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丨宿州:跑好“接力赛” 乡村展新颜

来源:宿州市应急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3-11-10 浏览量:15

                                          ——安徽省宿州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综述

近日,旗杆村驻村第一书记周伟(左)向村民了解番薯生产情况。王磊 摄

滔滔汴河,奔流不息,是这片土地上一支流动的歌;淮风汉韵,沃野千里,是这片土地上一幅多彩的画。作为曾经安徽省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地级市——宿州市历经多年奋斗,如今已按期高标准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

目前,宿州全市61.27万脱贫群众已全部实现稳定增收,359个脱贫村产业持续稳固拓展。宿州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孟杰表示:“全市坚持‘四个不摘’要求,聚焦‘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强产业 促增收 乡村振兴有支撑

日前,当记者来到灵璧县禅堂镇河北村“学稼穑,忆童年,寻乡愁”体验中心时,几位村民正身着白衣,在村口河边演绎两千多年前“易水送别”的场景,精彩的演出博得游客阵阵掌声。不远处,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在田间刨白芋,在河塘中玩摸鱼……伴随着欢声笑语,大伙感受到了乡村田园的独特风情。

“田园风光、渔樵耕读、研学活动等项目与地方特色结合,让小乡村开始聚人气、富口袋、兴文化。”河北村党支部书记张亳玲介绍,村里目前已开发“农夫、樵夫、渔夫、士大夫”等休闲体验区域,村集体也和多家专业文旅运营公司接洽合作事宜,探索“村集体+公司”的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在助力村民就业、农特产品销售的同时,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在文旅产业中的创新探索,正成为宿州市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找准富民产业,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的一个缩影。强产业、促增收,为宿州的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酒店村曾是萧县一个脱贫村。近年来,该村深耕水果产业发展,不断把已成规模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的路子。日前,在酒店村的西瓜种植基地旁,脱贫户孙纪合告诉记者:“今年西瓜收购价每斤1.4元,家里30亩西瓜收入达到40万元,种瓜的收入是年年见涨!”

如今的酒店村已成为宿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样板。为了使乡村特色产业惠及群众,村里领办了集体合作社,成立了水果代办点,在产业发展、技术帮扶、质量检测、市场行情等方面为瓜农提供全方位服务。据了解,酒店村西瓜产业规模已达到1500亩,村民人均收入接近2万元。

与此类似的还有该县的旗杆村,这个在五年前已脱贫的小村庄,八成收入都来自光伏收入和固定资产租赁收益。2021年,该村成立村集体合作社,先后流转300余亩土地,通过发展设施农业,逐步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我们一方面进行农田改造,为农业生产机械化打下好基础,另一方面统筹农资服务、农技推广、作物销售等业务,采取集约经营、联农带农等方式,在有效降低耕种成本的同时,为村集体带来23万元收入。”旗杆村驻村第一书记周伟说道。

为保障村民增收,周伟设计了“租金+分红+务工”的模式,帮助150余户村民总共增加租金和分红收入14万元,62位村民实现人均务工增收6000元。“家里的10来亩地交给合作社经营,地租每年接近1万元,算上在合作社打工赚的钱,每年总收入不低于2万元,比以前耕种收入高了很多。”村民李维庆说。

守底线 抓衔接 巩固成果促振兴

如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阶段,宿州紧盯“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通过持续加强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开展常态化精准帮扶,有效防范化解了返贫致贫风险。

“重点加强常态化排查走访联系,推动防返贫监测对象分类管理,做到及时预警、核查和处置。”宿州市贫困监测信息中心主任郑慧远告诉记者,“对新纳入的监测对象,10日内落实帮扶责任人和针对性帮扶措施;对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中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落实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户,及时落实综合性社会保障和社会帮扶等措施;此外,对已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的监测对象,按照规范退出标准和程序后,持续加强跟踪服务,确保持续稳定增收。”

精准监测、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全市严格落实“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要求,把问题发现在村、解决到户。

灵璧县郑楼村共有脱贫户105户248人。2021年,安徽省乡村振兴局选派帮扶干部钱海廷来到村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两年多来,他坚持每月对脱贫户和防返贫监测对象走访一次,在排查出问题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健康帮扶等措施,及时解决难题。

近日,钱海廷和村“两委”干部又来到脱贫户卓灵城家中走访。40岁的卓灵城两年前在外务工时发生意外,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在镇村干部的常态化走访过程中,发现他家可能存在返贫风险,钱海廷就将其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为他的家人安排了一个公益岗的工作,并帮卓灵城办理了5万元贷款,让他在村口经营一家小卖部。

卓灵城说:“前不久老钱又帮我办理了烟草专卖证,小卖部又能多些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

据了解,宿州市在促进帮扶政策稳定过渡,落实“增收、减支、补短”措施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巩固、提升、振兴”。通过支持就业帮扶车间发展、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推广以工代赈、推动奖补到户等综合帮扶措施,确保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宿州市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16.5万人,各个脱贫县均形成了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500元,增速近15%。

强基础 抓整治 乡村蝶变换新颜

漫步在秋日里的砀山县李园村,只见乡村道路硬化整洁、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千亩梨园硕果累累,微风吹拂间金黄色的银杏叶翩然舞动,一派村美民富的和乐场景展现在眼前。可多年前,这个村庄却是另一副模样,村里水塘杂草丛生,房前屋后垃圾遍地,村民怨声载道。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为了将“脏乱差”变为“净齐优”,李园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及“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实现人居环境整治与文明创建双提升。在“村庄清洁”行动中,集中清除农村垃圾百余吨,对绿化、公共设施等实施管护,实现村庄干净整洁。如今,李园村已成为全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单位,越来越多的村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既要面子又要里子。宿州市瞄准和美乡村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建好高品质美丽乡村,真正让农民在家门口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内涵美”,如今的宿州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美关湖哎关湖美,关湖是我可爱的家乡。美的是党的政策暖人心,美的是关湖一片新气象,美的是特色种植土生金……”在宿州市埇桥区关湖村有一首传唱度颇高的村歌,歌中道出了曾经的贫困村到省级AAA级旅游村、国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的蝶变。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以建设和美乡村为导向,既让乡村美起来、富起来,还要兼顾群众生活品质和内生动力。”村党总支书记陈耀武介绍,围绕“高山流水遇知音”“脂粉无计染红江”等历史传说,村里一方面通过挖掘文化、历史内涵,编制了研学旅游规划,打响文化名牌,走好文化产业之路。另一方面,为留住乡愁和田园记忆,在旧村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改造开发,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徽派建筑群,让乡村更具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