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宁波样板

来源:中国宁波网 发布时间:2021-06-08 浏览量:15

设施农业

 丰收

 北仑区春晓街道

 湾底天宫庄园

上邵村崇合庄环境优美

十七房云图民宿

  初夏时节,四明大地绿意盎然,乡村环境整洁,呈现一派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宁波敢为人先,大胆实践,大手笔描绘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靓丽画卷。尤其是去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余姚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后,更加激发了全市人民建设美丽乡村的内生动力。从三江两岸到四明大地,处处涌动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

  从环境整治入手,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立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吹响绿色都市农业发展集结号;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再到城乡融合;回应群众关切,探索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宁波正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朝着“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目标阔步前行。

  乡村振兴启新篇

  近年来,宁波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完善组织领导、工作推进、政策举措、要素保障四大体系。印发实施《宁波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以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民宿经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20多个配套政策文件。制定乡村振兴议事规则、年度工作报告、实绩考核办法等系列制度。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专项督查,逐步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财政、土地、金融等要素保障不断加强,各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形成了合力合拍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好局面。宁波市整市列入省部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创建名单,全省深化“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在宁波市宁海召开。

  城乡融合有成效

  宁波始终把城乡融合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工程”,坚持“城乡一张图、全市一盘棋”,让农村人口“聚”起来、基础设施“联”起来、公共服务“优”起来,推动共享发展、协调发展。

  2012年,宁波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标准一致”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5年全面消除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下贫困人口现象,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4年缩小。

  宁波积极构建“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村居设计”四级乡村规划体系,余姚陆埠镇、慈溪龙山镇等6个乡镇探索“多规融合”试点,55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

  当前,总规划面积达80平方公里的城郊美丽乡村综合体(城郊十园)开发正抓紧推进,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基本形成,产业基地、旅游景观、基础设施、村庄改造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4个园已部分开园。“‘城郊十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园区,而是城乡形态重构、产业集聚、要素融合的一个新载体、新平台。”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表示,除了“城郊十园”,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城乡融合的新型载体也正在谋划中。

  宁波市还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用。象山县成为全市首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城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有效提升。

  都市农业大跨越

  围绕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宁波市都市农业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全市现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15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10条,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3家,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360个,居全省第一。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69.7%左右,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5%,居全省第一、全国领先。民宿经济实现经营收入61.5亿元,同比增长21.4%。宁波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综合得分82.08分,率先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并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国家平安农机示范市等一批国家级荣誉。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一个人管理8.64万只蛋鸡,一个人管理300亩水稻田。在慈溪现代农业开发区,类似的“奇迹”正在上演。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泰国正大集团、新疆西部牧业、海通食品集团等国内外25家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这个15.5万亩的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

  美丽乡村展新貌

  在海曙区龙观乡李岙村,到村里的桂花公园走走看看,已经成为不少村民的一种生活习惯。地处山区的李岙村房屋整洁敞亮,花园里小桥流水,品质不输城市的高端社区。几年前,李岙村以联户自建方式推进新村建设,建成247套联排住宅和90套多层公寓,精美雅致的浙派民居,成为苍翠群山中的一道风景。

  近些年,宁波“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态建设”“农村安居宜居美居”“美丽乡村分类创建”4个专项行动联袂推进,打造品质之城的脚步,从三江口走向广袤的农村。

  生活垃圾分类,宁波先行先试。全市有千余个建制村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居全省全国前列。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率达62.3%,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2014年以来,宁波投入巨资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治理村庄2139个。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改造建设农村公厕5567座;新建204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1777个村完成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移交,占建设行政村总数的95.2%。

  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体系,新创建美丽乡村合格村325个、示范村52个、精品风景线15条、省级示范县1个。创建A级景区村庄240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55个。15个镇乡(街道)创建省、市级森林城镇,“一村万树”行动通过省专项检查。浙东民居特色风貌规划引导得到强化。

  富民强村求突破

  乡村振兴,产业为要。

  这些年,宁波立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吹响发展绿色都市农业的集结号,加速一二三产融合,在全省率先跨入农业现代化阶段。去年,宁波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3183元,居全省第一。

  美丽环境激活美丽经济,精品民宿、乡村酒店、特色庄园、慢生活区、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不断出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就此打开,农民薪金、租金、股金、养老金多元增收的格局已具雏形。

  新平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聚集乡村,“上山下乡”的人才、信息、资金产生“化学反应”,催生农村发展新动能。乡村,正成为创业的热土。

  近年来,宁波还多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33元,增长8.9%,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继续缩小。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2841元,增长14.3%。

  多举措落实“16+3”区域帮扶,市、县两级安排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4亿多元,落实“造血”项目240个,全面落实“村企结对”帮扶机制,在5个镇探索实施“镇村联建统营”模式,全市所有建制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上。

  同时大力推进农业农村“引才、育才、用才”工作,共完成各类农民培训4.8万人,4个现代农业人才(团队)入选“泛3315计划”。

  乡村治理开新局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保障。

  2014年,宁海开始推行小微权力规范化运行,出台《宁海县村务工作权力清单36条》,让小微权力有了明晰的边界,推进村务工作阳光运行。“规范小微权力”写入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的“宁波案例”“宁波经验”走向全国。而发源于象山西周镇杰下村的“村民说事”制度,融“说事、议事、办事、评事”于一体,说出稳定、说出和谐、说出发展,已在宁波市全面推广。

  坚持党建引领,宁波不断完善乡村治理的制度、组织、平台体系,启动创建“三治”结合治理示范村240个。加快完善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各类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治理参与作用,乡贤、志愿者、老娘舅等新型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涌现了象山“村民说事”、宁海“村级小微权力清单”、余姚“小板凳工作法”、慈溪“圆桌夜谈”、海曙“村民共治”、江北“一约二章三会”等基层治理创新模式。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机制,推进镇(乡)“四个平台”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覆盖,网格员网络体系不断优化,“乡村治理+互联网”各类模式有效创新和应用。

  涉农改革新进展

  宁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整市成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去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总分红达30.1亿元,占全省的近一半。

  当前,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闲置农房激活利用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慈溪市承包经营权抵质押贷款和象山县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工作得到农业农村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宁波大力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去年共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1.7亿元,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已组建农合联服务中心42家、专业性农合联15家。

  今年上半年,宁波出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将实施农村综合改革等9个专项行动,建设22个重点项目工程,全力争创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为推进“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建设“名城名都”提供坚强支撑。

  征帆催发,振兴乡村东海之滨再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