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六板”发力,打造乡村振兴宣城样板

来源:《江淮》杂志 发布时间:2023-11-10 浏览量:18

按照中央、省委部署,结合具体实际,宣城市通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集中力量“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六板”发力,努力打造乡村振兴宣城样板。

绩溪县家朋乡农户种植水稻,喜获丰收

“筑底板”,严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紧盯重点人群、重点环节,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以易返贫致贫人群收支情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为关注点,着力落实防止返贫致贫工作长效机制。全面优化基层网格设置,全市建立基层网格13188个,配备网格员13022名,建立了自上而下排查和自下而上申报双向畅通渠道;强化数据比对,健全部门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大力发展到户产业,帮助10338户脱贫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安排脱贫人口就业31123人,其中就近就业21409人;脱贫人口享受低保17422人,监测对象享受低保1545人。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55万元,同比增长13.6%,比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6.3个百分点,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无一人返贫致贫。

广德市卢村乡村民在竹叶加工厂就业挣钱补贴家用

“锻长板”,扬土特产优势促产业发展

优先支持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重点实施培育一批彰显宣城特色的农产品,形成了竹业、茶叶、山核桃、家禽、河蟹等具有宣城特色的农业产业品牌,农业产业化体系不断完善。全市茶园面积超50万亩,总产量超4万吨,茶农31万人,茶叶加工经营人员6万人;年出栏家禽2.3亿只,占全省六分之一,全国六十分之一,形成47家规模以上畜禽加工企业,其中3家年产值超10亿元。山核桃林面积45万亩,产值超过20亿元,宣州区禽业和宁国山核桃入选省“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全市竹林面积270万亩,占全省一半,产值达200亿元,带动就业52万人;宣州区水阳镇被誉为“中国幼蟹第一镇”,幼蟹养殖面积超过4万亩,全国每7只幼蟹中,就有1只产自水阳。2022年,全市新增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省级6个,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家,新增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1个。1家企业、3个区域品牌、12个产品入选“皖美农品”。累计创建33家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44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千亿元。2022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幅10%,居全省第3位。

宣州区水阳镇“中国幼蟹第一镇”,万亩蟹苗养殖基地

“树样板”,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原则,突出沿边沿线、自然禀赋和产业特色,在全市划定2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因地制宜、相对统筹,“以点带片、以片带面”,绘就和美乡村样板。广德市将9个乡镇划分为特色鲜明的“三带两区”(竹乡画廊示范带、桐汭文化示范带、水美环城示范带、一村一品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泾县充分发挥旅游优势,打造水墨汀溪、诗情画意、红色云岭、千年马头·追梦琴溪4个片区;宁国市以开展“乡村振兴年”活动为主线,重点建设“仙云之居·康养乡村”“山水田园·魅力津港”“生态竹峰·秀美青龙”3个示范片区。目前23个示范片区正在有序推进,覆盖246个村,2022年开工建设409个项目,完成投资96.77亿元。对示范片区加大衔接资金支持力度,统筹安排各级财政衔接资金共计1.65亿元,占全市年度衔接资金总量的41.88%,批复项目126个。

泾县水墨汀溪风景区

“补短板”,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

不断深化产业链意识,跳出“以村抓村”思维,补足村集体经济“小散弱”和村级项目“撒胡椒面”短板,推广园区带村、村企合作、村村抱团、产业融合等模式,实现资源整合。按照“县级规划、乡镇统筹、村级组团”原则,建成“抱团发展”项目66个,总投资2.57亿元,涉及脱贫村67个,综合效益突破10%。打破镇村界限和要素流动障碍,做到全域优化布局、全域整合资源、全域整体收益,郎溪县夏桥村利用衔接资金和村集体扶持资金,与安徽美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建成花卉大棚基地,2022年增加村集体收入60万元。此外,美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还带动了13个村,并将村企抱团发展的模式复制到旌德、泾县等地。2022年全市109个脱贫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超60万元,较上年增长近30%,经济强村比例达70.64%,11个村突破100万元,全市5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296个,占比38%。

郎溪县美迪花世界“美迪花”花卉展

“搭跳板”,擦亮“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品牌

创设“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品牌,坚持“一县一村”“一村一品”,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精心选择14个自然和文化禀赋较好的行政村,安排衔接资金2763.9万元,建设项目18个,打造“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品牌,推动乡村“活起来”“雅起来”“富起来”。2022年,实施艺术化改造和提档升级。市县两级共投入资金约8000万元,实施改造项目28个,新建项目32个,先后在宣州区前进村、宁国市千秋畲族村、宣州区施田村、旌德县三山村、绩溪县尚村村等地举办“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主题活动,中国文联、中摄协、省文联、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应邀参加有关活动。组织各级文艺家协会开展艺术乡村联村共建活动57场,吸引9个文艺名家工作室和创作采风基地落户,招引8家企业在艺术乡村投资建设民宿等项目。精心编制18条“皖南星7天”旅游线路,重点打造2条“皖南星7天”精品旅游线路。

宁国市艺术乡村云梯乡千秋畲族村

“强身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走在前、创示范

大力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强化基层组织体系“身板”。开展党建引领“多网合一”行动,推动基层党建、综合治理、防返贫动态监测等治理服务体系实现多网融合。选优配齐村“两委”干部和后备干部,有效充实村级工作力量;举办全市选派干部示范培训班,指导各县(市、区)对全市352名选派干部开展全面轮训工作。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计划,着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等带富致富能力强的各类实用人才1555名;建立健全县、乡、村干部结对在外优秀人才制度,通过建“资源库”、 搭“连心桥”、 植“家乡情”等多种方式,吸引158名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就业。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深入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充分发扬宣州梅氏、绩溪章氏、旌德江氏等优秀传统家训在维护公序良俗、乡村德育教化方面的作用。宁国市充分发挥农村基层“1311N”组织体系作用,入选国家级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旌德县通过运用积分制、网格化等方式,做深做实文明乡风建设大文章,2022年入选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旌德县江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