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振兴增色全面小康的“余姚模式”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21-01-05 浏览量:17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地处美丽富庶的长三角南翼、宁绍平原中部,东与宁波市江北区、海曙区相邻,西临绍兴与上海隔海相望。余姚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便捷,沪杭甬高速公路、杭甬高铁、萧甬铁路横贯境内,已形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间1至2小时交通圈。余姚市下辖14个镇、1个乡、6个街道,265个行政村,市域面积152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3.63万人,外来人口62.77万人,2018年即入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立于潮头谋新篇、勇于担当创一流。余姚按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力争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实现争先进位,打造“三区三城”(人才科技创新引领区、智能经济先行示范区、宁波现代都市北翼核心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幸福品质之城、市域治理现代化典范城市),努力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的目标,聚焦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排头兵,以乡村振兴增色全面小康,团结一心、砥砺奋进,谱写“余姚模式”新篇章,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三产融合走出来的“余姚模式”

一是工业支撑有力。形成了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等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与节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体系,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285家。

近年来,余姚着眼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智能经济示范区,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246”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55%、65%和80%左右,入选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首批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名单。

二是农业特色发展。余姚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为平原水网,北部滨海平原,具备发展山区农业、平原农业和滨海农业的天然条件,是一个农林牧副渔各业齐全的综合性农业生产区域。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加工型蔬菜、茭白、水产、畜禽、红枫、竹笋、茶叶、杨梅、蜜梨、葡萄等十大特色产业;横坎头田园综合体成为宁波试点项目,努力打造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全市拥有的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等农产品数量居全国县级市前列。余姚市先后荣获“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市”、“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等称号,滨海现代农业先导区被农业部授予“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创建成为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先后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全国“杨梅之乡”、“榨菜之乡”、“蜜梨之乡”、“茭白之乡”、“红枫之乡”和“茶文化之乡”。

三是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早在1983年,余姚就提出“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放手发展个私经济。

近年来,以放管服务改革为重点,围绕打造“全省审批事项最少、环节最简、时间最短的县市”,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出了四级联动便民服务、全程代办服务、网上审批、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各种便民措施,建立了模拟审批、并联审批、重大项目联合审批、联合验收、特定区域打包审批等审批新模式,首创纳税人“引导式”申报模式,“金融超市”领跑全省,创新推出人才安居、子女入学政策措施,成为宁波首个全域“无证明城市”,行政服务环境日趋优化,社会发展活力不断迸发,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百强县位居第5位。

四是创新创业成果丰硕。建有多个创业创新平台,并与近百所科研院所所建立并保持科技合作关系,特别是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是浙江首个“千人计划”产业园;发布人才新政25条措施,出台“四个500万元”人才扶持政策,打造人才发展生态最优市,目前累计引育“国千”专家78个,位居全省前列。

202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0%,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家、超过人才总量超过33万人。先后荣获“浙江省科技强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和“中国智慧品牌创新城市”称号。

五是文化建设亮点纷呈。余姚素有“文献名邦”“东南名邑”等美誉,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三大文化(即史前文化、名人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交相辉映、远播海外。

六是民生福祉全面进步。余姚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进全域景区化、发展一体化、建设生态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乡发展互融共促,人居品质不断提质提档,休闲农家乐、健康养生、文旅观光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获批四明山省级旅游度假区,被评为浙江省“十佳旅游休闲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余姚模式”的乡村振兴经验

余姚市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共建,以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终极目标,全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高水平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一是实施特色农业提质工程,当好产业兴旺示范。做实做好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文章,实施杨梅产业品质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品种培优、果实调控、绿色防控和基地建设,制订品牌使用和果品销售管理办法,目前,“余姚杨梅”已被评为浙江名牌农(林)产品,并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二是实施美丽乡村升级工程,当好生态宜居示范。深化“四边三化”,深入开展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严格落实河长制、滩长制、塘长制,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100%。

大力推进森林余姚建设,实施珍贵树种“一村万树”示范推广行动,全面治理“青山白化”,协同推进村庄、道路、田园、河岸、山体绿化。全市建成省级森林城镇13个、森林村庄36个,森林覆盖率达到46.73%,林木绿化率47.4%;梯度推进美丽乡村分类创建,并按照“洁、齐、绿、美、景、韵”标准,开展“美丽庭院”补短板、促提升专项行动。2016年至2018年间,余姚共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5个、特色精品村11个,宁波级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9个、风景线4条,建成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0个。

三是实施精神文明提振工程,当好乡风文明示范。深入挖掘、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提炼和弘扬“四明精神”,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让红色记忆、红色精神、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发爱国爱党、勇于奉献、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开展农村移风易俗行动,推进“道德积分制”和“道德银行”建设,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以及“好婆婆”“好媳妇”等创建评比活动,抵制陈规陋习,涵养文明新风。余姚还深入推进小城镇文明行动和农村文明示范线创建,深化“家庭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开展书香家庭、绿色家庭、平安家庭等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建成全国文明镇2个、全国文明村3个,市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建成率达86.41%,建成“五彩梁弄”“灿‘岚’印象”等农村文明示范线15条。

四是实施民生福祉提升工程,当好生活富裕示范。深入实施全民创业乐业增收行动,加强城乡就业创业环境建设,促进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创业,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行动计划,推进“特色制造产业社区(小微企业园区)”建设,助推农村经济振兴,提高农村就业人员收入。

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40000元,是2015年26500元的1.5倍,在2017年提前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比2010年收入翻一番”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收入比从2015年的1.71:1,稳步缩小到1.68:1,领先宁波、省、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梁弄镇成功打造出“脱贫标准高、精准脱贫早、建设水平高”的“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

五是实施基层组织夯基工程,当好党建引领示范。余姚遵照“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的指示要求,坚持“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抓两头促中间”,出台深化“前哨支部”建设意见,在农村各领域持续推进“前哨支部”建设。目前,农村“锋领”党组织(四星以上)达到80%以上。为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先进示范群体建设,组织开展“三十佳”村社干部评选表彰活动,完善导师带徒机制,深化示范型、潜力型党组织书记结对,确保每个村至少有1名40岁以下主职干部后备人选。深化“我是党员”系列活动,扎实推进“姚˙先锋”党员志愿服务行动,积极探索建立“红锋驿站”,确保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立1个“红锋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