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山区县来说,该如何让偏居一隅的民族村迈向共富,交出一张民族村的共富答卷呢?
丽水庆元以“三条路径”从容作答,从“流金淌银”的青山绿水中走出一条民族团结和谐、特色产业兴旺、文化互通互融的振兴之路,一个个民族村迎来美丽蝶变。
走好产业“特色”路
夯实“民族共富”之基
干净整洁的乡间道路,绿意盎然的景观绿植,井然有序的美丽庭院,主题鲜明的彩色墙绘……处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2003年以来山根村以“千万工程”为契机,不断扮美、扮靓村庄。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依托良好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山根村成功引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方格药业。
“该项目的引进可为山根村集体增加收入12万元,为周边村民提供2000余人次就业岗位、年发放工资50多万元有效促进村集体、村民‘双增收’。”淤上乡山根村党支部书记王贵花边走边介绍。截至目前,菌博园“共富工坊”共提供2000余人次就业岗位,为低收入农户提供10余个长期性就业岗位,50余个零时性就业岗位,有效打通工坊用工和群众就业“双通道”。
据介绍,庆元县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在创新发展模式之外,还致力于引导民族村做好“电商直播”文章,把“流量”转化为“致富密码”,拓宽“民族共富”渠道。
“家人们,今天我来看下这款产品,这是来自中国环境第一县大山深处‘土生土长’的菌菇礼盒……”宁静的村庄中,“淤上·芸耕”共富直播基地里灯火通明,主播孙先伟正对着手机与网友们互动直至深夜。
“85后”小伙孙先伟,数年前还是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如今已成为返乡创业逐梦共富的“兴农人”。毕业后,孙先伟将富硒莲生态立体养殖技术带回了家乡淤上,以“农户+合作社+品牌销售+网络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周边30余户村民共同入股,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被评为庆元县首届十佳创业典型。
从“畲族古宅”到“云上共富”,山根民族村芸耕共富直播基地已帮助全县6个民族村售出香菇、木耳、甜桔柚等农产品4万多斤,销售额100多万元,帮助农民增收50多万元。
走好文化“互融”路
拓宽“民族共富”渠道
“经营村子要像经营家庭一样。”这是屏都街道蔡段村支部书记吴华反复提及的一句话。蔡段村是畲族民族村也是新安江移民村,村子创新运用跨山统筹、创新引领、问海借力三把“金钥匙”,整合现有产业、文化、乡贤等资源,共筑民族乡村共富路。
据悉,庆元县将蔡段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交通方便的硬件条件与丰富的乡村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创建文化创意街区,打造出了集美术、雕刻、陶艺、摄影、书法、收藏及影视创作等为一体的“爱坑有里文创公社”文创综合体,以“文创+民族”助力本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生态旅游发展,推动蔡段民族村从“物质富裕”向“精神富有”迈进。
去年2月,位于蔡段村坑里自然村的生物多样性体验馆正式开馆,这也是全省首批开馆的生物多样性体验馆。
“体验馆建在我们村,可以依托现有的文化资源、党建资源,开展丰富的研学活动,打造红绿融合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吴华回忆起体验馆建设的点点滴滴,一脸的自豪,“目前蝴蝶谷研学基地正在谋划创建。”
从陶艺根雕到共富工坊,从民俗文化体验馆到VR体验馆、生物多样性体验馆,从直播经济到电商培训……几年下来,爱坑有里文创公社的“乡愁经济”越做越好,吸引了顾为宁、宋永进、黄伟等一批国内知名书画专家入驻,沙塑主题乐园正在谋划创建,今年已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
聚焦精准“帮扶”路
增强“民族共富”潜力
近日,庆元县民族村共富论坛在淤上乡山根村文化礼堂举行。会上,丽水市首个民族村党建联建——庆元县民族村“石榴红”党建联建正式成立。
据了解,全县六个民族村通过民族党建联建、交流活动联办、民族文化联动、共富工坊联营、共富产业联谋打破区域限制,将在信息、资金、项目、服务、文化等方面实现互通共享、资源互补,进一步发挥民族团结优势,实现六村强强联手、抱团发展。
“我县共有6个民族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的仅2个。如何破解民族村发展瓶颈,促进村集体增效,群众增收已是迫在眉睫。”庆元县委统战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引导帮扶民族村集体增收致富,协调全县6个民族村共同发展,2021年以来由庆元县委统战部牵头组织开展民族村“共富论坛”活动,搭建平台促进民族村各村间开展交流互鉴、互观互检活动,进一步厘清民族村发展思路。共为民族村发展提出“金点子”12个,帮助民族村争取到资金100多万元,指导民族村实施项目5个。
近年来,庆元县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围绕新时代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以深入践行“千万工程”为主抓手,不断探索民族乡村经济增长新突破口,激发民族乡村共同富裕活力。
同时,庆元县委统战部还充分发挥统战资源优势,对6个民族村开展组团帮扶活动。组织民盟庆元县支部、县知联会及各知联分会、县网联会等统战社团分别与6个民族村结对,通过组织开展一次调查研究、帮助联系一个建设项目、开展一次联络联谊活动、开展助学帮扶活动等四大服务行动,为民族村发展“把脉问诊”,助推民族乡村振兴。五年来,共帮助民族村争取到资金200多万元,指导民族村完成15个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民族村基础设施,夯实民族村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