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也是乡村振兴系统组建和履职的第一年。脱贫之后怎么“干”,乡村振兴如何“兴”?这是对过去脱贫攻坚成效的延伸检验,是对乡村振兴起步开局的全面检验,更是对新机构新队伍战斗力的集中检验。
发展出题目,创新出文章。一年来,马鞍山乡村振兴系统改革创新、破题起势,聚焦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稳步、有序、精准开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过硬帮扶队伍、建立群众增收机制等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现高标起步、良好开局。
如今,在马鞍山,广袤田野美丽如画,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生机盎然,脱贫农户逆势崛起,发展潜能加快释放……全市上下正在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产业兴旺——
“金招牌”点亮“振兴路”
“含山大米”,金色招牌。含山县坚持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效益化,全面推动“含山大米”品牌创建,为乡村振兴造血蓄能。
该县成立品牌农业推进工作领导组和工作专班,建立政策激励机制,设立1000万元“含山大米”产业发展基金,开发“含山大米”2亿元专项惠农贷、农户贷,通过“以奖代补”、小额信贷等方式,加强绿色大米生产示范基地、企业培育,调动市场主体活力。
现如今,该县已建成“含山大米”示范基地1.4万亩,亩均增收500元以上;24家“含山大米”品牌经营主体抱团发展,“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营销”模式渐成,品牌效益凸显;616户脱贫户利用1741万元“两免”小额贷款成立合作社,参与“含山大米”产业发展,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有力带动农民增收。
“金菜地”结出“金种子”
和县“金菜地”蔬菜产业品牌曾为该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立下汗马功劳。如今,和县善厚镇以科技创新赋能种子产业发展,在“金菜地”里结出“金种子”,为乡村振兴提供“蔬菜芯片”。
“这是‘特矮苏州青’,20元/千克;这是‘韩圣二号’,2元/克;这是‘徽乌二号’,20元/千粒。”指着装有不同蔬菜种子的包装袋,和县华禾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承东如数家珍地介绍。
从“论斤称”到“论克卖”,从“自繁自种”到“代繁代种”,从“辐射国内”到“走出国门”。“中国蔬菜种子之乡”和县善厚镇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种力”作出不懈探索。为做大做强蔬菜种业产业,善厚镇流转1000多亩土地,发展蔬菜种业示范区,吸引了南京秋田种业有限公司、安徽金黄种业有限公司等镇内外22家蔬菜制种企业纷纷入园落户从事蔬菜制种生产。成立善厚蔬菜种子协会、善厚万农蔬菜种子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种植,实行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抱团发展。据介绍,整个善厚镇每年蔬菜种子的总产量超过750万公斤,精品蔬菜种子出口量约30吨。就全国市场而言,善厚镇生产制作的种子约占总量的30%到40%。
“金稻渔”打造“万元田”
长江之滨,鱼米之乡。近年来,我市坚持政策引领规模化、质量为本标准化、利益共享多样化,大力发展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等“金稻渔”综合种养项目,每亩田产粮1000多斤,综合效益达到1万元左右,实现了“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
当涂县坚持“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采取“家庭农场+农户”融资入股模式,建立健全村集体和经营主体的持股比例、利益分配和带贫机制,推广10万亩“金稻渔”,亩均产水稻500公斤、龙虾150公斤、鳊鱼200公斤,每亩收益超12000元,农户户均纯收入15万元以上。和县善厚镇陶店村和皂角村采取“抱团发展”模式,成立龙虾养殖协会,下辖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4家,全村84%的农户参与,养殖规模突破20000亩,积极推行“订单农业”和“线上销售”,年均综合效益7353万元,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75%,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
“小金瓜”结出“金果实”
小瓜蒌变身“金瓜瓜”,牵出“富民强村”的大产业。郑蒲港新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实施联营抱团机制,以红旗村和官塘村两个脱贫村的瓜蒌炒制加工厂为依托,深入开展代加工业务,自2016年种植150亩特色瓜蒌产业,发展至今已扩大至17个行政村,总种植面积2686.9亩,实现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运营。2021年,瓜蒌年产量达48.19万斤、产值963.8万元,瓜蒌产业已成为带动该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力量汇聚——
驻村工作队:以村为家 守好群众“最后一公里”
想办法、谋长远、真干事。今年以来,全市47个驻村工作队以满腔热忱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一线,用智慧特长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用汗水真情赢得村民信任支持。
六衖村里,驻村工作队强产业,串联草原天路、石头部落等核心景点打造六衖“一号公路”,塑造高空滑索“喊泉”等网红“打卡地”,引进民宿、餐饮等业态,发展文旅产业集群;强基建,全力实施“明亮六衖”“畅通六衖”“绿美六衖”三大工程,实现太阳能路灯应装尽装、水泥或柏油路户户通、手机网络信号全覆盖。
红阳村里,一场新任基层干部培训班开讲,驻村干部现身说法,介绍起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的新做法。今年,驻村工作队积极筹备“白叶一号”生态茶园三期300亩茶园,并向上争取30万元帮扶资金,配套建设茶叶生产加工车间和仓储冷库,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定点帮扶:强势带动 扶马上路送一程
