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安徽|蚌埠:立足资源禀赋 做强特色产业

来源:央广网 发布时间:2022-11-25 浏览量:20

央广网蚌埠11月25日消息 安徽蚌埠是曾经的工业重镇。“全国铁路交通枢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员”等一系列响当当的头衔,无不彰显着这座皖北城市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然而,坐落于淮河岸边的蚌埠,同样拥有着出色的自然禀赋,孕育出怀远石榴、五河螃蟹、固镇花生等一个个享誉全国的知名农产品品牌。

当前,蚌埠正紧紧依托铁路枢纽、淮河航运等交通优势和优渥的农业基础,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1月2日,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在当地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时表示,蚌埠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奋力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特产产业化 万亩榴园花竞开

蚌埠简称为“蚌”,别称珠城,为“河蚌”、“珍珠”之意,自古就是一个物产丰饶之地。

在蚌埠众多特产名片中,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怀远石榴”无疑首屈一指。

怀远县百里石榴花廊(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在怀远县,石榴俨然是当地人心中的“招财果”。近些年,怀远县陆续出台了《关于建立怀远县石榴示范区的意见》《关于加强怀远石榴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关于促进怀远石榴产销优惠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使得石榴产业发展迈入了快车道。

茨淮新河是一条流经怀远境内的淮河支流,也是一条人工河流。多年来,大面积的两岸河岸由当地人零散种植农作物,没有形式产业规模。如今,这里则成为了石榴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安徽天兆石榴开发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主力军”,该公司在茨淮新河北岸种植了5000亩的石榴树,打造了石榴专业化种植示范区。“地方政府不但给予政策支持还给予技术指导,在这发展我们很有信心。”总经理钮得文告诉记者。

为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与竞争力,怀远还积极引进了农业领域的技术型龙头企业。与以色列合资的中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佼佼者。记者走进它的石榴工程实验室,看到研究人员正在对组培瓶苗进行观察。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利用组培技术,能从产量和品质上把怀远石榴提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该公司配合怀远县政府成功申报了省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聚焦新平台、新技术、新业态、新理念,引领区域农业转型升级。

研究人员正在对组培瓶苗进行观察(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尚毅是蚌埠农业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从2013年开始,他就辛勤奔走在这片沃土,专注于怀远石榴产业的发展壮大。耕耘近十载,他见证到了如今万亩石榴果树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如今,怀远石榴已形成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石榴深加工企业年生产系列石榴酒、饮料2万吨,产值超过10亿元。当地还深入挖掘石榴文化内涵,以举办石榴文化旅游节为契机,推出了数条精品体验游线路。

尚毅说,蚌埠今后还将支持石榴深加工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加快建设以石榴为原料的高档护肤、养生类产品生产,不断拓展石榴深加工产业链。在通销路上,怀远将建设智慧冷链物流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与国内知名互联网平台合作,打造“互联网+石榴”品牌培育和销售模式。到2025年,5万亩以上的中国优质石榴基地和百里石榴画廊将在怀远全面建成。

产业生态化 稻虾共生双增收

产业生态化立足于产业与生态的融合发展,促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安徽蚌埠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蚌埠小龙虾,是安徽夏日宵夜江湖中的一个“传说”。蚌埠与小龙虾缘分由来已久,1979年,在小龙虾还被普遍当作饲料的年代里,老蚌埠蚂虾街诞生了一批做虾的“尝试者”。一部纪录片“虾街十年”吸引了全国人民的注意,一举拿下全国纪录片金奖,也奠定了蚌埠龙虾的“江湖地位”。

“虾稻共作”生态模式(央广网发 李向前 摄)

蚌埠龙虾的盛名首先源自于优质的食材。每到初夏时节,客商邓威就开始每日往返于蚌埠市区与蚌埠五河县沱湖乡大岗村润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态养殖基地。他告诉记者,五河县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是小龙虾生长的天然温床,这里的龙虾个大饱满,肉质细嫩,深受客户青睐,回头率特别高。

