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倾力打造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蓝图

来源: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1-08-20 浏览量:20

时过立秋,蓝天白云下,东王集镇兴春村的千顷水稻一片油绿,令人心旷神怡。承包大户孙昌法指着自己的田地,兴奋地说“标准农田建设为百姓造福啊,我这150亩水稻,初步估计今年将增收2万斤”。据了解,仅受益中央预算3500万元财力支持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就有两个,总面积2万亩,为项目区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强支撑。

2020年,灌云县农业农村局积极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贴县情实际,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环境、基层组织要素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总抓手,以高度的政治意识与责任担当,扎实推进全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现粮食生产持续丰收,现代高效农业拓展壮大,先后获得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全国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及省设施栽培示范县等荣誉称号,为“十四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农业产业,渲染乡村振兴的靓丽底色

过去一年,全县新增高标准农田10.8万亩,新增高效渔业1万亩,高效农业5万亩,实现粮食种植面积、单产、总产“三提升”,建立11个水稻绿色创建示范片、20万亩优质水稻示范基地。生猪生产有序恢复,全年生猪存栏32万头、出栏47万头。创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3家,申报认定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22万亩,绿色食品31个。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两家企业在全市率先获得全国良好农业规范(GAP)试点认证。

过去一年,县域食(药)用菌产业园建设加快,打造集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全国最大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紫燕食品配套建设2个原料基地,冲刺全省20强农业龙头企业。县成立省、市级产业化联合体13个,联结各类新型经营主体236家。

过去一年,灌云“春夏赏花踏青荡舟嬉水二日游”线路入选省100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推介。同兴镇伊芦村获评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伊山镇川星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过去一年,实施总投资6348万元的财政资金产业扶贫项目12个;创新实施防贫保险项目,截至目前累计救助962人次,发放救助金299.8万元。预计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18120元,同比增加7.5%。统筹省财政1.05亿元低收入村项目资金,集中实施4个增收项目,按照投资总额的10%将收益足额分配到村,结合壮大村集体经济“四清”专项行动,全县108个低收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18万元。

过去一年,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20年灌云县财政支农投入预算9.6亿元(2019年8.97亿元);农林水支出预算占一般公共支出预算的比重达到14.38%(2019年14.11%)。加大农业农村用地保障力度,全年共向上级争取用地计划4个批次、1082.7亩,用于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80.1亩,占新增用地比例达7.4%。持续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全年完成各类涉农保险9878.31万元,三大主粮农业保险覆盖率达83.64%,保险密度达521元/人。

人才建设,勾勒乡村振兴的硬核线条

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优秀青年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年轻干部一线墩苗工程,全年累计选拔23名具有“三农”工作经历的干部充实镇街领导班子,108个低收入村全部派驻第一书记。落实乡村振兴特聘岗位制度,全县配备乡村振兴特聘岗位人员670人,超额完成每村2名的既定指标。全县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积极尝试,新招录170名乡村教师全员上岗;镇街卫生院、291个村卫生室达到省标准,比例分别为100%、90.1%;完善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新增家庭农场142家,合作社96家;尝试新型农民产业培训课堂迁移,为全县设施栽培大户、产业农民落实技术服务包保制度。

文化新风,架构乡村振兴的文明棱角

由文化部门主导、编排的传统花船舞成新广场文化亮点,且活跃在乡村舞台。全县309个村(居)成立红白理事会,将婚丧嫁娶纳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尚,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简朴办婚丧嫁娶等事宜。形成绿色、生态、文明的殡葬新风,完成全县“三沿六区”可视范围内散葬坟墓治理。打造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此作为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孵化中心、展陈中心、实践中心、指挥中心,完成每个镇街1—2个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

生态治理,确定乡村振兴的净美格调

坚持规划先行,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启动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打造宜居宜产的特色乡村,建成美丽宜居村庄101个,建成率33.33%,成功创建13个省级绿美乡村和2个特色田园乡村。

坚持补短强弱,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同步配套建设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亟待改善和四类群体住房条件改善,组织实施14个新型农村社区项目,累计完成农房改善5200余户。杨集镇潮河新型农村社区、侍庄街道瓦房新型社区作为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改善工作现场推进会观摩点接受观摩。

坚持因地制宜,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组织镇街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年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8万吨,实现村庄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新增侍庄街道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新改造5600户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新建200座农村公共厕所,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新建6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累计覆盖率超过60%,创成2个市级示范镇、20个市级示范村、2200户“庭院美化示范户”。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优先解决群众关心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新增“四好农村路”275公里,农村区域供水入户率达到100%。

夯实组织,凸显乡村振兴的昂扬风貌

压实党委主体责任。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要求,层层压实责任。年初县委召开全县“三农”工作会议,将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定期召开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促进工作有序开展。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推进村社党群服务中心新建改建工作,全县329个村社党群服务中心面积均达省定标准。严格执行“三会一课”、“ 党员活动日”等制度,村社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83.59%。开展党员“政治生日”活动,切实增强村社阵地的政治功能,整转12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围绕平安灌云、法治灌云创建,大力推进法律进农村,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强化动态管理,按照“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标准,定期复核评估。强化示范建设质效,探索建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第三方评价机制和年度通报制度,不断提升示范建设工作水平。全县共有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64个,创建率达4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