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近年来,合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农业稳产保供、科技装备支撑,全力构建具有合肥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助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绘就一幅幅乡村振兴新蓝图。
全力抓好稳产保供工作
冬日时节,走进肥东县荣建杭椒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连栋温控大棚,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杭椒,这些新鲜采摘的杭椒经过分拣装箱,将进入冷库保鲜,再通过冷链运输发往各地。
作为安徽省首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荣建杭椒种植基地目前种植面积2000余亩,年产杭椒1万余吨,其中80%以上销往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
“我们合作社还在河南、湖北、福建、海南等地建设种植基地,能够保障长三角地区的杭椒销售全年不断货。”荣建杭椒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虎说。
近年来,合肥探索省会城市稳粮增效新路子,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全力抓好“米袋子”“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目前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788万亩、产量295万吨左右。蔬菜产量260万吨,畜禽总产量70万吨,渔业总产量24.88万吨。
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
连日来,在苏湾镇梁帝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田间地头机械轰鸣,推土机、挖掘机齐上阵,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
苏湾镇地处巢北丘陵地带。今年,包括梁帝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内,苏湾镇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3000亩,除了平整土地外,还将进行土地深翻和地力培肥,同时清淤塘坝,建设配套灌溉沟渠和田间道路等。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把沟渠与现有泵站、抗旱水系贯通起来,确保每年旱季每一块高标准农田能排能灌,极大提升水利灌溉条件。”巢湖市苏湾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靳春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
记者从合肥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51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体进度达85%以上,总面积达30万亩,总投资10.96亿元。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01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55.5%、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64.8%。
积聚力量打造“种业之都”
种子是农业之母,是农业科技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源头。在合肥,一批种子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联合攻关,手握一大批“拳头”品种,这些优良品种走南闯北,甚至走出国门,成为合肥种业的“形象大使”。
在全国种业版图中,荃银高科的杂交水稻、丰乐种业的杂交玉米、皖垦种业的软麦、安徽国豪的油菜、丰大种业的节水抗旱稻、江淮园艺的瓜果蔬菜等,都声名显赫。
其中,科创板种业第一股荃银高科,良种销售至全国20多个省(市、区),出口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骨干种业企业江淮园艺,累计自主研发并推广西瓜、甜瓜、南瓜、辣椒等新品种300多个,年推广面积200多万亩,产品市场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合肥依托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为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设立5亿元规模的种业之都建设及科技强农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和杠杆放大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种业产业,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持证种子企业增至253家。
科技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农业谷建成农业大数据等8个技术研发中心,中国菌物谷引进李玉院士团队,在全国首创“智慧菌房”。新组建首席专家工作室28家,近400位专家学者加入工作室专家团队。
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山,杂草丛生,森林防火压力大,现如今大变样了。”庐江县泥河镇八里村党委书记钱业胜,面对眼前像一条条绿丝带般缠绕山间的300亩黄金茶树感慨地说。
近年来,八里村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发展思路,先后发展了300亩玫瑰花种植项目、300亩黄金茶和240亩樱花种植产业、1300亩土地发展光伏农光互补项目、700亩蓝莓和香榧种植产业。2023年,泥河镇八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600万元。
“采茶高峰期的时候,每天用工200~300多人。”钱业胜介绍,随着乡村特色产业的做大做强,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脱贫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
近年来,合肥持续提升全产业链发展水平,打造农业八个重点产业链,做好“头尾经济”文章。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18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过110亿元,全市家庭农场合作社总数超3.6万家。
下一步,合肥还将实施农业强市“8526”行动计划,着力发展粮食、蔬菜等八大百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链,抢占宠物经济等五大新赛道,加快培育2家以上百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以上上市企业,迈出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