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奏响新时代“山海协作曲”

来源:搜狐 发布时间:2024-08-22 浏览量:18

山海共生、绿蓝泼墨。20多年来,浙江域内“山”与“海”携手同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奏响“山海协奏曲”。

如何扭转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怎样把区域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科学筹划、协调推进?2003年,浙江省委全面启动的“八八战略”中,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积极实施“山海协作工程”。

20多年来,衢州与沿海发达城市共同谱写了一个个超越时空的“山海”佳话。衢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推进合作,形成了一批具有衢州特色的经验模式,为区域协调发展夯实基础。

聚焦产业赋能 推动项目合作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20多年来,衢州市充分发挥“山海协作”平台资源,让众多优质项目在“山”呼“海”应中接连而至、开花结果。

从“工业立市”到“工业强市”、从单兵作战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服务链“五链”融合,衢州聚焦产业赋能这一核心,坚持以项目合作为中心,以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配置为主线,建立“主政策+产业专项政策+配套政策”的产业政策体系,发达地区一批有实力的企业纷纷选择衢州、投资衢州、落户衢州,有力促进“五链”深度融合,持续增强产业项目承载力、吸引力,“大好高”项目纷至沓来。

2002年4月,省里启动实施“山海协作工程”,鼓励发达地区企业家到欠发达地区投资兴业。在机缘巧合下,外商姜文龙与潘军带着资金来到龙游县,联合创办了公司,加入到山海协作工程的大军中来。

借着“山海协作”的东风,浙江恒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已由一家产值50万元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产值达到9.53亿元、利税达到1.45亿元的专业从事特种新型纸材料生产和研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参与纸吸管团体标准制订的造纸企业。

去年8月,公司在创业板成功上市,产品覆盖国内特种纸市场的同时,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地区。

与此同时,通过开展山海协作工程等途径,衢州大力招引9个高能级科创平台,带来了技术、人才,为衢州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早在2016年,衢州市政府就和浙江大学共同发起筹建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和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简称浙大衢州“两院”)设想。2018年12月28日浙大衢州“两院”正式揭牌合署运行,2022年,市政府牵头,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联合巨化集团成功获批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2月总投资19.7亿元的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基建项目开工建设,为我市化工、材料、资源环境、分子智造等领域的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仅这三年,落地衢州的百亿级制造业项目就有12个。目前,衢州已形成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六大主导产业链,2023年产值已接近18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六成以上,有效推动衢州产业结构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

2002年至2024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实施“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3400余个,到位资金超过2800亿元。华友钴业、吉利三电、金瑞泓、中财管道、杉杉股份、申洲针织、健盛产业园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税收贡献大的产业项目花落衢州。

其中,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首批参与全省山海协作工程企业。华友衢州产业园于2011年落户,截至2024年6月底,产业园总资产超400亿元,员工约8100人,是全球最大的钴化学品生产基地、全球领先的新能源锂电材料智能制造基地。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 促进机制变革

大道如砥踏歌行,大通道让时空距离更近一步。特别是2018年以来,衢州不断加强与发达地区深化合作,在省内率先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

杭金衢高速改扩建项目顺利竣工通车,杭淳开高速前期稳步推进。重点与杭州携手打造杭衢高铁,自开工以来累计完成投资205亿元,2025年将建成通车,实现杭衢两地点对点直达,上下班“通勤”,杭衢同城化将很快成为现实。衢州与宁波协作拓展海河联运、海铁联运业务,实现与宁波舟山港、镇海港区等港口的互联互通。

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衢州与“海”的那头一同实现园区共创,在衢州,与结对地区共建了6个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

2013年,浙江省启动山海协作产业园结对共建工作,杭州、宁波、嘉兴、绍兴等地经济强县与衢州6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合作,在共建共管共招共享机制下,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等要素梯度转移,促进衢州育强内生发展动力。

柯城-余杭、衢江-鄞州、龙游-镇海、江山-柯桥、常山-慈溪、开化-桐乡等6个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各产业园围绕不同的产业定位,坚持特色发展,促进产业集聚,成为山区县经济发展主平台。十多年来,山海协作产业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0多亿元,引进项目400余个,到位资金超600亿元。

江山-柯桥山海协作产业园按照“一核两点”开发模式,以产业园为“核心”,以“春风江山”文旅颐养小镇、网营物联智能供应链运营中心为“两点”建设。总规划面积约9.8平方公里,为浙江省首家突破百亿产值园区,连续七年荣获浙江省山海协作产业园考核一等奖,实现“七连冠”。

龙游-镇海山海协作产业园建于2013年,规划面积11.84平方公里,累计引入企业79家,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74.33亿元,基本形成碳基纸基新材料、精密数控和轨道交通装备两大主导产业。2023年,产业园实现产值99.09亿元,主导产业占比达95.88%。

随着山海协作的不断迭代升级,“飞地”经济正澎湃起发展的新潜能。

聚焦山区高端人才引进难、科创力量不足的难点痛点,衢州市着力对接发达地区平台、项目、人才、科技等优质资源,形成“研发在飞地、产业化在山区”的创新链产业链,以产业、科创、消薄为主导内容的“飞地”展翅高飞。

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衢州海创园,总投资13.51亿元,是全省首个启动、规模最大的山海协作“科创飞地”,它首创了“研发孵化在杭州、产业转化在衢州,工作生活在杭州、创业贡献为衢州”的异地聚才模式。目前园区共有企业116家,其中上市公司研发机构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国家级科技中小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员工1200余名。

据统计,跨区域搭建的3个“科创飞地”,目前已入驻项目171个、副高职称及硕士以上人才220人。

形成自我“造血” 实现双向奔赴

在加大“输血”力度的同时,衢州还加快形成自我“造血”功能,因地制宜发挥当地自然禀赋优势,实现双向奔赴,在借梯登高、借势发力中把衢州山海协作工程打造成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标志性工程。

20多年来,衢州市依托山海协作平台,打造的近百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将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资源要素注入乡村振兴,大幅提升了一批村庄的村容村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产业赋能增收水平,形成了“丝络新昌”“画村余东”“文艺下淤”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样本。

借助开化-桐乡山海协作机遇,下淤村盘活闲置农房和土地资源,实施了景区综合改造提升、文创基地建设。各地艺术家陆续入驻,有范、新潮的下淤,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同时,借助山海协作交流通道,下淤村的农产品销路不断拓宽。2023年,下淤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75.38万元,村集体资产突破亿元。

2021年,常山县与慈溪市在新昌乡实施千亩丝瓜络山海协作共富产业园合作项目,创新“技术输出+保底收购”合作模式和“土地流转租金+种植务工佣金+集体分红股金”增收模式。目前,新昌乡10个村的丝瓜络种植基地总面积近800亩,丝瓜络总产量超过8万公斤,产值达400余万元,带动农民就业500余人。

在注重产业扶持的同时,衢州在人才平台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力,先后与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开展校地合作,与杭二中、学军中学、镇海中学等合作办学。

在教育“联姻”的加持下,江山中学“学军班”、龙游中学“镇海班”、常山中学“慈溪班”应运而生;位于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县,一个个医联体项目落地生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开化分院挂牌成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围绕着医疗技术、专科能力、人才培育等方面,一批优质的山海医疗资源源源不断奔涌至开化。

跨越发展,久久为功。衢州始终坚持以开放促合作、以开放促发展,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全面融入全省发展大局,实现了一系列预期目标,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衢州特色的经验模式。

山海携手,前景广阔。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山海协作工程肩负着新使命。衢州不断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协作,携手推进高质量发展,续写新时代共富“山海经”,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