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以乡村振兴引领嬗变,五年后的今天,浙江舟山千岛乡村处处生机勃勃。
随着镜头推进,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村庄,风景如画,游人如织;一片片肥沃的农田,农人忙碌,科技增效;一个个农旅融合的产业项目,遍地开花,强村富民……
图景时时新,振兴正当时。五年来,舟山市农业农村局全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奋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实现共同富裕交出乡村振兴高分答卷。
崭新的蓝图已经绘就,争创海岛乡村共同富裕先行示范,舟山蹄疾步稳,自信前行。
产业兴 保供稳
农业,关乎百姓饭碗。“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耕地资源匮乏,舟山更处末梢,怎么办?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让有限耕地发挥更大效益。
定海小沙街道土地肥沃,是市级重点农业乡镇,近年来大力推广基质无土栽培、水肥一体等农业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与高新设施,使亩产效益和农产品品质明显提高,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左右。至今,舟山市已建成省市重点农业乡镇8个。
以点到面,农业现代化全面铺开,在千岛引领嬗变。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数字化建设、绿色发展等一个个新标签,不断丰富现代农业的内涵,累计创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2个、省市绿色农业先行示范区19个、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27个,建成全国首批数字化牧场定海华晟牧场在内的一批深具海岛特色的数字化、信息化种养示范基地。
一边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让有限耕地释放无限活力。一边是严格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蔬菜播种面积只增不减。
聚焦稳产保供,要解决“怎么种”,也要注重“谁来种”。舟山加大政策支持和激励力度,先后出台《关于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粮油产业稳定发展的通知》等,建立省市县三级种粮补贴政策,不断提高农户种粮养猪的积极性。在新冠疫情影响等应急期间,我市临时提升生产补助,力保农产品供应充足。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近五年来,我市粮食年平均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7.4万亩、2.6万吨左右,蔬菜年播种面积和年产量分别稳定在10万亩以上、11万吨左右。 2021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创下新高,分别为7.93万亩、2.86万吨。
对于海岛特色鲜明、旅游资源丰富的舟山而言,农业现代化不光是能促进稳产保供,更是一个不断衍生农旅融合新型业态的动态过程,在产业兴旺中发挥积极作用。
普陀田园综合体、定海怡然生态农场、东荷嘉园民宿村……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耳熟能详,越来越多休闲农业项目,在品牌和服务上做深做细,吸引市民和游客纷至沓来。如今,全市已有渔农家乐(民宿)2723家,年营业收入超30亿元。
让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乡村产业“去土味”,焕发全新生机。
农村强 农民富
让“沉睡资产”变为“增收活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陀东极镇东极村农户即使不务农,也能有收入,他们口袋里的“工资”正是闲置农房激活释放的巨大红利。
通过将闲置农房租给投资者办民宿、做旅游配套,去年,东极村农户和村集体年收入分别增加2017万元和48.36万元,并带动就业600余人,村年工资性收入210万元。
得益于乡村旅游的火热,闲置农房从资源到资产、资产到资金的蝶变,在全市各地上演。
大力实施海岛万幢农房激活行动,让资源转化“快起来”;搭建升级全市闲置农房信息发布平台,让供需信息“畅”起来;推进“三权分置”和建房“一件事”审批改革,让农房使用权“明”起来……舟山摁下了闲置农房变废为宝的快进键,近四年,累计盘活闲置农房3740套,盘活闲置土地583.57亩,打造了定海新建村、马岙村,普陀东晓村、东极村,岱山涂口村、双合村,嵊泗花鸟村、黄沙村等8个闲置农房盘活示范区和“网红地”。
以闲置农房盘活为缩影,我市把培育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作为着力点,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跑出“消薄”加速度。
各地百花齐放,以发展特色生态渔农业、乡村旅游、物业经济、农业社会化服务、养老养生等各类项目,有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渔农民增收。 2021年,预计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7.27亿元,同比增长11.17%,村均259.56万元。
另一手,舟山市聚焦精准扶贫,大力实施兜底保障、加大教育扶持、提升医疗救助、培育“星火计划”、建设扶贫基地、开发公益岗位等扶贫举措,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数字直观地叙述幸福:全市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28308元增长到2020年的39096元,位居全省第三;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6年的1.71:1缩小至2020年的1.63:1。
村强民富,好日子节节高。
环境靓 人心美
嵊泗田岙村,平房变小楼,泥地变花园,一幅幅民房外墙上的渔民画色彩艳丽……昔日无人问津的“烂田岙”,如今成了人居环境优越、游人纷至沓来的热门景区。
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硬仗。近年来,舟山市美丽乡村建设大刀阔斧,如田岙村这般,在环境整治提升中,化身海岛风景线的村庄,在全市遍地开花、各具风情——
率先在全省实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全覆盖,累计创建省市美丽乡村精品村145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90个,约2万户家庭参与了“美丽庭院”创建;
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五水共治”等环境整治项目,全市所有垃圾河、黑臭河悉数整治达标,“无违建”创建实现全覆盖;
打造“灯塔岛”花鸟、“钓岛”白沙、“侠岛”桃花、“泥岛”秀山等一批主题示范美丽小岛,打响“岛岛是花园、村村见美景”金名片,将美丽海岛品牌推向全国。
