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乡村问题的成因和面临的困境与中国相似,且日本乡村振兴开展时间较早、经验相对丰富。本文在梳理日本乡村振兴概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边缘村落,结合实际案例从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保障机制等方面介绍边缘村落规划内容。最后,将日本边缘村落规划注重空间紧凑、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等经验与中国乡村发展现状相结合,对中国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规划有所启示,主要包括正视乡村衰落、将紧凑理念融入乡村规划、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众参与等。
【关键词】乡村振兴;边缘村落;日本;规划
1引言
乡村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关注的重点。党的十六大提出城乡统筹战略,随后取消农业税、颁布并实施《城乡规划法》、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乡村规划更高的使命。学者们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中国乡村规划面临的困境及对策[1,2,3],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4,5,6],对中国乡村规划思路、策略及实施等方面进行探究[7,8]。经过积累,中国乡村规划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不足,例如,有的乡村规划照搬城市模式、引入不适宜的产业导致乡村环境污染、乡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
在日本,老龄化和少子化导致乡村人口规模减小,又由于青壮年人口外流使得乡村新生代力量减弱、过疏化现象严重,加速了农业生产及其他乡村功能衰退。为了应对这些乡村问题,1962年日本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提出要改善城乡差距,之后历次国土开发规划都对乡村问题有所涉及,乡村振兴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本文在梳理日本乡村振兴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案例从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和空间布局等方面对边缘村落规划内容进行介绍并总结经验,希冀能对中国乡村规划建设有所启示。
2日本乡村振兴概况
2.1乡村振兴历程
1930年日本经济出现了大萧条,乡村振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拉开序幕。乡村振兴是对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活环境等进行整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制、实现美好乡村生活的途径[9]。1930年至今日本乡村振兴大致分为3个阶段:①193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应对乡村经济危机是乡村发展的重点。1932年农林渔村经济振兴运动是一次重要的尝试,涉及经济、教育、农业管理、农村文化等诸多方面[10],为之后开展乡村振兴运动奠定了基础。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20世纪末,这期间日本颁布了5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对乡村问题的关注以如何吸引人口回流、改善城乡差距、平衡区域发展为主。1969年实施的《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为指导乡村地区规划建设提供了依据。通过各类振兴措施,乡村面貌得到了改善。但是,乡村问题未能得到彻底解决,人口减少仍是乡村振兴面临的难题。③进入21世纪,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是确保食品的稳定供给和农业可持续发展[11]。但是,人口流失和不断加剧的老龄化导致农用地荒废、过疏化现象严重。有研究预测,到2040年日本有50%的村落可能会消失[12]。最新的《国土形成规划》提出要保护乡村环境,培养乡村发展的继承者,促进城市和乡村共生对流发展;在过疏化地区应重点振兴产业、完善交通通信体系,形成以基础村落为中心的多村落联合的网络化结构,确保生活圈内日常生活功能的供给[13]。
2.2边缘村落发展概况
在日本,乡村被视为农作物生产的基础和载体,也是国民生活的场所,具有保护国土、涵养水源、形成良好景观、传承文化的作用[13]。乡村的核心是社区,以血缘为纽带、在地缘上接近的各种集体和社会关系交织形成的农业村落是乡村社区的基本单位[14]。边缘村落(日文“限界集落”,英文“marginal hamlet”)是农业村落的一种,是在乡村过疏化背景下产生的,在行政区划和级别上没有明确的界定,通常指在过疏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50%,且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和老龄化加剧等导致乡村社区自治能力降低的村落[15]。边缘村落的形成一般会经历人口减少、家庭和社区自治能力衰退等阶段[16]。由于人口减少导致户均人口降低,家庭功能逐渐衰退。持续衰退则影响乡村社区功能正常运转,各类生活服务难以为继,最终演变为边缘村落。随着边缘村落数量不断增加,针对边缘村落的振兴规划使命重大。
3边缘村落规划内容
3.1吸引人口流入
