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谯城区淝河镇了解到:谯城区淝河镇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南部39公里处,因是西淝河的源头而得名"肥河",该镇紧靠105国道和涡阳至郸城的省道,南与太和县的桑营镇隔西淝河相邻,相距仅500米;西以宋汤河为界与河南省郸城县的白马镇接壤,相距400米;东与古城镇为邻;北以洺河为界与双沟镇隔河相望。淝河镇呈东西长方形,系亳州市谯城区的南大门,可谓是"一树照两省,鸡鸣听三县"。全镇区域面积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8万亩,人口5.2万,辖10个村民委员会,156个自然村,是谯城区的农业大镇。
镇党委书记史伟出席并讲话。
回顾2023,我们不忘初心
一、盯紧“重点指标”,经济发展活力更强
一是着力夯实农业基础。积极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现代化经营,2023年全镇流转土地约1万亩,累计流转约4万亩,土地集约化、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10个村均完成了300亩以上的村领办集体农场,建设新型农场81家。成立了高标准农田管护领导小组,治理农田1.7万亩,确立李小庙村、李腰村2个村为“小田变大田”试点村,并按要求做好管护工作。2023年,全年蔬菜生产4.24万吨,午秋两季粮食产量10万吨,较往年略有增加,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100%。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积极培育“一村一品”,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如,罗集村购买2台植保无人机对外出租,创收8万元;凡桥村种植朝天椒、薄荷,创收16万元;李腰村优质红薯粉丝年产1.2万斤;李小庙村大力发展香菇菌棒加工种植销售一条龙产业,联农带农吸纳脱贫户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00余人,2023年为村集体创收20余万元,2024年预计达100万元。三是全力扩大有效投资。辖区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入库2个,预计投资3600万元,目前改扩建项目正在实施。拟开工商贸物流及服务业项目1个,计划投资1500万元。2023年成功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不仅实现了规上企业零的突破,且年产值增长率达51%,增速全区第一。2023年摸排2条招商引资有效线索,分别是河北亿鑫石油管件制造有限公司、南通家家美纺织品有限公司拟投资8000万元、5000万元的新建项目。四是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全年帮助企业解决问题73个,均在5天内办结,回访满意率100%。帮助安徽巨鑫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成功申请200万元融资支持。“让皖北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征用我镇临时用地650亩,成立专班做细群众工作,补偿资金203.5539万元,为工程顺利施工提供保障。我镇荣获全区2023年度营商环境优秀单位称号。
二、践行“千万工程”,乡村振兴成色更足
一是鼓起集体经济这个“钱袋子”。坚持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重要引领,将集体经济发展作为村干部提拔任用、绩效报酬发放重要指标,树立大抓发展鲜明导向。全力开展“老三资”清理盘活,实现收益673.44万元;大力发展“新三样”,实现收益102.69万元。2023年总收入776.13万元,村均收入突破77万元,10个村全部跃入省级标准的集体经济强村行列。积极落实振兴农场4930亩,屋顶光伏安装282户、49371㎡。率先在全区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分红,为李腰村、李小庙村获得“贡献奖”的干部分别发放奖金2.3万元、2.61万元,为罗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民”发放收益金0.93万元,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民呼我为”的经济底气更加充足。在2023年度全区农业农村工作考评中,我镇获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镇牌匾,区委主要领导在全区书记抓党建述职点评会上,对我镇集体经济工作又专门予以肯定。二是拉紧防止返贫这个“红绳子”。持续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新识别25户70人监测对象,回退5户,清退1户。指导各村建立2022年国家和省考核反馈问题及2023年集中排查问题整改台账,限期做好问题整改工作,现已全部完成。三是转动就业创业这个“车轮子”。目前我镇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共2693人,镇乡村振兴办积极进村入户宣传解读就业创业、融资贷款政策,及时与各大企业对接岗位需求。2023年,我镇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外出务工1221人,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464人,小额信贷方面,银行累计放贷256人,总放贷金额1023.8万元,有效提升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全年办理欠薪案件10件,涉及群众58人,追回拖欠工资30.5万元,让群众“安薪”更安心。
淝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晓涛同志到大康村振兴公司查看施工进度。
三、紧扣“生态提标”,环境保护品质更优
一是立足高标准,加快和美乡村建设。坚持把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建设和美乡村的基础性工作,常抓常新,久久为功。全年开展专项检查156次,整改问题300余个,以正向激励为主,以村绩效考核为鞭策抓手,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开展专题宣讲16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评选镇级“美丽庭院”66户,获评区级“美丽庭院”20户。结合创城行动,持续推进“五清一改”,对所辖10个行政村的152个自然村进行了两次集中清理整治,惠及群众1.2万户、5.4万人。2023年,我镇在全区人居环境年度督查考核中位居第一名,并在全区大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二是立足高水平,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全面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全年排查出6家木材加工厂,现已责令4家停业整顿。加强道路扬尘污染治理,及时修复、重建破损路面。加强中药材加工防治,对辖区内中药材种植户进行系统摸排,同时积极开展污染源排查,切实摸清污染底数,消除风险隐患。加大秸秆禁烧工作力度,广泛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宣传,目前镇建有4个秸秆收储场,存储秸秆3.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100%。将秸秆禁烧纳入全年常态化工作,确保人员、办公地点、经费、交通工具、工作职责五落实,及时开展“五边清理”,消除各类火点隐患。三是立足高质量,提升水体治理成效。扎实开展清河行动,疏通连乡沟11.4公里堵塞水体,清理反修沟5.9公里河面漂浮物,针对四李村卞庄黑臭水体开展治理,目前清淤已完成,正在进行坑塘周边维护,反修沟3.6公里黑臭水体已完成清淤,正在对点、面污染源进行统一治理,采取“控源截污”“生态修复”两种方式从源头上解决沿岸居民生活污水直排问题。持续做好面源污染防治,督促13家规模养殖场全部建成规范化粪污处理设施并正常使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100%。
四、围绕“普惠民生”,群众幸福指数更高
