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安徽是农业大省和农村改革发源地,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创新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探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在4年多的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整合各级各类资源,引导群众广泛参与,着力汇聚支撑信用评级的信息数据,建立公平公正的信用评价体系,开发信用评级结果运用场景,推动信息生信用、信用变资源、资源促发展,实现农民群众有实惠、普惠金融有发展、基层组织有加强、乡村产业有振兴、乡村治理有提升的多赢局面。
一、坚持党建引领、统筹推进,提升聚焦乡村振兴“向心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多方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凝聚起各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合力。一是把部门统筹起来。发挥各级党委领导作用,建立各部门参与的省市县三级联席会议制度,党委、政府负责同志担任召集人,成立联席会议办公室,定期调度推进;细化职责分工,明确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金融监管部门具体实施,数据管理部门归集数据,农业农村部门指导乡村产业发展,调动金融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二是把干部动员起来。学习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落实县级领导班子党员负责同志包乡走村入户、乡镇干部包村入户、村干部遍访农户等制度,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党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将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成效作为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选树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重要依据,推动党员干部走到田间地头、坐到百姓炕头,了解群众家庭信息、日常行为表现和生产生活需求,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三是把群众组织起来。加强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宣传,通过开展集中宣传月活动等方式,运用网络新媒体、宣传栏、乡村大喇叭等载体,采取明白纸、情景剧、民俗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党的“三农”政策以及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多角度宣传信用惠民清单、结果运用场景、信用主体典型事例,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二、坚持数据赋能、信用支撑,打造驱动乡村振兴“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坚持数字化赋能,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广泛收集分散在多层级、多环节和多主体中的涉农信息,强化数据共建共享共用,打通农村信用建设“最后一公里”,畅通资源要素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和“桥”。一是汇聚信用信息。编制全省统一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目录,通过“政务归集、金融汇集、入户采集、评议收集、行为累集”汇聚数据,即:定期归集、动态更新土地承包、失信违法等政务数据;与金融机构对接汇集信用主体信贷参保信息;组织基层党员干部、信贷员等结合常态化入户走访,补充采集核验生产经营等信息;结合文明乡风评议,收集农户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数据;通过网格员上报、村民自主申报等方式积累农户行为数据,形成富有治理意义和价值的数据库。二是打造服务平台。按照“业务标准化、流程规范化、信用数量化、管理制度化、经办信息化、决策数据化”建设思路,开发省市县乡村服务全覆盖的综合集成信息系统平台,统一制定农村主体信用信息数据标准、统一构建标准化信用评价体系、统一使用社保卡和电子社保码等拓展结果运用场景,广泛应用于信用评级、金融服务、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充分释放数据价值。三是构建评级体系。根据农村主体的现状和需求,分类设置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行政村信用评级模型,区分不同等级;在信用指标体系构建上,坚持定性与定量并重,既考量生产经营、资产负债等“硬信息”,也综合评估道德品质、公益行为等“软信息”,实现对各类主体信用精准画像。截至2023年底,共对1017.8万户(个)农村主体开展信用评级,评定各类信用主体673.69万户(个),信用主体占比66.19%;评定信用村8222个,占建设区域行政村的70.27%。
三、坚持市场导向、金融撬动,激活服务乡村振兴“源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不是“党建引领信贷”,工作中不干预任何一家参建主体的市场行为,而是通过搭建载体,优化制度供给、政策供给、服务供给,激发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增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活力。一是加大金融供给。与14家参建金融机构签订共建共享共用公约,强化参建各方在信用共建、数据回流、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职责,基于农村主体信用评级结果,开发免抵押免担保、利率差异化、线上线下协同服务的专属金融产品,有效缓解农村信用主体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截至2023年底,共为97.49万户(个)信用主体授信1012.12亿元,发放贷款650.68亿元,平均利率下降178个基点,高于同期LPR降幅108个基点,信用主体户均节约利息支出1917元。二是优化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优势,加大对村“两委”干部经济金融、产业发展、风险防控等方面培训,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选派金融村官、建设乡村金融服务室(站)、组织金融服务沙龙等措施,推动金融知识普及、政策宣讲、产品宣传等活动深入开展,提高农村主体金融素养,切实增强其信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三是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分担和化解机制,设立风险补偿金,发挥保险、担保风险缓释和融资增信作用,引导参建金融机构持续优化信贷产品设计,实施全流程风险管控,做实做细贷款风险防控制度安排,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
四、坚持产业优先、惠农利民,夯实助推乡村振兴“硬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坚持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桥梁”,发挥党委、政府在政策配套、项目支持、人才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关键作用,积极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集聚,解决农村产业发展瓶颈制约,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加大惠农政策支持。发挥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集成作用,持续增加农业、金融、财政等部门政策供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释放政策红利,创建一批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强化产业发展服务。组建乡村产业发展省市两级专家库和县级服务团,建立“信用村吹哨、服务团报到”机制,深入开展“送产业指导、送政策信息、送支持项目、送技术培训、送配套服务”等活动,指导乡村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匹配农村主体农技、销售、用工等需求,有效服务农村全产业链发展。三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级联盟、村企联建等产业发展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信用村集体经济组织+信用户”、“信用户+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产业化联合体,完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致富。2023年选点建设地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66.16万元,较2019年增长235%,增速高于非选点建设区域26.8个百分点。
五、坚持信用治理、塑形铸魂,优化支持乡村振兴“软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注重发挥信用潜移默化作用,通过建立健全信用结果运用体系,不断扩大群众参与度、拓宽群众受益面,将诚实守信融入农民生产生活,实现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培育了文明乡风,促进了乡村治理。一是开展乡风文明评议。成立由基层党员干部、“五老”人员、村民代表等组成的评议小组,围绕遵纪守法、家庭和谐、邻里友善、关心集体、热心公益、诚实守信、移风易俗等方面,建立公开透明的评议流程,评议结果作为信用评级的重要指标,引导农民规范日常行为。二是建立信用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结果运用政策体系,丰富信用惠民清单,将信用结果运用从金融领域向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交通文旅、通信购物等领域拓展,让更多群众得到更大实惠,营造“人人守信用、信用惠人人”的浓厚氛围。三是推行信用积分管理。将农户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移风易俗等行为量化为信用积分,依托信息系统平台进行积分发放、使用工作,农户获得积分可在当地信用超市、信用商圈等兑换生活物资,也可线上享受个性化礼遇政策,累计给予170.8万信用户兑换信用积分1.19亿分,物品价值3153万元,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