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徐州新沂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集成政策支持,集聚财力投入,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新沂市坚持把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供作为基本前提。围绕优质粮油、绿色果蔬、生态养殖、花卉苗木四大产业集群和“一带十园”布局,大力开展粮食高质高效创建,完成“部级粮食高质高效创建整县推进项目”,大豆-水稻轮作模式获江苏省示范推广,粮食总产突破14亿斤,实现“19连丰”。建成8万亩全国最大硬溶质水蜜桃基地、3万亩江苏省最大设施葡萄基地、1.5万亩年产量10亿支的全国县级最大切花菊基地、5万亩鲜食毛豆生产基地,生猪年出栏量65万头以上,生态健康养殖比重达到96.6%。
坚持把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作为支撑底色。深入实施智慧农业升级赋能行动,建成1000平方米农业大数据中心,成立葡萄、蔬菜等6家农业产业研究院和时集、草桥2家亚夫科技工作站,建设全国农技推广科技示范基地2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大推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国家级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完成国家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成“1+1+10+N”粪污收集利用体系,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6%以上。建设国家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项目,新增库容13万立方,不断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着力打造绿色农业品牌,新沂水蜜桃、新沂金丝皇菊、新沂大米、阿湖葡萄、邵店板栗等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或证明商标,阿湖葡萄、马陵春茶入选省级农产品品牌目录,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到78.7%。
坚持把项目建设和产业融合作为关键招数。聚焦延链补链强链,招引了牧原、益客等一批重大农业企业,支持伊例家、鲁花等大型龙头加工企业改扩建项目,每年纳入省库管理农业农村重大项目30个左右,逐步形成以“11家省级龙头企业、25家徐州市级龙头企业”为载体的农产品加工体系。深化农文旅融合,入选国家级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3条,建成多个味稻小镇、稻香小村,3个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主要抓手。加大农村公共空间治理,一体推进垃圾、厕所、污水、亮化、控违拆违专项整治和农房改善。县级财政累计投入50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回收公共空间9万余亩,改善农房1.5万户,铺设村内道路2700公里,建成水冲公厕2204座,新建和改造户厕8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镇和行政村天然气管道通达、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双车道四级公路实现全覆盖。全域开展美丽田园乡村建设,累计创建省级以上传统村落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4个、徐州市级特色田园乡村19个、美丽宜居村庄420个,省级特田数量位居全省第七、徐州第一。全面推广村庄环境“216”长效管护模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连续三年获评全省第一等次,入选首批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县,央视新闻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打造全域花园》专题介绍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坚持把农村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十三五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并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在全省创新搭建富民帮促平台,落实防贫保险、脱贫小额信贷等政策稳定不走样,进一步兜牢教育、医保、养老等民生保障底线。统筹实施“三乡工程”、“凤还巢”工程,培育示范家庭农场338家、合作社126家,创建64个“党支部+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试点示范村,入社群众3.2万户,联农带农利益联接机制不断筑牢。序时推进村级债务化解,债务化解率55.11%,有效减轻村级发展包袱。2022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72元,同比增长6.7%;254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18万元,其中30万元以上的村占63.39%。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动力源泉。聚焦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行政村清产核资工作,全市所有村均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创新“图码”管控模式,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严格规范农村产权交易行为。深化农村土地改革,率先出台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试点“小田变大田”,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提升土地流转质量。结合特色农业发展需求,创新研发“钟吾甜蜜贷”,开办桃收入保险、小麦收割期间天气指数保险等商业性保险,试点开展生猪“保险+期货”,有效提高特色农产品保障水平。
坚持把乡风文明作为重要内容。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围绕“一镇一品牌”,全市18个镇(街道)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全覆盖;围绕“一村一特色”,打造党建引领型、产业发展型、科技兴农型、文明新风型、文化传承型等实践站254个,实现村级全覆盖。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建成34座集学教、礼仪、娱乐、红白事办理为一体的村级文化礼堂,构建“1+2+10”网格化志愿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四到家门”志愿服务项目,培育市级以上文明镇13个、文明村183个。移风易俗工作经验获省文明办专刊推广,窑湾镇、马陵山镇高原村、双塘镇高塘村、北沟街道神山村获评全国文明镇村称号。
坚持把乡村善治作为固本之策。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入实施“建村部、强支部”、“雁阵培育”等党建强基工程,选派254名机关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选派461名政法干警担任村“法治书记”。深化“精网微格工程”,“1+18”市镇两级网格服务管理体系一体化建设、规范化运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乡村治理机制不断健全。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4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