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激活新时代乡村万千气象 书写乡村振兴实干笃行的时代答卷

来源:绍兴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11-10 浏览量:17

十一月的绍兴,一个个依山而建、枕水而居的美丽乡村,相互串联成景,连缀出一幅活力四射的和美乡村画卷,蕴藏着诸多美好……

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廿载时光,绍兴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全省率先开展村庄电线、通信线、电视线“三线”序化,首创农村公厕建设标准,率先全市域实施“闲置农房激活”改革,创新实施“五星达标、3A争创”的“千万工程”推进路径,不断推动广大乡村美丽蝶变和全面振兴。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7万元,居全国地级市第3位,是20年前的8.03倍;所有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均达到50万元以上……

“绣”精品

美丽乡村焕新颜

村庄就在景区里,景区融入村庄中。走进上虞区小越街道倪梁村,绿树成荫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洁净通畅的村道两侧开满鲜花,错落有致的民居搭配主题墙绘,美丽的新农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像倪梁村这样的美丽转身,如今在绍兴俯拾即是。为让乡村踏上美丽“新跑道”,绍兴围绕“宜居宜业”下足了功夫。一方面统筹做好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并且与点式创建、专项规划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既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又方便老百姓生产生活,“走进稽山鉴水,寻味六美乡村”成为绍兴新时代美丽乡村的鲜明印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绍兴不断深挖乡村文化底蕴,积极打造能“吸引人、留住人”核心IP,形成有辨识度的特色标识。如越城区坝头山村“陆游的乡村世界”、安桥头村“故乡的故乡”、柯桥区棠棣村“花乡满棠”、上虞区东澄村“石上东澄”等。鼓励突破单村发展瓶颈,组团联动推进片区化建设,探索形成一批典型模式,如“养老+”辐射带动全要素激活的“王化模式”、优势产业串联成片的“山下湖模式”、区域协同发展的“西白忘忧片区”等,累计创成美丽乡村示范带25条。

美丽乡村长治才能久美。绍兴还把保护和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群众性的重点工作,以“一分两清三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清理乱堆乱放、清理空倒房、公厕洁化、“三线”序化、庭院美化)为主线,常态赛马,倒逼推动,全域提升。因此,绍兴农村的“地平线”才有了不逊色于城市“天际线”的美丽图景。

兴产业

夯实富民强村根基

走进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这个以花闻名、以花为业、以花致富的小山村花香满溢。村民常感叹:生活在这个花园一样的村庄里太幸福了。这些年来,当地立足自身优势,围绕兰花特色产业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拉长产业链。村里把分散的土地置换集中起来,为业态引进和发展留足空间,在此基础上,让专业团队进行整村运营,实现乡村与市场的结合,将村落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近年来,绍兴在扛稳粮食安全、保障“菜篮子”稳定供应的基础上,以科技创新牵引农业现代化发展。注重打造高层次“人才引擎”,打好“引才”“育才”组合拳,深化“两进两回”;强化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打造高质量“产业引擎”,“中国·绍兴全球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集聚人才、发现人才、引进人才、选拔人才的综合性平台。同时,打造高能级“科技引擎”,鼓励高层次人才在农业农村领域创业创新,聚焦种业、农机等关键环节,以“企业+专家团队+基地”揭榜挂帅方式推动攻关研发。

绍兴深度挖掘闲置资产潜力,用宅改“金钥匙”打开共富“幸福门”。早在2010年,绍兴就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鼓励农民进城镇居住的若干意见(试行)》,此后又率先实施“闲置农房计划”改革,尤其利用2020年被列入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契机,构建宅基地“1+20+X”制度体系,实施宅基地“三权三票”等制度,充分释放宅基地价值。

村村有项目,村村有机遇。绍兴全面深化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核心的乡村集成改革,推广“抱团”“飞地”等合作模式,培育多元生产经营主体,累计组建强村公司185家。大力实施农民增收五大行动,加快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各类共富工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3万人,带动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2.7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共计6973万元;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1.09亿元,同比增长15.2%。

健机制

奏响城乡融合协奏曲

城与乡的“携手”,在绍兴写下生动篇章。

绍兴聚焦乡村短板,加强县域统筹、部门协同,加快城乡交通、供水、物流等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在全国率先实现“500米标准”,将“村村通公交”站点距离村中心从2公里缩短至500米以内;全面启动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攻坚战,推动规模化供水向更多农村延伸,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安全水;全面推动快递进村,基本实现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全覆盖。

除了“外在”的完备设施之外,绍兴聚焦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加速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推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全民可及、全域可享,全力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代差、区域差距、人群差距,重点聚焦“一老一小”难题,即农村老人的养老、吃饭等问题,以及农村幼儿的托育、照护等问题,形成了“爱心食堂”“乡理乡亲”服务集市等特色做法,有序补齐民生服务短板弱项。

许多困扰乡村的难题,如今在绍兴也有了“数字解法”。绍兴将推动信息进村入户作为“千万工程”的重点内容予以大力推进,同步上接各个省级部门打造的各类应用场景,加快在农业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中的贯通,建成了一大批特色化的应用场景,让智慧医疗、智慧文化、智慧教育、智慧救助等数智生活场景在村庄里得以落地,打造幸福生活共同体。

善治理

激活乡村治理内生力

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绍兴锚定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贯彻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传承发展好“绍兴法宝”,营造活力迸发、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多年来,绍兴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健全一把手负责机制,实施“头雁培育”工程,深化“亮旗”行动,制订阵地“规范化”标准、干部“规矩+发展”型标准和党员“先锋型”标准,以乡村振兴成效检验基层党建工作成效。开发推广“浙里兴村治社”数字应用,重塑“为干部减负、为治理增效”的基层智治新格局,梳理规范涉村准入事项清单一级185项、二级445项。

同时,绍兴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施《绍兴市“枫桥经验”传承发展条例》,出台制度明确“枫桥式”村社的规范建设指引,制定《村规民约制(修)订工作规范》省级地方标准,深化推广诸暨枫源村“三上三下三公开”村级民主决策、“三事分议”基层民主议事协商机制,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描绘新时代基层治理新风景,成功创建国家民主法治示范村6个、省级民主法治村85个。

此外,绍兴完善“民情日记”工作体系,推动市县两级部门干部走出机关门下到第一线,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全流程重塑民情收集、问题流转、解决评价的闭环程序,把问题解决时间缩减三分之二。深化发展驻村指导员制度,完善八大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责任落实,确保民有所呼、必有所应。

站在新起点,面向新征程,绍兴将以“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为契机,按照省委赋予绍兴“率先走出人文为魂、生态塑韵的城市发展之路”要求,自觉扛起“图更强、争一流、敢首创”使命担当,加快描绘“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图景,在“重要窗口”中全面展示绍兴山水的颜值之美和气质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