一个个紧扣乡村短板精准发力的项目与行动的递进,促进美丽乡村迈向“全域美”。特色村头、干净墙头、美丽滩头的新气象,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生活质量的大飞跃,不仅仅是眼前如画的风景,还有那“家门口”近享的优质资源和便利服务。经过多年努力,舟山市渔农村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实现养老医疗保障、文体教育、公共设施三个“基本均等”,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前列。
实现共同富裕,是物质积累的过程,也是精神丰实的过程。党建统领、四治融合的舟山乡村善治体系走向成熟,把文明乡风吹进村民心田,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平时有什么事,就算喝的水没了,到‘小铺’讲一声,当即解决好! ”提起村里“民生小铺”,岱山秀南村村民童养彪赞叹不已。将渔嫂、新居民、党员力量融入其中,“民生小铺”变为自治阵地,推动矛盾无上交、信访无上跑、村事无干扰。
“民生小铺”“乡贤理事会”“道德点评台”“百姓议事团”……一剂剂治村良方,解锁群众的幸福密码。现在的舟山,处处是乡风文明、和谐有序的农村新景。
和着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踏着奋力前行的坚实足印,一幅幅共同富裕大场景下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图景尽收眼底。村美民富的新图景更新,还在不断提速。
未来画卷
未来五年,舟山市农业农村局将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牵引,做好 “三农”工作,努力打造共同富裕大场景下的乡村振兴海岛样板,争创海岛乡村共同富裕先行示范。
争创农业高质高效先行示范。以机械强农、科技强农、产业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化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生产供给,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事体验、文化康养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海岛主题游、乡村精品线、民宿产业群,到2025年打造乡村产业融合示范区10个,乡村旅游年经营性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
争创乡村宜居宜业先行示范。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全域发展“3+1”创建行动,高标准制定发布《中国(舟山)美丽海岛建设标准》,打造一批享誉全国的美丽海岛,构建“一岛一风景、岛岛是花园”的全域共美格局。到2025年,全市建成美丽小岛30个,海岛未来乡村试点25个,打造美丽海岛共同富裕海上示范带5条。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风貌,所有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双达标。
争创农民富裕富足先行示范。高质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升自我 “造血”能力,到2025年,65%以上的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创新实施农村宅基地、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到2025年,全市盘活海岛闲置农房5000套以上。推进低收入农户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5年全面消除家庭年人均收入13000元以下现象。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改革,基本形成 “乡村大脑+产业地图+未来乡村”建设格局。
延伸阅读:
有限的农田,既要高产量,又要高颜值,美不胜收;闲置的农房,既可办民宿、又可兴旅游,财源滚滚。千岛大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机械强农,科技强农,现代农业生机勃勃;政策助力,全域推进,美丽海岛欣欣向荣。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有序推进,和美乡村换了模样。
农村强,农民富。乡村振兴时,共富花儿开。
2021年,预计舟山市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62:1,低收入渔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1080元。
2017~2021年,全市所有渔农村完成整洁村庄集中整治,累计清理各类陈年垃圾32.1万余吨,整治房前屋后乱堆乱放6.2万余处,清除露天粪坑1.4万余个,渔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在全省率先实现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全覆盖,五年累计建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90个,覆盖率达79.5%;创建省级3A级景区村庄39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75个。
五年来,累计建成省市重点农业乡镇8个。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到7.9万亩、2.86万吨,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产量11万吨左右。
截至2021年底,全市有渔农家乐经营户(民宿)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723户,其中精品渔农家民宿1000户。
截至2021年底,舟山市共启动建设历史文化(传统)村落35个,其中重点村11个,一般村24个。全市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建成率90.7%。
截至2021年底,已实现乡镇街道所在地、主要行政村的5G信号全覆盖,每万人拥有5G基站22.3个,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全市累计完成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46家,5家数字农场(牧场、渔场)获评省级数字农业工厂。
岱山东沙镇、定海马岙村、普陀南岙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全市累计创建省级及以上民主法治村59个,省级善治示范村93个,建成清廉村居示范点96个。
行政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率100%、区域乡村学校受援覆盖率100%、县域医共体建设覆盖率100%,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