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目标和途径。
徽州区富溪乡
黄山市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全市的基本农情:一方面,山多地少、生产资料匮乏,是安徽省16个地市中唯一的非国家粮食主产区,全市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分散经营、规模效益较低;另一方面,我市拥有丰富的具有优良品质和历史底蕴的特色农作物资源。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一村一品”专业特色示范村339个,这些特色村,是徽州乡村的满天星,假以时日,重点打造,串连成线,形成品牌,转化价值,带动辐射,三产融合,将成为黄山市乡村振兴大潮中的重要引擎和农业亮色。
01
时代背景和意义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第一次把乡村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坚定实施的七大国家战略之一,乡村振兴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党中央放眼全局,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报告指出,乡村承载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繁荣稳定。三农问题是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因素。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是一个山多地少、田坞分散、交通落后的山区农耕小城。黄山市传统农业结构以水稻、油菜、大豆、红薯等为主要农作物,正常年份40%以上的粮食需要从外地调进。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土地面积、产量,放之全国乃至全省,黄山的农业都处于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位。但黄山农业特色十分明显,而且质量、品类也独具一格。加上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因此黄山农业具有一些地市无法比拟的禀赋个性。
近年来,黄山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一县一域”“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突出转变传统单一的农业结构,推动特色农业、精致农业、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先后涌现出一大批 “叫得响”的专业特色村。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专业特色示范村339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70个,这些特色村,作为黄山市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推动着黄山市乡村振兴快速迈进。
十九大之后,黄山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走一条“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秩序、有活力”的“六有”特色乡村振兴之路。针对山区特点,重点发展茶叶、徽菊、干鲜果、油茶、食用菌、泉水鱼、皖南花猪、中药材、覆盆子等特色种养业,打响黄山农特产品品牌。
2020年,黄山市着手建立和推进“田园徽州”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旨在整合全市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统一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统一品牌推广,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山区特色农业样板区,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2021年6月7日,黄山市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黄山市扶贫开发局重组为黄山市乡村振兴局,负责巩固拓展全市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实施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工作。
02
发展现状探究
2017年,黄山日报开设“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栏目至今,先后采访80个特色村,这些特色村大体可分为六大类型:果蔬村、茶花(茶叶菊花)村、美食村、工匠村、旅游村、新型农业村。
徽州区䄱塘莲藕村
【果蔬村】:黟县五里村:桃子;歙县宋村:葡萄;歙县上丰村:灯笼柿;歙县新溪口村:橘子;歙县丰源村:徽州雪梨;歙县三潭:三潭枇杷;歙县三阳村:山核桃;休宁里仁村:香榧;歙县富岱村:杨梅;屯溪区徐村:蔬菜村;徽州区祊塘村:莲藕……
新华竹笋村
【茶花村】:黄山区猴坑村:太平猴魁;徽州区富溪村、歙县大谷运村:黄山毛峰;休宁新安源村:有机茶;祁门芦溪村:安茶;祁门石碛村:祁门红茶;休宁盐铺村:菊花;歙县卖花渔村:盆景……
歙县卖花渔村
【美食村】:歙县洪琴村:汤圆;休宁石人村:粽子;休宁双龙村:豆腐干;休宁岩溪村:烧饼;歙县南源村:山芋干;黟县胡门村:黑鸡;歙县皋径村:粉丝;徽州区澄塘:雪里蕻;黟县宏潭村:豆腐乳;徽州区竦塘村:小黄牛……
休宁石人村:粽子
【工匠村】 休宁上岩村:灯笼;歙县滩培:鸟笼村;休宁环居村:铁扫帚;徽州区灵山:竹编;徽州村坤沙村:徽匠;……
滩培鸟笼村
【旅游村】:屯溪区篁墩、隆阜村;黟县宏村、西递村;徽州区呈坎、蜀源村;黄山区山岔村、庄里村;休宁县木梨硔、白际村、梓溪村、岭脚村;歙县九砂村、万二村、狮石村;祁门县闪里村、炼丹石村……
红色村狮石
