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药都大地,白芍、牡丹、玄参等中药材长势正旺,田野里生机勃勃,满眼都是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从东汉末年,亳州便已种植中药材,如今种植面积达到120余万亩,被誉为“中华药都”,中医药产业更是成为我市首位度产业,总产值超过1450亿元。
自乡村振兴工程实施以来,亳州市立足中医药产业特色,鼓励脱贫村发展适宜中药材种植,积极发挥中药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引领作用,扩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规模,同时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提升中药材品质,让中药材成为强村富民的“良药良方”,阔步走上振兴路。
阳光四季花海5G智慧农业示范园里的潮汐式水培模式
户亚飞种植的玄参长势正旺
规模种植 振兴路上走得快
7月14日,在谯城区魏岗镇大陈村,中药材种植户户亚飞正忙着加工去年收获的玄参,“昨天刚刚发走了一车玄参,3吨重。”户亚飞一边为玄参“去净撸头”,一边介绍,“还有几家药企的订单等着加工,客户都催着要。”
户亚飞说,他的玄参是订单种植,合作药企中既有亳州本地的,也有国药、扬子江药业等国内知名企业,根据客户的生产计划供货。由于订单量较大,他还收购其他农户种植的玄参,共有400多吨,目前还剩150吨左右,预计还能再收入近200万元。
“玄参种植耐寒、耐旱、易管理,而且效益好,亩均收入能达到七八千元。”户亚飞说,因此农户种植积极性高,在他的带动下,合作农户玄参种植面积上千亩。
“从现在开始到过年,别想闲下来了。”户亚飞说,加工完储存的玄参,就该收获白芍了。等白芍收完,又到了玄参收获季,安排得满满当当。
中药材种植不仅给农民带来了真金白银,还改变了村庄的命运。依靠中药材种植,大陈村不仅成功出列贫困村,还成了中药材专业村。“我们村共有6060亩土地,中药材种植面积2251亩,产业占比达到37.2%,中药材已经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大陈村党委书记程玉民表示。
记者从谯城区乡村振兴局了解到,谯城区共有58个脱贫村,发展中药材种植的就有47个,其中18个村的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了“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
伴随着药香,中药材种植已经从谯城区蔓延到利辛、蒙城、涡阳三县,在药都大地遍地开花,带动越来越多的脱贫村和脱贫户走上致富路。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亳州市大力推进中药材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121.3万亩,总产值37.9亿元,百万药农因此走上脱贫致富路,众多乡村因种植中药材踏上康庄大道。中药材种植已经成为脱贫村乡村振兴的最重要引擎。
近年来,亳州市还将中药材种植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推进“中医药+旅游”,深挖中药材资源潜力,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系,辐射更多农村地区。
亳州市药业发展促进局副局长廖自荣表示,我市将围绕“养生亳州”城市定位,继续整合中医药保健养生与文化旅游资源,推动中医药全产业与旅游产业、农林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小镇,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中药材力量。
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培育的药材种苗
规范种植 药农“饭碗”端得稳
在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的基础上,亳州市通过发挥中药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让广大药农牢牢端稳“金饭碗”。
7月14日早上,在谯城区十八里镇亳药花海景区中药材种植基地,安徽协和成饮片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负责人谭艳芳正带着附近村民一起为白芍除草。
“最近刚下了大雨,田里地湿,机器不能作业,现在只能人工除草。”谭艳芳说,等过几天地干了,就可以用上公司研发的中药材除草机,几天的时间就能把基地2000亩中药材田里的杂草全部除完。
2009年,协和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建设规范化中药材GAP种植基地,为中药材种植带来了一系列变革。
按照白芍种植要求,土地要深翻40厘米以上,土块细碎,土壤疏松平整。传统农户种植,土地分散,靠人工很难达到这个标准,但流转土地后,连片土地让大型机械有了用武之地,土地深翻不在话下。深翻后的土地,即使是用手也能轻松挖出苗穴,方便栽种白芍。
种植白芍,防治病虫害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协和成公司有自己的独特经验。该公司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利用农科院研发的辛硫磷微囊悬浮剂,有效防治了白芍蛴螬。
谭艳芳介绍,蛴螬是白芍的主要害虫。白芍是根部入药,如果防治不好,蛴螬能把白芍根全部吃完。2016年基地试用这种新式药物后,90%的蛴螬得到有效防治。而且,辛硫磷微囊悬浮剂药效能维持两年至三年,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农残值降到国家标准以下。
“我们在种植过程中发现,辛硫磷等杀虫剂属油性物质,可以与化肥拌在一起使用,这样就收到了两重效果,既追施了化肥,又防治了病虫害,还节约了成本。”谭艳芳说。