他所说的五河县,因境内淮、浍、漴、潼、沱五水汇聚而得名,发展农业的优势得天独厚。近些年,五河县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形式,推广“虾稻”共作种养生态模式,引领养殖大户带动当地脱贫户以土地入股分红或参与生产经营等方式创收致富。

稻虾共养的经济效益如何?水产专家、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科技特派员王本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田虾的产量平均200斤,每斤均价可达15元,可实现3000元收入,水稻亩产量约1200斤,参照2021年1.56元一斤的单价,产值近2000元,两项累加可达5000元,远远高于过去传统的稻麦种植。同时,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基本不用或少量使用,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生物肥,促进了水稻生长,二者互依互补,实现双赢。

五河县沱湖乡大岗村虾稻共作产业基地里,村民收获小龙虾(央广网发 李向前 摄)

“稻虾米很受市场欢迎,虽然价格较其他品种贵一些,但依然是常常供不应求。”沱湖乡大岗村润博农业生态养殖基地负责人黄跃宗说。

在稻虾共养基地的带动下,大岗村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基地务工形式参与稻虾共作的村民人均年增收4000多元。目前,五河县还正积极推广稻蟹、稻鱼、稻鳅、稻鳖等养殖模式,实现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协调绿色发展。

在怀远县白莲坡镇新庄村,水稻不仅能加工成口感鲜美的大米,合理利用后,水稻秸秆还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稻草绳加工的绝佳材料。

新庄村扶贫车间内,31台草绳机正在飞速运转。76岁的唐元标将水稻秸秆源源不断地塞进草编机器的进料口,摇动手柄,机器飞快运转,结实的草绳便制作出来,自动打捆成盘。老人家编草绳,每天能赚五六十元,早在2017年他家就摘掉了“贫困帽”。

怀远县白莲坡镇新庄村扶贫车间内忙碌的工人(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目前,怀远县每年草编产业实现年销售额达5千万元以上,利用水稻秸秆近3万余亩、8000余吨,成为安徽省草编加工第一大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苗木绿化捆绑树木、机器包装、石材垫层保护、管桩建材等作为包装材料,到今年下半年的订单,都已经排满了。


草编就业扶贫车间不仅给稻草秸秆找到了“出路”,也让周边村民圆了就业梦,开启了致富路,可谓一举两得。

实干写担当 金银花开“金银”来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在蚌埠,有带领群众走新征程的“火车头”,有推进强村富民的“领路人”,还有带着新理念新想法的“创新者”,他们汇聚成一股力量,以实干书写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怀远县白莲坡镇新庄村扶贫车间内忙碌的工人(央广网记者 徐鹏 摄)

目前,怀远县每年草编产业实现年销售额达5千万元以上,利用水稻秸秆近3万余亩、8000余吨,成为安徽省草编加工第一大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苗木绿化捆绑树木、机器包装、石材垫层保护、管桩建材等作为包装材料,到今年下半年的订单,都已经排满了。


草编就业扶贫车间不仅给稻草秸秆找到了“出路”,也让周边村民圆了就业梦,开启了致富路,可谓一举两得。

实干写担当 金银花开“金银”来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在蚌埠,有带领群众走新征程的“火车头”,有推进强村富民的“领路人”,还有带着新理念新想法的“创新者”,他们汇聚成一股力量,以实干书写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固镇县“农粮驿站”创始人黄计亮(右一)(央广网发 蚌埠市委宣传部供图)

平台在政府、银行与企业之间形成三方联动,将黄计亮这样的致富带头人与所有贫困户进行系统整合,探索出了整合地方产业的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反向从农产品整合、销售为突破口,打通农业生产、经营、销售的瓶颈,利用“互联网+农业大数据”帮助农村分散的小农户实现户内自种自养农产品上行,在网上架起联系消费者和农户的“网络”桥梁。

2021年,蚌埠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就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方案》,坚持多渠道构建和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强化专业人才建设,精准培育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着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引擎”。

如今在蚌埠,无论是早已家喻户晓的石榴、小龙虾等传统名优特产,还是近来“无中生有”的金银花、秸秆草编产业都在乡村振兴浪潮中书写着新的篇章,一幅产业兴旺、集体致富、百姓增收的时代画面正在这里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