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江淮大地一派丰收景象。
打开安徽地图,大湾村、小岗村、利民村,分别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江淮分水岭、淮河之滨,经纬不同,禀赋迥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阔步迈向乡村振兴新征程中,这三个远近闻名受关注的村庄大胆探索、敢闯敢试,不断有新变化发生,有新故事上演。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对这三个各具代表性的典型村庄来说,如何看待自身发展历程?想对其他村庄说些什么?
今年以来,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时期,记者带着相关话题,多次走进这三个村庄,听乡亲们讲述身边的发展变化,记录了一场因地制宜、走向振兴的“隔空对话”。
话题一:产业振兴的路子怎样选?
因地制宜,各展其长
“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
“金寨山水秀,大湾村换新装。山高水长千万里,迎来百花香……”
同样的山水,不同的时间,民谣中见证变迁——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曾经闹心的山乡环境变成了好山好水。
“谁能想到,过去寂寞的山窝窝,如今这么热闹。”记者在村里见到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这位土生土长的大湾人刚刚送走一波游客,她骄傲地说,今年以来,大湾村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6000万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按照“山上种茶,家中迎客”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大湾村近年来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打造“红色文化传承体验基地”“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村民们发现,大山里司空见惯的东西,竟然让山外的游客如获至宝:腾退下来的老房子修旧如旧,被打造成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河道清理后,夏天正好用来漂流;茶园不仅能卖茶,一整套采制工艺还能开发研学游……
好山好水,不缺旅游场景,更是优质农产品的最佳产地。村口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下,是大湾农产品创新的一方“试验田”,过去这里曾种过灵芝,如今品种不断“上新”。去年4月,大湾村玉木耳基地首次投产,60多个大棚里吊起15万个菌包,当年产出干货1.5万斤,产值近200万元。
在大湾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朱先富的农产品展销中心,小香薯、山核桃,这些土特产经过加工和包装,“脱胎换骨”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网红产品。“要有‘旅游+’的意识,搞‘后备箱工程’,让游客‘住一晚、吃一顿、玩一天、带一样’。”朱先富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阔步迈上乡村振兴道路。数据显示,大湾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6年的不足1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240多万元。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路子。对于大湾这个山区村的探索,平原地区村庄的农民是如何看的呢?
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党委书记周群之看来,大湾村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精准脱贫的缩影,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村庄发生巨大变化,蹚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子,值得广大农村地区借鉴。
“都是发展特色产业,相较于大湾村,我们更侧重一个‘农’字。”周群之告诉记者,这也是因地制宜——小岗村地处江淮分水岭,人均耕地较多,全村可耕地面积达1.45万亩……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小岗村近年来不断赋予“农”字更多的时代内涵。多家落户小岗的农业企业通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土地资源价值。
除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种粮、种好粮外,做好粮食加工文章,也是小岗村写好“农”字的体现。小小一粒稻米,在小岗村就有大文章可做。
走进凤阳县小岗产业园,水稻运进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经过浸泡、蒸煮、干燥、冷却缓苏等程序后,再脱壳碾制,成为升糖指数低、膳食纤维含量高的“蒸谷米”。“经过我们加工后的稻米产品,相较普通稻米提升了附加值。”蒸谷米公司副总经理原继东说,该厂区26名一线员工全是本地村民,企业去年也实现了1.5亿元的销售额。
无独有偶。同样在凤阳县小岗产业园的小岗盼盼食品有限公司也在紧张生产中,这里生产的小面包、米饼等小零食,正源源不断发往全国各地。
“三产融合搞好了,有助于加速乡村产业振兴,村民增收就增加了保障。”周群之说,小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0200元增加到去年的34900元。
如何闯出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也是沿淮农民关心的事。
“大湾村和小岗村我都去参观过。”63岁的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村民王今桂深有感触地说,大湾村地处山区,旅游和茶产业发展得都不错,小岗村注册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我们村这几年也在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创建,在农产品和旅游的市场销售开拓等方面,几个村今后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走进位于淮河蒙洼蓄洪区的利民村西田坡庄台,记者看到,新建成的西田坡游客接待中心布置得舒适整洁,特产展示区的货架上,阜南柳编、西田坡芡实、郜台板鸭等土特产琳琅满目。
“人为水让路,更靠水找出路。”利民村党总支书记崔传浩说。当地依据蒙洼蓄洪区内地势低洼,湿地、滩涂地较多的特点,按照“宜水则水、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原则,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发展适应性农业。
“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观光农业助增收”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正是利民村所在的沿淮地区闯出的新路。村里还成立生态农业公司和旅游开发公司,将“绿色资源”变成了“绿色产业”。
在三产发展上,利民村利用村内2.3公里淮河大堤、滩涂湿地、庄台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展乡村旅游,拓展开发淮岸原乡、康养休闲、智慧农业和农事研学等,过去的水患之地变身增收福地。“去年西田坡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崔传浩说,下一步将丰富拓展旅游业态,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
话题二:村强民富的改革往哪里使劲?
