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里乡村寻共富密码

来源:央广网 发布时间:2024-06-07 浏览量:19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眼下正值江南好时节。行走在浙江乡村,浙北水乡碧波荡漾,浙中丘陵杨柳依依,浙西南山区绿意盎然,浙东渔村海风徐徐。之江大地生机勃勃,处处铺展村美人和共富的醉人画卷。此情此景,皆是21年前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带来的显著成效。

2003年6月5日,浙江以“千万工程”为引领,率先起势、率先领跑,走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协同并进的成功路径,为全国乡村振兴工作构建了一套逻辑清晰、结构完备、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让“乡村振兴看浙江”成为全国共识。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全国唯一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个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浙江站在新起点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浙江样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和范例。

串珠成链“兴”百业

洗瓶、消毒、灌装、旋盖、贴标……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恒寿堂柚果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一瓶瓶刚刚出厂的“宋柚汁”被打包装车,销往各地。“‘宋柚汁’能迅速打开市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采用本地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胡柚作为原材料。”公司董事长宋伟告诉记者。

胡柚在浙江衢州常山县有600年以上的种植历史,目前全县胡柚种植面积超10万亩,年产量达12万吨。从主要销售胡柚鲜果,到实施“吃干榨净一只果”路径,当地围绕胡柚果品打造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开发出胡柚汁、胡柚果脯等胡柚食品,并逐步向胡柚精油、胡柚面膜等日化产品方向发展。农行浙江衢州常山支行主动对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创新推出“胡柚贷”等专项产品,全面推动特色产业升级发展。

如今,全国上下均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始终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山海互济。“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已成为浙江各地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策”的新思路,不断塑造着乡村风貌新气质,激发着产业兴旺新动能。

揉面、包馅、涂糖油、烤贴、起饼……不过半小时,炉内的30多个烧饼就烤制好了。在浙江丽水缙云县,一个烧饼师傅在案板和桶炉前忙活一天,可以卖出近300个烧饼。表皮松脆、内质软糯、油而不腻、鲜香满口的缙云烧饼,从地方小吃变成“乡愁产业”,带动烧饼桶、炉芯、小麦种植、生猪养殖、缙云菜干及配送等上下游产业发展。

一个主理人、一个故事、一桌佳肴、一组活动、一打伴手礼、一种文化共鸣……在浙江湖州德清县,各具特色的乡村民宿达800多家,年接待游客超700万人次,营收超30亿元。文旅融合的“民宿+”引领行业发展,让这里成为中国民宿发展的样板地、标杆地,也让万千风景因“宿”而兴。

乡村旅游、未来农场、农村电商、文化创意、养生养老、运动健康……如今,产业串珠成链,成为强村富民的重要基石,更孕育出旺盛的发展潜力。2023年11月发布的《浙江乡村振兴报告(2018—2022年)》指出,浙江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不断健全。5年里,浙江建成82条单条产值超10亿元、总产值超2500亿元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浙江省明确,今年将新培育10条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高效“强”基础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3亩,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5。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完成稳产保供任务,事关乡村振兴基础稳固。21年前,为破解“资源小省”的发展难题,“千万工程”给出了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解题思路。今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依然明确提出要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

“你看,路两边几十亩地里都是我们种的杂交水稻。”初夏时节,在浙江湖州南浔区善琏镇和平村的稻田里,姚松泉指着即将丰收的稻田娓娓道来。

姚松泉是地地道道的“农二代”。8年前,高学历的他放弃城市工作,回到家乡租农田、开农场、种水稻,成立湖州松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

为了培育出适应浙江水土气候,能够广泛种植的新型水稻,姚松泉改变常规水稻种植模式,承接中科院“嘉优中科系列杂交水稻”的育种和制种。“单靠种水稻,每亩收入约1300元;开展水稻育种和制种,每亩产值高达4600元。”姚松泉说。

2022年,姚松泉又承包了500亩适合种稻培育的连片水稻田,打算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干。正当他全力改造高标准农田时,流动资金有了缺口。“农行及时为我提供了50万元的‘共富粮农贷’,帮我摆脱了困境。”

姚松泉告诉记者,有了金融“输血”,他得以全力探索推广“水稻+N”综合种养模式:稻谷与小龙虾、鸭、鳖、虎斑蛙等动物套种、套养,丰富田间地头的“生态系统”;水稻+经济作物连作、轮作,提高土地产出和农产品的盈利能力。

一水多用、一稻多产、一田多收……在浙江,高效生态农业的实践不止于此。

梅茶混栽、鸡跃梅林、蜂舞其间、共生共荣——这是台州市仙居县的复合种养模式;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这是丽水市青田县的“稻鱼共生”模式。

“浙江不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我们要立志当农业强省。”浙江省委农办负责人表示,为实现这一目标,将打造具有浙江特点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依靠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统筹推进农业领域“腾笼换鸟”“空间换地”“机器换人”“电商换市”。

21年前,“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新理念与新目标在浙江提出;21年来,浙江持之以恒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不断延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加速发展。如今,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已成为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的着力点,也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支撑点。

携手共“富”向未来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后岸村发展旅游产业,现在很多村民都办起了农家乐。”台州市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党委书记陈文云说道。在农行浙江分行1800多万元的整村授信支持下,后岸村开展全村环境整治工程,让这个曾经“千锤万凿出深山”的采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实现从“卖石板”向“卖风景”的转变。

“我用生态绿色积分兑换了一大瓶洗衣液。”在嘉兴市姚庄镇横港村,村民拎着日用品,笑容满面地从“生态绿色加油站”里走出来。中行浙江分行将积分制与金融服务结合,把村民的文明行为积累成积分,不仅可以兑换生活用品,还可凭借积分办理贷款。在积分激励下,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更高,文明乡风让村庄更和谐。

“村民自己做的农家酱、水果干、山茶油,游客都特别喜欢。”坐在自己开办的农家乐门口,年过七旬的杭州淳安县下姜村村民姜祖海笑着说。工行浙江分行通过“兴农贷”产品支持村民创业致富,并推动下姜村农产品上线电商平台、入驻工商银行“兴农撮合交易平台”,助力下姜村产业发展壮大。

三个村庄的故事,是浙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缩影。从“小家美”到“全村美”,从“一处美”到“处处美”,浙江把“千万工程”经验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目标有效衔接,既扮美了“面子”,又厚实了“里子”。如今,浙江提出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目标——“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2023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浙江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相当;浙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至1.86。

钱潮奔涌依旧,山川焕发新颜。以农村人居环境为底色,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浙江正加速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乡村基本单元成色越来越足。在推动新时代“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加快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的赶考路上,在金融助力下,之江大地关于乡村振兴的新故事还将不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