【新型农业村】:屯溪区江村、朱村;徽州区东山、蜀源村;休宁龙湾村、板桥村;黄山区焦村(稻虾共生);黄山区巷联村(大米村);黄山区仙源村(休闲农业);歙县蓝田桃源村(农业综合体)……
现代农业村巷联村
上述这些“一村一品”特色乡村,有传统农业,也有现代农业,涵盖种植、养殖、手工业、旅游业和休闲农业,均是当前黄山市 “拿得出手”特色农业村。这其中有很多是传统农业或传统农业再生发展的新型农业,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传统农业在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没有被淘汰,有些反而凸显出较高的乡村价值张力。
比如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徽州贡菊、五里桃子、三阳山核桃、上丰灯笼柿、丰源雪梨、三潭枇杷、三口蜜橘等,这些产业都是黄山的传统农副业,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已成为黄山农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特色产业,在黄山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以茶叶、菊花为例,徽州区富溪、歙县大谷运的黄山毛峰、黄山区猴坑村的太平猴魁、休宁盐铺村的菊花、休宁右龙村的新安源有机茶、歙县的顶谷大方茶、祁门历口的祁门红茶、芦溪的安茶等,不但成为所在村的绝对产业和收入,也是所在镇、所在区(县)的支柱产业,当地村民参与率均达到90%以上;产业收入占比占到当地农民的80%以上。
以水果为例,歙县丰源的雪梨、上丰的柿子、黟县五里的水蜜桃、歙县三潭的枇杷、三阳的山核桃、宋村的葡萄、青山的甘蔗等同样成了当地“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主产业,当地村民8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此。
三潭枇杷 樊成柱/摄
以美食村为例,歙县洪琴村的汤圆、休宁上前村的骨头汤、休宁岩溪村的烧饼、双龙村的豆腐干、黄山区新华村的竹笋、徽州区竦塘村的小黄牛等不但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产业,还走出黄山,形成品牌,成为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的徽州特色美食,同时还辐射带动到黄山市其它区县村镇。以菜饭骨头汤为例,如今在上海从事这一行业的休宁农民就有近万人,年产值数亿元。而烧饼和豆腐干,已成为黄山市的旅游名特产品,是游客来黄山必选的伴手礼,每年为黄山市带来几十亿元的产值。
以手工业村为例,滩培村的鸟笼、上岩村的灯笼、灵山的竹编、坤沙村的徽匠,不但在本地谋业,也走出了黄山,一大批黄山农民带着他们的好手艺闯荡苏州、义乌和江西等地,赢得市场,获得口碑,传承徽匠工艺的同时,每年为家乡创造产值达数亿元。
灵山竹编村
以旅游村为例,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宏村、西递名扬天下,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逐年攀升,当地从事旅游行业的农民占90%以上,已经成为黟县全域旅游的“模范生”,黄山市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样板”,并成为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的典范。开乡村旅游风气之先的休宁白际、木梨硔、黄山区的山岔村、庄里、歙县的石潭、阳产、坡山、狮石已经成为黄山市乡村旅游的品牌代言村,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回乡办旅游。
宏村旅游村
以现代农业为例,屯溪区的新江、徐村、江村、凤霞村;黄山区的焦村、巷联、龙门、仙源;休宁县的龙湾、板桥,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已然走在全市的前列,这些村在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整合、新型农业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培养方面先行一步,探索发展,走向成熟,呈现生机,成为黄山市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的一抹抹亮色。
随着黄山市特色农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已有10个中国驰名商标、116个省著名商标、35个省名牌产品、1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被挖掘、保护、培育出来,并形成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大大提升了黄山市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03
发展存在的短板
1)劳动力结构性矛盾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显示,黄山市户籍人口133万。而黄山全市现有31.7万人在外务工就业,也就是说目前黄山市常住人口不过100万,去除老人、妇女和小孩,真正意义留在乡村的壮劳动力有限,这意味着我们已面临“黄山田,谁来种”“黄山茶,谁来采”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大量农民边缘化,农村副业有被消灭的危险,而“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原本就是农副业,在今天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比如采摘茶叶、打山核桃、摘枇杷、挖莲藕等苦、重、险的体力活,目前过分依赖于留守在家的“老弱群体”,由于一些农产品的价值提不上去、很多农民觉得在家种田挣钱不如打工来得快,导致产业劳动力投入不足,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更少。
2)产业发展局限性强