打土地牌,吃资源饭
又是一年秋收时,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金色稻谷千重浪。村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边忙着收割水稻,一边谋划下一季小麦播种。游客们在当年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的茅草房里,聆听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
在北大荒小岗现代化水稻生产基地,500亩水稻再次迎来收获。从2017年开始,北大荒集团与小岗村开展深入合作,流转土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经过土地治理,配备虫情检测灯、田间摄像头等现代化智能物联网设备,将原先小岗人眼中的“荒地、烂地”变成了如今的粮食稳产增产“样板田”。
小岗村“牵手”北大荒,得益于近年来深入实施的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这项改革即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之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让农民吃下“定心丸”,也能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为确保‘三权分置’改革顺利推进,在上级政府部门支持下,我们采取了多项保障举措,全村基本完成全域高标准农田整治,先后实施‘引水上岗’‘引淮润岗’等水利工程,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周群之说。如今,小岗村土地流转占比超过七成。2012年时,这一比例仅约三成。
对于同样拥有连片土地的利民村,是如何破解流转难题的?
“在蒙洼蓄洪区,一些大户担心蓄洪风险,没人愿意来利民村包地,到2017年时,我们的土地流转率还不到一成。”崔传浩说。
随着国家进一步提高蓄洪区农业生产蓄洪补偿标准和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加之近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利民村实现耕地全域“高标准”,大户种粮心里托底了,土地流转占比提高至近七成。
“创业政策好,只要肯吃苦,在乡村发展一样有奔头。”36岁的郭利强是利民村返乡创业的一员。头脑灵活的他创办一家家庭农场,根据市场行情调整种植结构,利用闲置的60多亩水面发展生态养殖,流转200多亩地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利用低洼地探索稻虾共养,家庭农场年收入30多万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对于山区村同样重要。
深山农村发展之难,除了地理条件限制之外,耕地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紧缺也是一大根源。在上级政府部门指导下,大湾村大胆尝试,寻找做活土地文章、盘活土地资源的路子。
在大湾村的搬迁安置点,一栋栋白墙灰瓦的二层小楼整齐排列,与村里的老房子隔溪相望。
“我们将宅基地制度改革与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相结合,把政策叠加效应很好地发挥出来了。”何家枝说,大湾村从2016年开始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先后建成4个易地扶贫安置点,约130户人家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并搬迁到安置点。
76岁的村民汪能保说,他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补助和宅基地腾退补贴,搬到了老宅对面的新房。家里通了自来水,还拥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这在以前想都想不到”。
记者采访了解到,通过宅基地有偿退出增加的耕地指标,大湾村交由上级政府部门统筹使用,获得集体经济收入补贴,同时通过“增减挂钩”为村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这部分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村庄基础设施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目前,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大湾村引进了2个产业项目。”花石乡自然资源中心主任张捷告诉记者,大湾村盘活了“沉睡”的土地资源,找到了激活要素资源、夯实集体经济根基的“杠杆支点”。
如今,“大湾十里漂流”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产业项目,这正是该村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的成果。2020年8月投入运营以来,该项目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成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助推器”。
得益于改革创新,盘活闲置资源的村庄越来越多。在利民村,闲置多年的乡村小学也得到了利用。今年7月,返乡创业的韩林亮看中了这片布满杂草的校舍用地。
“我们村是方圆50里内有名的木工村,我希望在家乡开一个家具加工厂,让村里的老木匠有活干,把优质的木匠手艺传承下来。”韩林亮说,村里考虑到其前期投入成本较高,校舍租金收得较低,后期根据效益再相应提高。
一项项改革创新举措,正在希望的田野上释放红利。
资金入股、资产租赁、收益分红……记者在大湾村实地走访调查6个村民组看到,“村有产业”正在通过多种方法促进着“户有收益”。近年来,大湾村村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7120元增加到去年的2.2万元。
由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电气化智能育秧中心今年首次应用,提高育秧效率,降低育秧成本;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连续7年给村民分红;探索农村金融改革,缓解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敢为人先的小岗村从未停歇改革创新的步伐,不仅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惠及群众,也让希望的田野充满活力。
话题三:和美乡村如何协力打造?
