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集区三元镇:“五大振兴”协调发展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来源:中安在线 发布时间:2023-12-07 浏览量:21

六安市叶集区三元镇聚焦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任务抓基层、打基础,兴产业、聚人才,培文化、优生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聚焦产业振兴,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深入贯彻落实“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全面打造“田管家”全程农事化服务品牌,为群众提供“点单式”“全程式”农事服务,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田管家”农作物试点7400余亩。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持续跟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四林村、姚店村亩高标农田整治8000余亩。扎实推进农业特色产业“138+N”和“6969工程”建设,新扩建育秧工厂4家,新增育秧能力2.7万亩,粮食种植总面积10万余亩,粮食总产达52万吨。突出产业支撑,新增稻虾综合种养面积500余亩,总面积突破2.8万亩。新增经果林面积200亩,总面积突破1200亩。新增多肉花卉育苗面积200亩,麻黄鸡可出栏量100万只,吊瓜产量达68万斤。建成“智慧农业”溯源品控数据平台,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精端设备投入使用,水肥监测、视频监控、“田小二”巡田轨迹等系统运用成效初显。先后组织农机安全、农业技术、“致富带头人”等专业培训会7场,受益400余人次。

  聚焦人才振兴,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立足本地实际,瞄准发展需求,围绕产业布局,建立“党建+产业+人才”引才模式。以农业产业为根基,以村(社)党支部为阵地,广发“招贤令”,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模式,组织基层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员、产业能人到其他地市学习先进模式、成功经验,逐村定计划、谋项目,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设“乡创中心”,吸引周边县区、乡镇村产业技术人员、种养能手,到镇了解农业设施水平、水网分布优势、区位发展特色,开展乡村振兴发展座谈,鼓励他们来镇兴业,创办优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以“源头活水”助力镇村高质量发展。坚持“党管人才、能人兴村”原则,积极培育“乡土”干部,优化党政领导班子结构,提拔重用一批80后、90后优秀干部,择优10名青年干部到村(社)担任驻村点长,不断在“田间地头”检验干部、历练干部、培养干部,保持基层战斗堡垒旺盛活力,打造一支能够担当乡村振兴使命的基层干部人才队伍。

  聚焦文化振兴,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贯彻落实“大宣传”理念,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争做现代文明的追求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用,充实“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一团三队”成员,结合“我们的节日”和文明创建、人居环境整治等开展了系列文艺演出、志愿服务和文明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开展了“村晚”文艺巡演11场,广场舞比赛、红歌大赛等大型文艺汇演8场,顺利举办“三元镇第五届农耕文化旅游节暨泉水龙虾啤酒电音节”“徽动消费 乐享六安”2023六安啤酒龙虾节分会场等大型旅游活动。同时还组织开展了有关科普宣传、文化活动、理论宣讲、健身活动、志愿服务等各类实践活动1200余场。挖掘“美丽庭院” “叶集好人”等先进典型14例。持续推进“三元大妈”“小小监督员”“大妈缝纫铺”志愿服务项目,推深做实基层文明创建工作,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聚焦生态振兴,塑造乡村建设“新风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党员先锋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有效治理生活污水。持续加强9个美丽乡村中心村管护,扎实推进水田草林一体化治理,严格加强水资源及水源地保护,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新增绿化面积6000余平方米,常态化开展S245、元洪路、顾王路等主干道路沿线绿化亮化,环境品质不断提升。以沣桥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为契机,打好“生态牌”,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全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生态修复,不断擦亮生态底色。坚持生态账与发展账一起算,大力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通道,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

  聚焦组织振兴,激发乡村治理“新效能”。坚持“无事”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以“一改两为”为目标导向,打基础、强举措、走新路、开新局。设立“书记热线”,上门定制“便民服务卡”,搭建党组织书记、党员、群众沟通交流“绿色通道”,让群众“有事”“没事”找书记成为一种“习惯”。优化基层网格体系,将乡村振兴、综治维稳、信访调解、人居环境等多个网格整合于一体,针对村社10个党组织45个党小组划分“责任片”,根据区域分布、人员聚散,由一个党小组负责N个网格,建立“1+N”的组织模式,将党建引领贯彻到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精挑细选72名专职网格员,配齐专职网格员“六个一”装备,以“日记”形式记录“乡里乡亲”“家长里短”,在群众身边收集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集体经济发展意见、就业创业基本意向等,将群众所“盼”转变为书记所“干”,精准推动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民生福祉,真正实现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提高社会基层治理的“善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