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歙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谱写了新阶段现代化新歙县建设的崭新篇章。歙县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特色产业结构大力优化,农村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热情激增,农民收入稳步提升,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新歙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一)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快”。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歙县农村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呈现强劲韧性和向好发展态势。2011年歙县农村人均纯收入7749元,2013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160元,2021年歙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进两万元大关,达到20114元,10年累计增长113%,平均增长7.9%。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十年拼搏,歙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从2011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5元扩大到2021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83元,绝对值差距持续扩大。近五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分别高出城镇居民增速0.4、0.7、1.1、2.2、3.0个百分点,名义增速差持续扩大。各类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民工工资水平快速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比呈现逐年缩小趋势,城乡收入比从2011年的2.3:1缩小至2021年的1.9:1,截止2021年,歙县城乡收入比值已连续五年低于全市城乡比值。
(二)农民四大收入结构比重“优”。党的十八大以来,歙县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居民就业渠道不断增加,歙县农村居民四大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其中工资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工资性收入增速、比重稳定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21年歙县农村工资性收入贡献率已位居四大类收入首位达6280元,较2016年增加2458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从2016年29.9%提高到2021年的31.2%。
(三)脱贫人口脱贫质量“高”。歙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2014年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村45个,贫困人口16446户41600人,贫困发生率9.6%。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2017年4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18年758户2233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2020年4.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度的2395元增长到2020年度的13652元,增长5.7倍,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2021年歙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4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4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83元。
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歙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注重盘活资产,依靠当地资源禀赋,引进经营主体,推进村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建设。2021年底歙县全面消除了33个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2013年3322.7万元增加至3765.6万元,50万元以上的村增加至20个。
(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质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歙县先后获评中国休闲小城、新时代·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百佳呼吸小城。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持续推进,渔民退捕如期完成,重点水域全面禁捕,“生态美超市”实现乡镇全覆盖,水质达标率100%。PM2.5监测指标居全省前列,空气优良天数占比达97.5%,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质的提升,实现农村垃圾清运和保洁全覆盖。2021年底完成27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完成115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成功创建20个省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8个重点示范村。
(三)农村各项改革纵深推进。歙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力有序推进“三变”改革,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实现土地增值,集体增效、农民增收。2021年底,全县186个村(居)完成股份制改革和赋码登记,182个行政村完成“三变”改革,稳步推进闲置农房盘活试点,累计盘活闲置农房390栋。2019年至2021年,歙县全域扩面深化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评定信用户8.2万余户、信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40家、信用村集体经济组织182个,信用村182个,对1.4万余个信用主体累计授信26.5亿元、用信10.8亿元,为黄山市争创国家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全省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奠定基础。2021年,歙县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达249元,较2016年增加了104元,增幅达71.7%。
三、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结构实现新优化。歙县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发展新路径,培育增长新动力,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底的14.9∶50.3∶34.8调整为9.9∶36.2∶53.9,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要转变。乡村农旅融合发展发展态势喜人,以全域旅游为特色的现代化服务业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持续升温,皖浙1号旅游风景道等文旅项目加快推进,深渡山水画廊小镇跻身省级特色小镇,蓝田·桃源田园综合体入选财政部PPP项目库。徽州古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新安江山水画廊康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获批省级示范区,荣获中国文化百强县、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千年古县”等国字号荣誉。城乡全域旅游加快发展,“十三五”期间旅游综合收入是“十二五”期间的1.55倍。
(二)精致农业实现快发展。截止2021年,建成高标准农田4.1万亩,耕地面积保持在19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20.7万亩、7.4万吨左右,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超100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至48家。2017年以来,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27个,一产产值达33亿元。“三潭枇杷”“三口柑橘”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滴水香、大方茶、黄山贡菊、珠兰花茶、石河香蜜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卖花渔村跻身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电子商务进农村成效显著,入选安徽省农村电商示范县。2021年,歙县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达7560元,较2016年增加2475元,增幅达48.7%。
(三)农业服务体系渐完善。十三五期间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业新技术、新设施、新品种、新材料、新模式有效推广,统防统治、机械化采摘和清洁化生产等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截止2021年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20.5千公顷,机耕面积19.6千公顷,机耕率95.3%;机播面积6.6千公顷,机播率32.2%;机收面积13.2千公顷,机收率64.3%。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7.0%。
四、新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从2011年到2021年,十个春秋,十年乡村振兴路,久久为功守初心。十年来,歙县凭借厚实的绿色底蕴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做优一产,拓展二产,做强三产,为歙县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注入了新活力。
农村地区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由2016年10825元提高到2021年15897元,5年累计增长46.8%。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快速变动趋势中,食品类消费占比逐年下降。2021年歙县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5506元,衣着类支出618元,两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38.5%,较2016年下降0.4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从2016年35.1%下降到2021年的34.6%。农村居民温饱问题已解决,消费者对农业的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等非食品类需求日趋旺盛,2021年歙县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1986元,比2016年增长62.1%,比2016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556元,比2016年增长49.9%,比2016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从生活基本支出为主开始转向休闲娱乐消费支出为主。面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将促使农村生产和服务向纵深发展,带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提档升级。歙县持续创建和巩固“四好农村路”和村内道路建设,支持具备条件、满足农产品运输和乡村旅游发展需要的村道提质改造,加快改造连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林场和旅游景点的农村公路。2017年以来歙县新改建县乡公路525公里,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256公里,改造危桥23座,成功创建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示范城市。电子商务进农村成效显著,入选安徽省农村电商示范县。服务业增加值达110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村庄基础设施情况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根据歙县城乡住户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居民能便利地乘坐公共汽车的户比重从2016年69.9%上升至2021年90.0%。村庄有绿化园林景观的户比重从20.1%上升至80.0%。村庄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比重,从2016年69.9%上升至2021年100%。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从2016年23.1辆增加至2021年39.3辆,累计增长70.1%。随着农村流通便捷化,歙县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产品流通效率不断提升,乡村地区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为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歙县依托独特优势,加强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县创建,积极打造集农业生产、产品加工、文化旅游为一体农旅融合产业发展模式。摄影写生、研学营地、文创娱乐、徽州民宿等新业态蓬勃兴起,红色狮石、烽火岩源等乡村旅游持续升温,歙茶、中药、养殖、林特、农旅乡愁和乡村数字六大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品味歙县·自在乡村”等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全县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做精做优,逐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极大的推动了一批新兴产业迅速成长。这些新兴产业的出现,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歙县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破浪前行,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力,一仗接着一仗打,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彰显了歙县担当、歙县力量、歙县精神。2021年是“乡村振兴”起步之年,歙县将继续推动特色产业结构优化,激发农村改革创新活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凝心聚力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