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全面推行乡村振兴以来,五河县举全力不断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建设和乡村治理行动,在农业强、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智慧农业 助推数字乡村建设
透过一块屏幕可以看到什么?五河县双忠庙镇乡村振兴大数据服务中心或许可以给出答案。在该镇訾湖村的乡村振兴大数据服务中心二楼,全镇的人、产、村、政等信息,一一呈现在大数据平台生态系统上。
记者随机点开“人”这个分类,全镇的人口基础信息系统、智慧养老系统、智慧校园系统等信息便会出现在眼前。点开“村”则看到村庄管理、宅基地管理、公共资产管理、乡村人居环境大数据平台等信息。
“通过大数据系统,我们可以看到包括耕地、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农业自然资源、农业就业人口、农村宅基地、农业防返贫、乡村健康人居大数据等各种信息。”中国广电安徽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市分公司负责人傅国刚介绍,利用物联网、大数据、5G、AI、区块链等现代高新技术,围绕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智慧党建、乡村教育、养老等重点领域,构建了集乡村“人产村政”一体化大数据服务生态。
为何在双忠庙镇訾湖村建设这样一个大数据中心?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双忠庙镇是全国农村综合性试点改革试验区建设乡镇之一,而訾湖村拥有富硒米核心示范基地。两者一结合,便在此建设乡村振兴大数据服务中心,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打造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新样板。
智慧农业如何打造?数字技术、大数据如何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富硒米种植基地里,我们安装了高清枪机、微型气象仪+传感器、固定站水质检测仪等数字化智能设备。高清枪机可以通过高清摄像头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监测和管护。微型气象仪+传感器可实时监控稻田中溶解氧、水位、PH值等水质情况变化,为改善水稻种植环境提供判断依据。固定站水质检测仪可以实时监控水中的EC值、浊度等信息,及时发现水质异常变化。“这些设备监测到的数据会实时传输回数据中心,中心后台会对传输回来的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演示中,记者观察到,这些数字化智能设备监测到的数据可以用来进行农事的灌溉、施肥、小气候监测、病虫害监测、灾害预警等各种关键信息管理。“叶片氮含量2.7%,SPAD(叶绿素测量值)37.3。作物病虫害提示水稻纹枯病,可选用井冈霉素、甲基硫菌灵等进行防治。”数据中心的“智慧农田”对实时传输回来的数据给出了相应提醒。
“下一步,将在无人农场建设上重点着力。无人农场可以实现无人收割、无人旋耕开沟、无人驾驶、无人插秧等工作,推进农田管理智慧化。”傅国刚表示,在加强物联网与大数据(数字乡村)产研融创基地建设,推广创新智慧农业应用,推动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实验工作走深走实的同时,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园区 加快振兴乡村步伐
七月骄阳似火,一阵短时急雨过后,站在小圩镇乡村振兴产业园,体感凉爽舒适。走进安徽新广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三台大型机器正在连续往外“吐出”工业塑料制品。
安徽新广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报介绍,自己就是小圩镇人,之前一直都在苏州做生意,考虑到家里老人年纪大了、孩子需要照顾等多方面因素,心里就有了回家发展的念头。“当时听说镇上要建个产业园,和镇里负责人聊了之后,觉得各方面都不错,于2022年10月入驻产业园。”
张报的公司主要经营塑料包装箱及容器制造等业务。在工厂里,记者看到二十多名工人正忙着干活。“他们大都住在周边,人员比较稳定。”张报介绍,公司前期建厂加购买设备等共投入约300万元。“这些费用中的一部分是用来支付厂房租金,租金的标准是5.5元/平方米。租金收入算作村集体经济收入。”
与张报返乡支持家乡发展不同,左结官的老家在滁州凤阳。左结官的五河县嘉言行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就在张报公司隔壁,主要经营改性塑料、橡胶制品销售等。“2022年5月进驻产业园,产品主要销往南京、淮北、常州、盱眙等地。”左结官告诉记者。
胡国蓉是左结官公司里的老员工了。“工厂一开始招工,我就来这边干活了。”胡国蓉说话时川音浓重。“老家在四川,嫁到小圩后,生活很满意,现在在家门口干活,不仅可以照顾家里,工资给得也不错。”胡国蓉的话里透着对这份工作的满意。
“小圩镇乡村振兴产业园于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是五河县第一家乡村振兴产业园。”小圩镇副镇长蒋岩介绍,当初园区选址的时候,通过在全镇找资源,提前规划乡镇乡村振兴产业集中区建设,最终选定了位于小圩街北的位置。这里紧靠申小路,距344国道约300米,距县城约12公里,距五河西高速入口约18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目前,小圩镇乡村振兴产业园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500余万元,建成标准化钢构厂房17000平方米,消防、雨污地下管网、电力等附属配套设施齐全。“现成功入驻的企业年产值可达1亿元,为8个村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9万元以上,同时带动150余名群众就业。”蒋岩说。