人口是边缘村落振兴关注的首要问题。为了促进人口自然增长,在乡村成立育儿交流会等组织,帮助适龄人口减轻育儿压力和负担,构筑适宜育儿的乡村环境。在机械增长方面,主要通过发挥乡村区别于城市的特色以吸引人口。为了让边缘村落的农业和文化发展得到传承,一方面通过提供工作岗位、增加福祉等措施减少现有人口外流、吸引人口回流;另一方面对接其他村落、城市及高校,通过激励政策鼓励更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发展培养后备军。例如,通过发展农业兼业人口,缓解乡村农业生产压力,搭建城乡沟通的桥梁,为居住在城市的追求乡村生活者提供到乡村定居的机会。
随着规划推进,乡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有所缓解,部分村落的人口规模有所提升[17],但是整体来看依旧未能阻止乡村人口减少。为了充分把握人口现状和未来发展情况,规划编制前根据边缘村落人口统计数据,评估边缘村落人口结构类型并预测人口发展趋势。规划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人口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并提高现状人口素养,最终目的都是希望有更多人积极参与乡村规划。
3.2提升产业结构
农业是乡村的支柱产业,振兴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受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一些传统农业生产难以开展。因此,规划倡导引进新技术,在有限的劳动力条件下提高生产效率,丰富农业产业类型、延伸产业链。例如,在乡村倡导“第六产业化”[18],融合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以销售为主)培育适合乡村发展的产业链,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减轻对传统农业的过度依赖,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19]。“第六产业化”形式没有统一标准,是乡村根据自身特点和现状资源决定的。
例如,位于北海道西南部的黑松内町尝试通过“第六产业化”促进乡村发展。黑松内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稻、大豆、奶酪等是其特色农产品[20]。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水平,黑松内町的畜均牛奶产量1985—2010年不断上升。新鲜的农产品通过自产自销的方式进入当地的学生食堂,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更多的途径。高品质的牧场以及物种丰富的农业环境共同营造出具有观赏和研学价值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景观,为居住在城市的孩子们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提高认知的同时还能体验乡村生活。这些都是以农业为基础不断丰富产业类型、扩充产业链、复合经营的成果。
3.3完善基础设施
为了让边缘村落焕发生机,需要合理规划配套设施,如超市、诊所、道路和给排水管道等[21]。为了保障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边缘村落尝试采取村民合资的形式来经营超市等设施。例如,在京都府美山町的平屋地区,村民自愿出资共同经营商店,生产的农产品可以在商店里销售。商店雇佣一些老年人为营业员,雇佣会驾驶的成年人兼职送货员,为行动不便的村民送货上门。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村民购物需求,还能为村民提供工作机会,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编制规划时对现状基础设施进行排查并充分利用,对无法满足需求的地方重点改善,尤其是道路、给排水管道和垃圾收集点等日常必需的生活服务设施。道路系统是各类设施能够高效运行的重要支撑,因此,需要对乡村道路进行平整、拓宽、增加会车场地等,相关服务设施还可以结合车站进行布局。由于污水随意排放会造成土壤和空气污染等问题,因此,规划建设给排水等管网设施是边缘村落基础设施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对供村民使用和农田水利的现状管道进行排查和疏通,然后在缺乏给排水设施的地方铺设管道并新建相应设施。
3.4紧凑空间布局
一些边缘村落由于自身力量有限,需要外界支援以实现乡村振兴。根据村落发展阶段,在空间布局上主要采取两种策略:①不改变生活空间只改变行政区划。②生活空间和行政区划都改变。对于勉强维持生产和生活的边缘村落,在不改变生活空间的情况下,需要与周边其他村落联合形成新的乡村社区。依托核心村落建设功能相对齐全的核心据点,在可通勤范围内(通常以小学的服务半径为参考)实现各类生活需求(图1)。规划核心据点可以利用现状闲置设施,建设用于召开村民会议、开展乡村活动、商品存储和中转等场所[22]。对于超市、邮局、诊所等单个边缘村落无法支撑的服务设施,可以联合周边村落共同实现。通过规划紧凑的核心据点,整合服务范围内的边缘村落共同构建新的乡村生活圈。例如,在秋田县鸟海町的世子地区将诊所规划到巴士站点附近,并且结合站点建设护理中心、超市等服务设施,可以更加便捷地服务于村民。
图1村落据点规划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3]。
有些村落即使规划核心据点,仍难以维持发展,因此,需要在生活空间和行政区划上都进行调整。此类空间布局调整所需的时间较长,一般按照相互帮扶、形成新的广域组织、行政区划再编、村落搬迁的顺序实施[24](图2)。首先,边缘村落需要得到周边村落的支持,形成广域的互助合作组织以维持农业生产和生活。随着边缘村落与其他村落之间的沟通增多,村民对于行政区划调整的抵触心理有所缓解,再对村落进行合并,争取达到每个乡村社区有40户家庭的合理规模[24]。如果边缘村落持续衰退,则通过空间转移的方式将村民集体安置到服务设施相对齐全的村落。边缘村落希望通过紧凑、协作、共生、对流的措施转变过疏化的现状,空间布局调整是根据各村落发展情况,分时分段进行的。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现有些村民在心理上难以接受生活空间改变,常常不愿意搬迁[21],因此,对于需要改变生活空间的边缘村落应充分培育广域组织,提升村民的归属感。
