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奏响“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变奏曲

来源:钱江晚报 发布时间:2024-06-27 浏览量:38


霞光下的西湖区乡村 童立本 摄

村庄是中国社会最基础的单元、最基本的细胞。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共同富裕的篇章,就是从一个个村庄开始的。

“千万工程”扎实推进20多年后,形式和内涵不断迭代升级。相比村庄肌理、村庄样貌,人们将目光投注在文化内核上。作为典型的都市农业经济发展区,迈入新时代以来,杭州市西湖区探索“艺术村长”领衔、《种地吧》文旅品牌打造、文化赋能“两镇六街区”等特色做法,走出以文化之力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促进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曾亲历“千万工程”启动、实施,他认为西湖区“展现出‘千万工程’全新阶段的独特活力、别样生命力,综艺文创节目的巧用,促使美丽经济有效转化为注意力和生产力,‘艺术村长’在乡村的规划和运营,则用文化与艺术点亮了乡村的内在精神和气质。”

一个个村庄正重塑,一条条文脉被传承,“千万工程”对西湖区农村的改变,发生在过去、亲历在现在,也在遥远的未来。


热播综艺节目《种地吧》的10位少年

将文创植入乡土空间

《种地吧》深耕农文旅融合

今年4月,“00后”黄彬“沿着”网线,来到了综艺节目《种地吧》的录制现场,在“少年之家”偶遇三位少年,“他们刚从虾塘回来,厚厚的防晒霜下,遮不住略显黝黑的皮肤,伸手一握,感觉到手掌有层老茧。”

黄彬是南京大学的学生。今年4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相关团队,来到三墩镇山联社区后陡门(村小组)调研,黄彬是其中一员。

这个名为《种地吧》的劳动纪实互动综艺,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展现着10位少年在400多亩土地上的播种、耕作和收获。开播两季以来,就成为“流量收割机”,收获全网热搜7638次,在豆瓣及微博综艺榜长期霸榜,也将全国的视线聚集在西湖区的乡村。

“我们进行诸多尝试,将《种地吧》节目与镇村有机融合、无缝衔接。”三墩镇相关负责人说,当地梳理出18项农产品、民俗、文化、企业资源清单,争取通过节目流量反哺镇村发展。

比如,10位少年应邀参与杭州西溪国际龙舟文化节,青春与古老的相逢,让“龙舟胜会”的传统民俗在Z世代心中划开了水花;立夏时节,山联社区书记汪国建烧立夏饭的提议被节目组采纳,让杭州老底子立夏习俗得到传扬、深化。

西湖区的数字产业、现代制造业,如何与《种地吧》联动?今年6月,再次来调研的黄彬,就在《种地吧》麦田音乐会上,看到表演的机器狗,它来自三墩镇的科创企业“云深处”。VVC防晒衣、芝麻汤团等本地产品得到展示,实现销售收入53万元。西湖区借势出圈,光是关键词“后陡门”,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点击量累计超20亿次。

“千万工程”推进20年多年后,节目唤醒都市人对农村当下状态的向往,更多人将目光投注向生养我们的土地。西湖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动向,由区文旅集团联合蓝天下传媒,共同打造“后陡门·种地星球”项目,将建设综合性的农文旅体验空间,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的文旅新地标。

由此,西湖区实实在在地抓住机会风口,承接住了这波流量。一个农业为基、文化引领、旅游创富的农文旅融合新模式,日渐清晰。

这样的农文旅模式,在西湖区处处是群像:双浦镇的周富村,从特色产业九曲红梅和巧克力切入,做精做亮自然研学和文旅创意新产业;龙井飘香的上城埭村,走出从吃茶到赏茶的“茶+休闲”之路。农文旅融合的实践串珠成链,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今年1至5月,西湖区休闲农业接待人次达269.6万人、营业收入5.6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2.8亿元。



西湖区转塘街道长埭村,“艺术村长”改造的体育公园

发掘艺术和美

“艺术村长”以文化振兴乡村

夜幕降临,转塘街道长埭村体育公园内,老人们伴着音乐跳起广场舞,孩子玩沙坑、溜滑梯,年轻人们则在篮球场、网球场挥汗如雨,还有些人坐在场边,欣赏着恬静的茶山。

“在我们小时候,村口的大樟树、晒谷场、宗祠,就是一方公共空间。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需要塑造全新的空间,来承载村民的公共文化生活。”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南特设计联合学院专业教师董莳说,她是“艺术乡村”首席运营官,“爆改”体育公园、村公所等公共场所,正是她和“艺术村长”——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李凯生,以艺术力量振兴乡村文化的破题口。

乡村之美,在形更在魂。激发乡村活力与创造的新路径在哪?2023年,西湖区联合中国美术学院推出“艺术村长”机制,首批6位中有建筑师、电影人、戏剧导演、设计师。今年“艺术村长”不但交上精彩答卷,还将朋友圈扩大到8位,加入了西泠印社、浙江音乐学院等机构、高校力量。