“下一步,计划在现在园区的东南地块位置完成建设1栋3层框架结构厂房,约5600平方米。”蒋岩表示,同时积极申报建设用地指标,高标准规划好占地36亩二期产业园,计划新建混凝土厂房3万余平方米。力争2025年前打造成五河西片区乡村振兴产业聚集中心。
截至6月底,五河县安排各级财政衔接资金11224万元,用于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38个项目,已开工项目38个,已完工项目22个。
通过扎实做好财政衔接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工作,五河县目前各类财政衔接资金支出7110万元,支出进度63.35%,超序时进度13.35个百分点。在4月份安徽省乡村振兴局《关于2023年度项目实施和衔接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通报(第二期)》中,五河县前两批次安排的33个项目全部开工,开工率100%,位居全市第一;五河县中央衔接资金拨付进度48.82%,位居安徽省第五、蚌埠市第一。
一村一品 营造美丽乡村新风
“龙头有点歪了,二龙戏珠的神韵出不来。”刚走进申集镇莫圩村舞龙非遗传承民俗馆,就看见莫圩村负责人莫长伟站在梯子上扶正龙头,一红一黄两条龙腾空跃起、共戏一珠,神气十足。
“从第一代莫万红算起,莫氏舞龙传承至今已到第七代,有近200年的历史。”莫长伟介绍,2021年,莫氏舞龙成功申报五河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与莫圩村美丽乡村建设同步,2022年,莫圩村舞龙非遗传承民俗馆建成并对外开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龙馆里不仅详细展示了莫圩舞龙的历史源流,还可以通过真实的舞龙道具增强对这一特色民俗的了解。
莫圩村40岁以上的村民几乎个个都会舞龙。在一段视频里,记者看到,莫圩村的舞龙团队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了龙的游戏。穿、腾、跃、翻、滚、戏、缠,一组动作下来一气呵成,充分展现了龙的精、气、神、韵。
有别于莫圩村的舞龙文化,申集镇马集村则以花挑灯、钱杆舞为特色进行打造。在马集村花鼓灯非遗传承民俗馆,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组组演出用的道具和获得的各种奖项。“我玩花挑灯都20多年了,现在每天晚上都有人聚在广场上跳,每到春节都会有大型的演出。”72岁的村民张茂田告诉记者,花挑灯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
“莫圩村舞龙非遗传承民俗馆、马集村花挑灯非遗传承民俗馆、大董村红色爱国教育基地、黄李村水乡文化科普教育基地……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加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美丽乡村为抓手,因地制宜,立足村域特点,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民俗文化,为乡村建设注入文化元素。”五河县委农工办专职副主任张文君介绍。
一村一主题、一村一元素、一村一特色。“今年我们正在打造‘长寿村’,未来还计划打造‘博士村’等主题突出、鲜明的美丽乡村。让美丽乡村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张文君表示。
兜底保障 群众增收有“钱途”
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五河县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县共有脱贫人口12765户34610人、监测对象1289户4688人,已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监测对象641户2392人。通过持续巩固“三保障一安全”成果,仅义务教育方面,截至目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发放脱贫户(监测对象)家庭学生资助金510.7975万元,受助学生6420人次(含雨露计划资助1064人159.6万元)。
“我们还多举措抓实稳岗就业工作。截至5月底,全县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就业15259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1.92%。发放跨省务工一次性就业交通补助金4439人88.78万元。”五河县乡村振兴局主要负责人介绍,通过规范公益性岗位,实现托底安置脱贫人口2881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1089.3万元,实现家门口安心就业。
“将持续强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安全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该负责人表示,将紧紧围绕增加群众收入这一中心任务,不折不扣地抓好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多渠道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进一步做好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发展农民富、农村美、社会安的局面,打造富有五河特色的乡村振兴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