宜居宜业,向善向美
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基础,安徽加快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由点及线、连线扩面,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小岗村、大湾村、利民村先后跻身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
那么,这些村庄是如何打造和美乡村的呢?
“坡下绿草坡上花,水底鱼儿水中鸭。”在利民村,一首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民谣唱出了庄台人如今的幸福生活。
改水改厕、完善路网建设、美化庄台环境……利民村加快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打造庄台群众的“幸福家园”,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规划建设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小竹园。
如今的利民村,一年四季,各种应季瓜果蔬菜不断,扮靓了庄台,也充实了村民的“钱袋子”。
“好环境引来城里的自驾游客,农家的瓜菜、散养的土鸡,不用出门就可以卖个好价钱。”守着自家开的小超市,闲时整整小菜园,王今桂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都说咱庄台现在像画一样,最受益的是咱老百姓。日子有奔头,人的精气神更足了。”
乡村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以后,如何激活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实现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三个村庄都有着自己的探索。
“庄台曾是利民村抵御洪水的‘安全岛’,也见证着蒙洼百姓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在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看来,乡村建设,不仅要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硬件短板,更要注重精神文明和美好乡风的传承和发扬。
在小岗村,每户家中都有一个特别的“存折”,和普通存折不一样的是,这个存折攒的不是钞票,积攒的是村民平日里垃圾分类、参加公益活动、见义勇为等形成的美德积分。
与此同时,小岗村还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大力选树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连续多年开展“好婆婆”“好媳妇”等典型模范评选表彰,激励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淳朴的乡风,是和美乡村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否则即使腰包鼓了,群众也缺乏幸福感。”周群之说。
成立“美德银行”、探索乡村治理积分制、完善村规民约……小岗村、大湾村、利民村在美化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在探索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模式,使村风、民风持续向善、向美发展。
和美乡村怎么打造,村民们拥有话语权。
领到了“文明新风户”“美丽庭院”的牌子,小岗村村民马加飞兴奋不已,觉得之前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马加飞看来,村里组织的这些评比,就是要让大家自觉地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现在看这种效果达到了。”他说,以前居住条件差,有的还乱扔垃圾,现在大家搬到新区居住了,条件改善了,垃圾有人清理了,没了污水横流,更多的是干净整洁,“大家主动把庭院搞整洁,让自己住得更加舒服。”
“最大的感觉是激发了大伙儿的自主性,以前是村民看着村干部干,现在大家都跟着一起干。”让利民村村民郭娟感慨的是,民风更淳、人心更齐,家乡的变化不止于变美。“有干净整洁的公共卫生间,有污水处理设施,有庄台小广场,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惠及着我们每个人。”
在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利民村通过建立村规民约、开展“美丽庭院”评比表彰、发展乡村旅游等举措,激发村民共建“幸福家园”的积极性。
“以打造和美乡村为抓手,我们依托庄台的人居环境美化提升,挖掘每个庄台的特色乡土文化,以‘多彩庄台·幸福利民’为主题,每个庄台主打一个特色,有的主打民宿、有的主打美食、有的主打民俗文化……”利民村党总支委员郭国青说,“把环境和基础设施打造好,留住乡愁记忆。”
与小岗村、利民村相比,用好大别山的好山好水的大湾村,在打造和美乡村方面有何独特之处?
蓝色塑胶地面的篮球场、户外电影剧场、“地球仓”度假农庄、马鬃岭健身步道……沿着盘山公路驶进深山中的大湾村,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小楼错落有致地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
金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介绍,2021年起,大湾村启动“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统筹资源,优化村庄布局。
茶旅融合、红绿结合,大湾村将人居环境建设与基层党建、产业培育结合起来,完善“村干部+党员+公益性岗位+群众”环境整治机制,从简单的“扫干净,码整齐”到追求“最美庭院”,打造天蓝、地绿、水清、人美的宜居村庄。
文明乡风,是助力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在大湾村,有一家名为“振风”的超市。每月月底,村民可凭当月在劳动增收、卫生评比和文明家庭评选中积累的各类积分,到超市兑换洗衣粉、肥皂等日常生活用品。如今,店里厚厚的登记本已换了好几本。
“无论是大湾村、小岗村还是利民村,打造和美乡村,推动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最终的目标都是一个:提升大伙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何家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