记者从市药业发展促进局了解到,截至目前,亳药花海景区中药材种植基地进驻100多家药业企业,种植合作社已完成土地流转10多万亩,种植有亳芍、亳菊、牡丹等26个中药材品种。
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企业与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每亩年租金不低于900斤小麦的市场价格。村里成立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企业耕、种、管、收提供服务获得服务费用。另外,农民还可以到药厂的种植基地务工,每天能收入60至120元。
“中药材种植基地里一年四季都是干活的人。中药材种植,不仅我们大户挣到了钱,附近的农民靠着到地里干活,也挣到不少工资,带富了一方乡邻。”谯城区中生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中生说,他们在基地流转了2000亩土地种植中药材,常年用工上百人。
2021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433家,标准化种植面积38.2万亩,占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的31.5%,建设单品种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园7个。
目前,全市现代中医药产业产值超过1450亿元。“伴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药材种植前景广阔,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之基。”亳州市乡村振兴局二级调研员李士林表示。
科技种植 中华医药行得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亳州的中药材能有现在的规模和名气,与一粒粒“好种子”密不可分。
为加快培育优质中药材种苗,2016年,我市选送板蓝根、决明子、牡丹等8种中药材种子,搭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开展中药材航天育种工作,并建立航天育种基地,对这些“太空”种子进行培育。
《世界中医药之都(安徽亳州)建设发展规划(2020—2030 年)》提出,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采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一批道地性强、药效明显、质量稳定的优良品种。按照道地药材的地域性,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中药材种植基地等。
7月15日,记者在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药用植物组培繁育中心看到,半夏、亳菊、白芍等药材种苗长势正旺。
“这些都是通过组培技术进行提纯复壮与脱毒快繁的中药材优良种苗,组培种苗相较于同类其他种苗生长旺盛,品质好,产量高,经济效益可观。”该公司研发人员赵梦茹介绍,中药材在种植过程中,易受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加上药农往往自繁自用,导致种苗的抗逆、抗病等能力不断下降,因此需要对种苗“提纯复壮”,使其恢复原有的优良品种特性。
“为助力‘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我们经过三年潜心研究,培育出的优质中药材种苗于今年3月份进入市场,下一步将逐步扩大中药材种苗市场份额,有望提高亳州市中药材种植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广大药农、种植户收入。”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忠表示。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中药材育种方面,在种植方式上同样令人“大开眼界”。
7月18日,走进利辛县程家集镇北街社区的阳光四季花海5G智慧农业示范园,记者看到高低架上一排排中药材郁郁葱葱,水空调将温室大棚变得清爽怡人。
在气雾栽培区,阳光四季花海5G智慧农业示范园总经理都剑打开长满菊花的盖板,里面的场景让记者大吃一惊,只见菊花根飘在半空,根须湿漉漉的。
离开了土壤,菊花是怎么生长的呢?“其实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都剑说,只要控制好温、光、气、肥、水五要素,无土栽培的中药材不仅能正常生长,而且药材品质更好。“土壤中含有各种细菌,容易引发病虫害,因此要用农药杀菌,而无土栽培不用土壤,也就不会有病虫害、农残超标等问题。”
气雾栽培、槽式基质栽培、潮汐式水培、多层潮汐式水培……徜徉在阳光四季花海5G智慧农业示范园,记者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科技对中药材带来的“革命”。站在示范园里的“植物工厂”前,都剑充满信心地表示,以后种植中药材,就像在工厂里种菜一样简单,摆脱“靠天收”的弊端,让中药材种植旱涝保收。
“新的中药材育种、种植模式,为中药材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吴雪表示,亳州市正在加快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示范园,以及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努力提升中药材质量,为中药材产业保驾护航,中医药发展必将行稳致远。
如今的亳州,拥有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千亿级市场,正汇聚磅礴的中医药发展力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