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农”出发 向“振兴”而行

来源:中安在线·马鞍山频道 发布时间:2024-10-17 浏览量:11

春华秋实,耕耘不负。金秋时节,行走在马鞍山大地,平畴沃野,稻香蟹肥、瓜果飘香,田间一派繁忙;山乡村落,绿树田舍、碧水潺潺,乡亲们脸上笑意盈盈,勾勒出这方土地上最美的秋色。

从“三农”出发,向“振兴”而行,和美乡村破茧成蝶,广袤田野正升腾起新的希望。近年来,马鞍山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打造高质高效的农业强市、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区的奋斗目标,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一幅业兴、景美、人和、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含山县林头镇双前村高标准农田,即将成熟的水稻一片金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资料图) 记者 苏自山 摄

产业求变 田野焕发新生机

“秋天来了,稻田黄了”,属于秋天的限定景色悄然登场。

在含山县陶厂镇付正前家庭农场,田成方、路成行、渠相连,1500亩高标准农田里已一片金黄,弥漫着稻香。3台收割机穿梭其中,一天就能完成200亩左右的水稻收割。粉碎机紧跟其后,将田里的秸秆就地粉碎、还田,用作下一茬作物的肥料。“收割后的水稻也会及时被送去烘干房,就近烘干、存储。”农场负责人付正前表示,全程机械化作业,正让种田省心又省力。

同样的场景,出现在长江对岸。在当涂县黄池镇天顺农业示范田,机械轰鸣、颗粒归仓。“今年我们优选水稻品种‘隆两优618’,再通过测深施肥、绿色防控与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全覆盖等,预计亩产能达到1400斤以上。”天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汪俊说。

稻浪翻滚,大豆摇铃,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当前,马鞍山市174.91万亩水稻和10万亩大豆、玉米等已陆续进入收割期,各地正抢抓有利天气,掀起秋收高潮。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直以来,马鞍山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向土地要效益,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开展“五统五促”综合土地整治,建成高标准农田159.09万亩;用科技增产量,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增强良种供应能力,深化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集成推广全程机械化、农业物联网应用等先进技术,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粮食生产实现了“二十连丰”。

丰收,不只是颗粒归仓的独奏,更是富民产业蓬勃发展的交响。

秋风起,蟹脚痒。当涂螃蟹已是黄满膏肥,纷纷爬出水面,爬上全国人民的餐桌。据了解,今年当涂县共有河蟹养殖面积26万余亩,预计年产量可达1.8万吨,有望创历史新高。

在素有“中华蟹苗第一村”美誉的当涂县乌溪镇七房村,进了蟹逅七房食品有限公司的“二龄蟹”则有了新的模样。村民们戴着口罩、动作娴熟,将蟹黄、蟹膏、蟹肉、蟹腿等分类剥离,或直接包装,或制成蟹黄酱、蟹肉酱、香辣蟹等美食销往市场。“目前,该企业年产值已接近700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超200人,辐射带动400户农民实现养殖增收。”七房村党总支书记葛爱红表示,延伸“蟹”产业链,全村与蟹苗相关产业产值已突破2亿元。

一只螃蟹,串起的是全产业链,更是农业现代化的密码。

聚焦延链补链,加强“双招双引”,马鞍山市全力构建以优质粮油、健康畜禽等重点基础产业和绿色蔬菜、生态水产、精品果茶等优势特色产业组成的“2+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布局以马鞍山经开区为核心,以和县、当涂县为“两翼”的“一核两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打造含山大米、和县蔬菜、当涂水产“一县一特”全产业链。

截至目前,马鞍山市已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个、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3家、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场)432个,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绿色食品171个、有机食品38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个,越来越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

多业兴村 村强和美画卷新

山宁村坐落于博望区博望镇,背靠连绵的山峦,前有广袤的稻田,白墙黛瓦的民舍、波光粼粼的水塘、宽广平坦的草坪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绚烂的秋色、稻谷的香气弥漫开来,仿佛让时间都慢了下来。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丰收节庆祝活动、啤酒乡村音乐节相继在这里举办,集啤酒美食、音乐狂欢、丰收庆典于一体,推文艺演出、游乐设施、乡村特产于人前,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搞个露天KTV,再捎带着卖水,一天就能挣两三百元。”村民程祖友喜笑颜开。