扶上马,再送一程。我市坚持“四个不摘”,持续健全1个市领导定点联系、3个单位结对和1个企业帮扶一个村的定点帮扶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和县历阳镇兴圩村和郑蒲港新区姥桥镇红光村是安徽工业大学定点帮扶村。今年来,科研处专门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课题,村里出题、老师揭榜,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建筑工程学院师生团队直接参与到红光村“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工作;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为红光小学师生带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训练……安徽工业大学发动24个机关部门、直属单位,17个二级学院与帮扶村对接,各展所长、全方位对接。
消费帮扶更是一场接一场:安工大两个校区均设立“乡村振兴农副产品展销中心”和“农副产品销售专柜”;后勤餐饮企业蔬菜供应商和红光村签下蔬菜采购意向协定;驻村工作队成为“快递员”,在2800多名教职工中推销起蟹田大米、散养鸡蛋、小榨菜籽油等农副产品,400多万元的销售额也是“杠杠滴”。
党建引领: 网格管理 激发广大群众内生动力
乡村要振兴,治理要跟上。只有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才能激发广大群众内生动力,主动参与乡村振兴。
花山区建立网格党支部170个、网格党小组615个,推进网格党组织全覆盖,并招录80名社区专职网格员,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网格化管理,纳入全区社会治理“一张网”,聚合组织、综治、民政、教育、住建、卫健等涉及乡村治理的部门资源、力量下沉至网格,形成“党员干部+专职网格员+社会力量”的工作格局,实行“1+X”的组团式、联动式服务管理,实现“服务群众一个系统、回应诉求一套人员、事情办理一站分流”。
市经开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弘扬传统文化,开展乡风文明积分制,建立积分“红黑榜”,积分与“评先表模”挂钩,将破除陈规陋习、红白喜事简办、抵制高价彩礼、志愿服务等移风易俗新内容纳入积分设置,动员广大农民群众以行动换取积分,用积分在超市兑换相应物品,用超市“小积分”兑出移风易俗新风尚,让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增收致富——
盘活存量
和县乌江镇黄坝村通过摸清“家底”,将荒滩荒水和部分低洼点改造后发展水产养殖业,采用“村合作社+果农+农户”模式整合土地发展林果产业,让村集体资产效益惠及每个村民;位于乌溪镇七房村的百姿服饰有限公司,是镇、村通过盘活闲置资产,联合引进的一家服装加工企业,该公司通过施行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模式,不仅创建了自主品牌,实现自身快速发展,村民用工也从过去的10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300多人,全面带动了村民就业。
服务创收
濮塘镇党委多次调研走访,指导组建村级劳务公司,并研究决定将投资额度10万元以下、适合村级承接的劳务服务项目,通过合规方式,优先选择村级劳务公司,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变“老板赚钱”为“集体挣钱,其中光PPP道路保洁项目就能为劳务公司带来90多万元的收入。博望区城投公司牵头在全区成立了37家村级劳务公司(供销社),仅2021年区级层面就提供沟塘清淤、人居环境整治等劳务项目2000余万元,预计为村增收200万元。
自力更生
今年51岁的邱安平是马鞍山郑蒲港新区白桥镇七成村村民,家中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一儿一女,妻子身患先天肢体残疾,不能干重活,家里经济负担重,自己也总是一幅“破罐子破摔”的模样。“党和政府这么帮我们,我可不能再犯懒了。”有政策帮扶,有干部指引,邱安平承包起了稻田,收入是节节攀升,家里也盖了新房。如今,算下一笔账:种水稻5万元,打零工2.4万元,还有女儿打工收入约3万元,扣除家庭基本生活费用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后面,我会加油干,争取自力更生走上致富路。”他说。
十聚焦、十狠抓
聚焦脱贫攻坚收好尾,狠抓教育总结。开展“感恩共产党,奋进新时代”主题活动,编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马鞍山篇章》,有序组织国家、省、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和集体推荐评选工作。
聚焦“衔接元年”开好局,狠抓工作衔接。组建乡村振兴机构,陆续制定出台衔接政策文件,举办衔接业务培训班98场5335人次,向47个重点村选派141名干部驻村,健全“1+3+1”定点帮扶机制。
聚焦年度工作起好步,狠抓谋划部署。多批次组织乡村振兴干部赴省内、省外和我市三县三区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活动,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
聚焦核心指标兜住底,狠抓成果巩固。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一安全”脱贫成果,实现原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教育资助率100%,脱贫人口医疗保障率100%,农村住房安全保障率100%,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率100%。
聚焦重点群体不掉队,狠抓监测帮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建立县镇村组四级监管网格,及时识别动态监测对象纳入帮扶范围。
聚焦农村低收入人口有保障,狠抓常态化帮扶。建立“8+1”社会救助体系,低保标准提高至月人均678元,近55%的脱贫户纳入低保和特困供养救助范围,保障水平位于全省前列。
聚焦重点指标高质量,狠抓村户增收。持续开展产业、就业帮扶,持续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群众稳定就业,继续发挥“三专一平台”消费帮扶作用,帮助脱贫地区销售农副产品。全市村均经营性收入为53.76万元,28个出列村村均经营性收入为61.15万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58万元。
聚焦项目资产管到位,狠抓资金项目管理。保持各级衔接资金投入稳定不减,加强衔接项目实施和扶贫资产管理,确保扶贫资产持续发挥功效。
聚焦“短板弱项”补到位,狠抓问题整改。常态化开展市级督查暗访,强化监督问效,对工作、政策、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谈通报。
聚焦“生态宜居”高标准,狠抓乡村环境整治。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2021年创建市级村庄清洁行动示范村100个,累计创建省级、市级美丽乡村中心村272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0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