纵观全市339个特色村,相当一部分为传统农业。因此,农民的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根深蒂固,惯于小而全、多而杂和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水平低。小农经济仍然是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产品质量难以有效控制、从而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效应不强,科技创新不够,产业发展局限性强,农民增收没有保障。
3)营销体系建设不完善
很多特色村的产业特色是水果,比如五里的桃子、三潭的枇杷、丰源的雪梨等、柘岱的杨梅等,都有极强的季节性,保鲜期不过六七十来天,虽然这些村都建立了合作社,但功能发挥参差不齐,大都农民仍然靠自己寻找市场,因此水果滞销问题频现,好产品因为销售难,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从事水果种植的积极性。
4)产业融合度偏低
黄山特色乡村建设目前的链条还比较短。产业的“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还没有融为一体,相互割裂,很多农产品还只能提供初加工品。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在初级阶段。一产与二产、二产与三产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农民增收周期长,增收致富的动力不强。
04
破解建议
近年来,黄山市加快建设特色精致农业步伐,以茶业、泉水鱼、山核桃、枇杷、雪梨、柿子、香榧、蜂业、蔬菜、烧饼、茶干、皖南花猪、花卉等为特色的农产品已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产业支撑。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融合度低、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性不足并存、农民抗风险能力弱、新型职业农民少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故笔者有以下建议:
1)政府引导
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镇,政府要加强引导,新成立的乡村振兴局应发挥主体作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顶层设计上,黄山市要提高站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乡村之间的产业竞争实际上是产业集聚的竞争,是平台的竞争,是产业体系的竞争。因此,从政府层面,聚焦重点区域、依据自然风貌、生态观光、人文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要素,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内涵丰富的特色乡村示范点。建设黄山市富有特色、规格适中、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
2)加大投入
一村一品特色村的建设,产业是主体,基础设施、产业的融合、人才的引进、市场的培育等是个系统工程,而这些仅仅靠乡村是无法完成的。因此需要政府有的放矢、加大投入,或引进民间资本,借力发展,共建共赢共享,共同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蓝图。
3) 聚集发展
努力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集约化,整合小、散、弱产业,加快农旅、文旅融合步伐。大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模式,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精带细,逐步培育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产业融合力度,通过一产带动二产和三产,融入徽文化和乡村旅游,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纵向延长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形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一村一品”微经济圈,构建乡村特色产业“圈”状发展,建设一批“小而精、精而美”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
4)吸引人才
制定“筑巢引凤”奖补优待政策,吸纳更多的外出农民工、大学生、退伍转业军人、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更多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创业,打造“有活力”的新乡村。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让更多爱农村、爱农业、爱农民、懂技术的人才到乡村大展宏图。
5)市场导向
在精准定位“一村一品”的同时,要跟着市场走,准确分析市场走向,精准定位当代人追求安全、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扩大宣传,通过电商、新媒体等信息手段营销,多管齐下,搭建平台、打开渠道、助农带货,线上线下多头并进,千方百计促营销,真正让乡村特色农产品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黄山爱物。
抖音直播
6) 文化加持
黄山特色农产品具有产品特色,与自身的地域、环境、气候、生态等特色有关,是不可替代和复制的地域产品。黄山市的每一件农产品都有其文化属性,应讲好黄山故事,植入徽州文化,扩大宣传,聚集更多资源要素、发掘更多功能价值,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农民增收,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