺,力争让纸塑狮子头技艺发扬光大。石微微表示:“我是纸塑狮子头的第七代传承人,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水平,也要不断创新,在绘画过程中,添加更多元素,多出作品,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这种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注入新活力,一幅文韵浓、村庄美的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