一是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2023年,高质量开展三轮次“民声呼应·暖心走访”行动,惠及群众4.2万户次,解决群众反映问题640件。全镇农村低保对象共1359户1956人,较上年增加195户278人,发放低保资金1066万余元,低保覆盖率达到3.7%。全年共发放分散五保户资金181人共137.7万余元,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1711人共136.8万余元,发放残疾人护理补贴864人共69.1万元,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0人共4.9万元,发放事实无人抚养孤儿生活费42人共55.4万元。镇敬老院新进五保老人8人,现有在院五保老人72人,投资10万元对敬老院食堂进行改扩建,提升五保老人生活质量。持续推进遗体火化和绿色安葬,全年火化289例,火化完成率94.1%,年度考评位居全区第一。2023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人数17391人,总金额1025.76万元,缴费完成率74.7%,全区排名前列,人均缴费水平589.8元,位居全区第一。二是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镇综合文化服务站建有文化室、体育室、电子阅览室、居民教育室等多个功能室,收存图书4000余册,全年接待群众1500余人次。全镇10个中心村均建有文化体育广场,并配备健身器材、篮球架、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2023年为李小庙村、杨庄村、凡桥村新配体育设施各一套。镇、村全年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20余场,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90余场,参与群众12000余人。加大教育经费投入,2023年镇财政投入13万元用于教育事业,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在六升七考试综合评比中排名全区第四,在中考农村中学综合评比中排名全区第三,2023年我镇被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年修建3条乡道,总长1.8公里,修建6条巷道,总长0.4公里。区级投资200万元铺设自来水管网17公里,争取资金319万元对集镇雨污分流进行改造,有效解决了集镇雨季积水问题,真正做到政府做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三是卫生计生工作持续提升。2023年,全镇公共卫生人口为46585人,已建立居民电子档案45733份,建档率98.17%。全年办理独生子女光荣证5人;计生奖扶270户,共28.03万元;计生特扶11户14人,共12.58万元;计生特扶增加补助4户5人,共6万元;办理计生家庭医疗保险政府资助人员4595人;办理生殖保健服务证76例。坚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加满意的卫生和健康服务,全年完成免费孕检175对,完成两癌筛查360人,新农合缴费40775人,缴费比率达90.8%。
五、聚焦“安全稳定”,社会安全屏障更牢
动真碰硬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年召开党委会12次、安委会(扩大)会议4次,专题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班子成员坚持每月带队对分管领域的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进行检查,共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180余次,排查安全生产隐患1020处,全部实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组织学校、卫生院等开展“5.12”防灾减灾宣传活动,“10.13”国际减灾日宣传活动,宣传用气用电安全、交通安全等防灾减灾知识。积极开展烟花爆竹“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累计开展专项宣传排查100余户,行拘1人次,重点安全隐患排查22处,均已整改完毕。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管理,排查检查餐饮单位30余家、药房5家、医疗机构11家、化妆品经营主体6家,整治未按规定经营药房2家,餐饮建档率达100%,全年未发生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事故。
展望2024,我们再接再厉
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做强做优现代农业。坚持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朝天椒、蔬菜、香菇、粉丝、獭兔等特色农业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助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原则,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二是保障乡村宜居宜业。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重点整治残垣断壁、户外广告等,力争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全覆盖。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开展“生态和美”行动,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加强宅基地审批管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三是促进农民富裕富足。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突出抓好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提升。深入推进“四带一自”产业发展模式,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入实施和美乡村建设,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和产业功能,拓宽增收渠道。
二、增进福祉、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一是着力办好民生实事。深入推进“民声呼应·暖心走访”工作,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关爱留守儿童,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二是全力守牢安全底线。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人民群众关注度高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主动开展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排查化解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扎实开展道路交通、燃气、建筑施工、自建房、校园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优化环境、开放创新,持续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不断提升政府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主动做好靠前服务,当好助企纾困的“店小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深入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为民服务中心服务事项,搭建高效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及时解决企业合理诉求。二是积极创新招引方式。紧扣国家和省、市、区产业投资导向,围绕经济战略发展和“千万工程”需要,积极谋划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项目,力争一批能够带动全镇发展、提升经济总量、改善基础条件的大项目、好项目。全力做好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招商引资企业帮办服务力度,营造亲商、惠商的浓厚氛围。
四、提效增能、加强建设,激发政府行政最大效能
一是建设忠诚型政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履行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做到政令畅通、落地见效。二是建设法治型政府。深入贯彻法治思想,健全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认真落实政府工作规则,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以法治政府建设引领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提升公职人员依法办事能力和依法服务水平,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深化政务公开制度,加强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三是建设廉洁型政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区实施细则,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禁滥发津补贴,全面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推动党内政治监督规范化、常态化。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强化重点领域监管,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