望见山水留乡韵,和美乡村入画来。近年来,马鞍山市深入实施“三大革命”,持续推进“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倾力补齐农村各项短板,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同时,大力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分类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挖掘村庄个性特色,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正酣,美丽庭院散落乡间,成就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壮美画卷。

“美”多显于外,“和”更蕴于内。国庆假期,百峰村的“强国复兴有我”文艺演出上,群众当主角,《我爱你中国》《五星红旗》等一首首振奋人心的歌曲响彻村庄,每个村民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和喜悦。在当涂县护河镇青山村,“青山村、展新颜、树新风……”新近出炉的《村规民约》“三字歌”,在村民中传诵开来。

从道路村村通到饮水更安全,从老年助餐服务到乡村医疗,农村公共服务不断提质扩面,乡亲们出行、看病、上学、办事更方便;从全域推行“党建+信用”,探索“道德积分”和“志愿服务”超市建设,到广泛开展身边好人选树,推进移风易俗,开展“四季村晚”“送戏进万村”等活动,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老百姓的精神头也越来越足。

乡村好风景,“钱景”自然来。马鞍山市还积极推动山水资源、田园乡村、精品民宿等串珠成线、连线成片,培育“和美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曾经的游子开始归来,远道的客人流连忘返,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崭新画卷铺展开来。

如今,半月湖旁,和县凤台村新庄自然村,灰砖墙体与木材结合的农家庭院、彩虹大道和错落有致的农田,构成一幅乡野气息浓郁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褒禅山下,含山县昭关镇花园曹村依山而建,“繁花之境”民宿修旧如旧,村中水塘形如“爱心”,如画美景火速“出圈”,“国庆假期,我们的客房全部满员,游客好评不断。”返乡青年化身民宿老板,裴家胜信心满满。

成果共享 农民增收干劲足

历阳镇是和县大棚蔬菜的发源地和主产区。近年来,该镇充分挖掘蔬菜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流转村内闲置土地资源,在挖掘“土”的资源上下功夫、在放大“特”的优势上做文章,坚持提高“产”的效能,着力打造“一村一品”。

万寿村,55亩瓜蒌产业基地迎来丰收,“金菜地”蔬菜、羊肚菌种植等产业项目接二连三,摘下“一穷二白”的帽子,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22万元;兴圩村,2万黑木耳菌棒创造产值20余万元,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带动部分种植能手、村民共同致富;太平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6座奶油草莓大棚2023年毛收入41万元……

历阳镇首创“美历和鲜”本土商标,开展“和美集市”展销,打造大荣荣欣等“双领共富”合作社4家,每年可带动农户增收25万元以上。“有了这些产业,我们一年到头都有活儿干,一天收入就有80元。”村民们腰包都鼓了起来。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直播间,今天带来的是当涂螃蟹……”10月11日早上6点半,当涂县大陇镇麻村党支部副书记姚其飞摇身一变,成为网络主播,将直播间设在蟹塘,通过线上直播开辟农特产品销售新路径。

除了向网友们直播螃蟹、菱角等特色产业外,村民们带来的鸡蛋、土鸡、山芋、板栗、干马齿苋等特色农产品也都是他的销售重点。“麻村大舞台,有货你就来。”姚其飞表示,搭建网络平台,就是想让更多的农产品走出“深闺”,为农民打开销售渠道,增加收入。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看改革,马鞍山市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推动实现水面、土地、房产等要素市场化有序流动,并在全市80个试点村探索将财政资金量化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资金;积极稳妥开展延包试点,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创新开展“五统五促”综合整治试点,开拓广阔空间,让改革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农民。

看方法,马鞍山市创新实施“双领共富”行动和“培强扶优”工程,选优配强“三农”干部,推动人才、要素集聚,推广联村、跨镇、村企联建等多种模式,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挥项目资产联农带农效益;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守“四个不摘”,推动产业兴农、就业富农、金融惠农、帮扶强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振兴路上不落一人。

2023年,马鞍山村均集体经济年经营收益达90.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670元、连续8年保持全省第一,农民的“钱袋子”愈发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