图2空间调整过程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4]。
3.5优化保障机制
对于边缘村落振兴,国家主要负责把握振兴策略整体方向并且给予财政支持。都道府县作为国家和基础自治体之间的桥梁,承接国家层面政策并进行细化,制定指引性策略。市町村层面负责制定具体规划,主要包括乡村环境及乡村社区建设等。落实到具体的过疏化地区,则需要对村落进行科学评估,然后制定具体的振兴措施。在规划过程中,高校、企业以及各类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援。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仅依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加强公众参与。例如,供水、供电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和第三方机构合作提供,商店、邮局等服务设施可以采取合资的方式经营和维护。以乡村巴士运营为例,通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NPO)合作,为老年人提供定向服务,充分保障村民使用公共交通的权利。同时,各类乡村自治组织在边缘村落振兴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生活空间需要调整的边缘村落会涉及与其他村落居住融合的问题,为了保障合并后的村落能够和谐发展,可以通过乡村自治组织及时帮助村民解决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有助于他们融入新环境,形成友好互助的乡村氛围。
4启示
中国乡村人口老龄化、宅基地和农林用地荒废等现象近年来逐渐显现,并且还有加重的趋势。目前中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应对各类乡村问题,促进乡村发展。虽然在乡村规模、范围和界定上日本与中国存在差异,但在乡村问题的成因和面临的困境上与中国相似,且日本乡村振兴发展时间久、经验相对丰富,值得参考借鉴。基于中国现状,日本边缘村落振兴经验对中国乡村规划建设有以下启示。
4.1正视乡村衰落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推动了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与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导致乡村人口规模降低、劳动力不足,进而引发了产业、教育、乡村环境等问题。长期的恶性循环导致乡村地区出现了农用地荒废、环境恶化、“空心村”等现象,部分乡村逐渐落寞,甚至走向消逝。结合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乡村问题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部分乡村通过实施振兴措施能够重新焕发生机,部分乡村走向衰落也是必然的。例如,边缘村落正是日本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规模减小、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乡村逐渐衰败的产物。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应正视乡村衰落,以客观的态度去面对,不要畏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应对乡村发展潜力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无法为继的乡村不应浪费过多的人力和财力,选择同其他村落合并亦是精明之举。
4.2贯彻紧凑规划理念
在乡村人口减少、老龄化加剧、土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有必要实施紧凑的乡村规划。借鉴边缘村落规划经验,基于全面的调查和科学的评估,分阶段地采取紧凑的空间布局调整。第一,对于人口问题和宅基地空置现象严重的村落不能再放任其“自生自灭”,在不改变生活空间的情况下联合周边村落共同规划建设核心据点,在合理的服务半径范围内将超市、诊所、邮局等公共服务设施聚集到一起,通过空间紧凑布局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形成覆盖范围更广泛的乡村生活圈。第二,对于规划核心据点也无法改变现状的村落可另行选址,或选择与其他发展基础较好的村落合并以保障村民的正常生活,在原址留下村碑石等标志物作为见证,让村落“体面的”消逝。置换出来的空置宅基地可以用于其他乡村建设,避免乡村土地资源浪费并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村落紧凑布点。
4.3保护农林用地、发展适宜产业