艺术家到了村里,仅凭专业和兴趣做事是不够的,董莳说她和团队秉持一个原则:深挖文化、寻找文脉,顺着文脉生长的方向助力乡村的发展。

“长埭村历史不长,清朝末期村民从温州等地迁徙到这里。”董莳介绍,移民村的特性反映在地理空间上,让房屋随着迁徙的先后顺序零散分布,通过主干道来串联,形成绵延展开、视野开阔的村庄大格局,在时间的变迁中,原本小村间的空地变为大村的公共空间,生长为村庄的“前庭后院”。

“移民特性对地理空间的影响,就是长埭村最特别的地方。我们沿着它与生俱来的内在结构顺势而为、锦上添花,去强化其固有特质,而不是去打破。”董莳说,当她对村庄“前庭后院”的荒地整理、归类,并对照菜地、景观、茶树、草坪等土地特性赋予新的文化价值,村民家门口的空间由此打开。大家从过去“不向荒地投去一瞥”,到时不时走进去散步、议事,欣赏落日,这种转变,就是环境美化和场所更新,影响村民精神世界、焕发生活力的证明。

每座村庄都有独特的“文脉”,找准并点中文脉的穴位,是千村千面、万村万象的关键。慈母桥村素来以“慈孝文化”闻名,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周东红,进行近20次的走访调研,完成建设慈母桥村亲子主题运动公园,在这里实现“一老一小”的代际融合。

刚新晋升为“艺术村长”的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刘福洋,在今年村晚舞蹈表演中融入当地的“采茶”等元素,受到空前的欢迎,当地村书记感叹“这是观众最多的一届”。这位有着500多万网络粉丝的青年舞蹈大咖,以何家村的茶山、光明寺水库、草坪为背景,自编自导舞曲,让何家村跟着舞蹈视频出圈。

周东红、刘福洋、董莳……8名“艺术村长”及其团队投身于乡村,形成整村运营方案6个,落地外桐坞艺谷、大岭艺术社区等标志性成果11项,孵鸡湾风貌提升、大岭道路优化等20个项目正稳步推进。

“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是人要活起来。‘艺术村长’首先要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的村民,他们最终成就的不只是一个美丽的村庄,更是一群开始艺术生活的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说。

如今,在和“艺术村长”的共处中,忙时摘茶、闲时弄墨成为村民生活的常态,办展、画画在村里已经稀松平常,村民在不经意间完成了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转变。


龙坞茶镇乡村市集

赋能“两镇六街区”

用文化之光点亮星火

在西湖区,众多都市型乡村呈现一派诗情画意。轻雾朦胧的西湖、草木丰茂的西溪、茶山苍翠的龙坞,以及苏东坡、白居易、钱镠、施耐庵,沉淀出深厚的人文经济底蕴;人们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农民画家、茶山舞者等“本土艺术家”,“柴米油盐酱醋茶”正与“琴棋书画诗酒花”相遇、相融。

“从城乡二元结构融合发展看,农村和城区精神文化需求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让农村老百姓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供给,是浙江包括西湖区面临着的一项重大课题。”西湖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让懂文化的人才下沉到西湖区这片诗情画意之地,想点子、造品牌、找资源,让人民享受到更高品质的文化生活。

推动人才服务乡村文化建设,西湖区已经先行先试。比如,西湖区实施一年多的“艺术村长”项目,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西湖区持续打造的“赛村晚”载体,就是从基层生长出来的文化品牌。

西湖区将如何发挥文化人才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认为:“西湖区要做好统筹协调的大文章,比如运用好‘艺术村长’、艺术乡建等文化人才队伍,深化联动,形成合力;还要和乡镇宣传委员、村民甚至游客等共创文化事业,聚沙成塔、滴水成河,做出让当地有获得感、能认可的文化项目。”

眼下,西湖区正在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高标准打造“两镇六街区”,即艺创小镇向着“浙江文化产业第一镇”目标进发、龙坞茶镇力争打造“中国第一茶镇”;留下古镇、三墩五里塘等历史街区,探索市井与商业共生新模式,转塘艺术生活街、曙光路城市漫步风情街等艺术街区,将打造成为现代版艺术生活街区,文三街、天目里等国际街区要“永葆活力”,成为科技与艺术兼具的城市会客厅。

“两镇六街区”,无疑为各类文化人才提供了大展拳脚的舞台,为文化与现代创意碰撞交锋提供机遇。

“文化人才将深入西湖区的小镇、乡村、街区,挖掘不同的文化资源和特色,并在公共空间设计、游览路线打造以及亮点项目营造上,充分发挥智慧和光热,让‘两镇六街区’项目从图纸变为‘看得见的实景图’。”西湖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