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乡村谋振兴 环滁皆新景

来源:金台资讯 发布时间:2022-07-26 浏览量:15

盛夏时节,蔚蓝天空下,天长市龙岗社区处处花红柳绿,平坦整洁的街道两旁是一座座红顶白墙的两层联排式别墅。“住得舒坦、吃得健康、环境还好,现在俺村的日子,城里人都眼馋。”回望一眼自家的小别墅,村民王富来满脸自豪。

靠着芡实产业,如今小乡村蜕变成令人羡慕的“小康村”。龙岗社区的改变,是滁州市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农村产业发展短板的生动写照。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放眼皖东大地,从“乡村新房东”到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宏伟愿景,如同一颗颗“梦想金豆”,在滁州广袤农村大地默默耕耘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魅力。

定远的云上牧场。定远县委宣传部供图

“科技菊”开出“致富花”

每当太阳西下,暑热渐散,在滁州市全椒县周岗村,皮肤黝黑的菊农马朝东拿起锄头来到自己的滁菊地里看一看,拔拔草。这一习惯,他保持了40多年。

“同一块地,同样是滁菊,但是我现在种的可是‘科技菊’,叫‘科滁1号’!”马朝东一边挥着锄头,一边自豪地说。

这个“科技菊”有啥不同呢?

马朝东放下锄头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过去的滁菊生长期长、病虫害多、效益低下,久而久之,村里种植滁菊的人越来越少。

直到2016年,滁州市引进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吴丽芳研究团队,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以原产滁菊带病菌植株微茎尖为材料,通过离体脱毒及再生技术研发,实现滁菊种苗脱毒和品种复壮,培育出生长健壮、抗逆性好、产量大幅提高的滁菊良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一点不假!现在大家都在种这个新滁菊了。”马朝东感慨。

马朝东种植的“科滁1号”。全椒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改良品种,让滁菊焕发光彩。但市场出路,决定着滁菊能否再次振兴。

于是,马朝东进一步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开展合作研究,在研究团队的指导下,采用“无硫磺”加工工艺、蒸汽和微波加工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滁菊加工技术瓶颈,打开了销路,更是提升了滁菊质量,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姹紫嫣红清香远,此花不与百花同。如今滁菊的发展,不再仅仅依靠农技人员和龙头企业的单打独斗,在科技活水的浇灌下,一朵朵小菊花,绽放得更加美丽。

“小特产”做成“大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而发展加工业,可以迅速做大产业规模,拉动农产品增值。一个产业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天长市作出了有益探索。

天长市白塔湖莲藕芡实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邵美林,是天长市远近闻名的芡实能手。“以前不敢种多,怕卖不掉。现在有了天长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我跟加工企业合作,签有收购合同,这样才有底气扩大种植。”邵美林由衷地说,村里有了加工厂就是不一样。

俯瞰天长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人民网 王锐摄

从小打小闹到规模发展,如今的芡实已经成为天长市的特色产业,“龙岗芡实”更是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这背后,天长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功不可没。

在天长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展厅内,摆满了芡实酒、芡实露、芡实果饮等十多种绿色产品。农户种植们的芡实,在这里变成了各种健康时尚的产品,大大提升了附加值,形成了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和市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就必须更加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天长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孙保东说。

在他看来,作为一座现代农业产业园,必须坚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拓宽产业效益空间,实现从“卖原粮”到“卖产品”“卖品牌”转变。

在产业园的带动下,如今天长共有芡实种植加工主体126家,从业人员10500人,可实现年产值9.7亿元,一二三产融合总产值达21.2亿元。不仅为天长市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全新平台,也为长三角有机安全的“大粮仓”“大菜园”“大厨房”打造新样板。

“两闲”资源换来“真金白银”

在明光市张八岭镇张八岭村“老村民”张继荣的记忆中,偏僻曾是村里人很长时间不能抹去的痛。以前村里人,想去趟城区,起码要走上两三个小时,“晴天人骑车,雨天车骑人”。

干旱,也是限制当地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明光,历史上的缺水易旱,土壤贫瘠,守着好山水,却只能过着穷日子。

穷则变,变则通。

2020年9月,明光市被列为第二批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土地政策支持为盘活闲置宅基地、住宅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盘活“两闲”,激活乡村发展“沉睡资源”,增强村级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

俯瞰明光市张八岭镇张八岭村的农家乐。人民网 王锐摄

“这是我们刚刚改造好的一处闲置农房,等这几天床上用品到了,就可以接待了。”在张继荣家的农家乐,原本的农房已经被改造成一家民宿:崭新的白墙、平整的院子,每个房间都装修成了标准间,床铺、电视、空调、热水器等设施一应俱全。

顺着老张手指的方向,不远处还有采摘区、垂钓区等户外娱乐项目,可以让游客前来观光、垂钓、野炊。曾经的“穷窝子”,变成集休闲观光、渔业体验、特色餐饮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点。

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

为了让农民口袋多点钱,滁州大力实施推进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2021年,滁州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0元,同比增长10.6%,增速高于安徽省0.1个百分点。

如今,茶余饭后,张继荣和村里人聊的不再是家长里短,而是“标准”“规则”“业态”等新鲜词。呼吸着新鲜空气,倾听着潺潺流水,我们强烈感受到乡村振兴给滁州带来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