农林用地是乡村经济来源的主要载体。在日本,为了有效监管农林用地使用情况,对农林用地进行分类统计,规划编制前还会对各类用地规模和质量进行调查,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林用地保护策略。中国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牺牲了大量农林用地,留存的农林用地有的因为受到污染无法正常进行农业生产。因此,未来中国要加大对农林用地规模和质量的监管力度,落实责任制。随着国土空间规划探讨的不断深入,合理划定“三线”和“三生空间”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以乡村空间为载体涉及“三线”和“三生空间”较多,应予以重点关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已明确规定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让土地获取标准化,遏制以振兴为幌子在乡村圈地或者将农林用地挪作他用的现象。例如,乡村旅游近年来广受追捧,发展旅游成为部分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但是,乡村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失农林用地为代价,应在不污染乡村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农业衍生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也应充分结合乡村本底资源,注重保护乡村环境,杜绝新建与乡村自然环境不匹配的服务设施。
4.4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为了实现“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需要重点解决乡村交通、给排水、环卫等相关基础设施匮乏、建设水平低等问题[25]。长期以来中国乡村基础设施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缺乏导致乡村经济发展机会减少,从而降低了乡村生活水平。因此,乡村振兴应重视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划编制前应对乡村基础设施现状进行排查并结合乡村发展目标进行科学评估,在规划实施初期可以先从小处着手,例如,修通乡村“断头路”、增加停车场、增加生活垃圾收集点等。给排水管道等应进行长期规划,农业灌溉用水和村民生活用水管道应分开,重点关注排污管道建设,减少产业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对乡村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在使用过程中应注重设施维护,改变中国乡村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落实基础设施维护责任制,减少人为损坏的同时对自然损耗的基础设施可以及时维修。由于中国乡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且涉及面广,可以倡导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方式弥补乡村建设资金不足。
4.5完善体制建设、强化公众参与
为了高效实施乡村规划并落实相关措施,需要紧凑的保障机制。乡村振兴涉及人口、产业、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内容,除了依靠政府,还需大力倡导各类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和村民自治体等加入,形成自上而下主导和自下而上配合的紧凑机制。此外,乡村振兴更多的是关注乡村发展策略,并不等同于法定意义上的乡镇规划和村庄规划。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在编制具有法定效力的乡村规划时应结合乡村发展现状和振兴发展战略的相关内容,对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内容有所侧重并合理制定规划实施时序。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村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听取当地村民的意见和心声,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公众参与还应渗透在乡村人才培养、公共设施运营、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每位村民在享受乡村振兴成果的同时也在为乡村发展做贡献。例如,让村民参与乡村服务设施运营,方便村民生活的同时还能够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有助于提升村民的归属感。同时,还应倡导各类非政府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乡村发展。
5结语
新时代的乡村不再是向城市输送资源的依附品,不能只依靠外部力量存活,应以特色资源为驱动,培育自发力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全面发展。中国在地缘和文化上与日本较为接近,乡村发展也遇到诸多类似的难题。日本的乡村问题出现较早,经验也相对丰富。本文简要梳理了日本乡村振兴历程,然后介绍边缘村落规划内容。虽然,日本边缘村落的规划建设未能达到尽善尽美,例如,乡村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缓解,由于村民心理抵触导致整村搬迁的边缘村落无法快速融入新环境等。但是,通过规划实施,日本乡村人居环境整体上得到了明显改善。因此,总结日本边缘村落规划建设经验,结合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中国乡村规划发展有所启示,主要包括正视乡村衰落、将紧凑的规划理念融入乡村规划中、严格保护农林用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众参与等。
参考文献:
[1]孟莹,戴慎志,文晓斐.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规划师,2015,31(2):143-147.
[2]张尚武,李京生,郭继青,等.乡村规划与乡村治理[J].城市规划,2014,38(11):23-28.
[3]罗小龙,许骁.“十三五”时期乡村转型发展与规划应对[J].城市规划,2015,39(3):15-23.
[4]黄璜,杨贵庆,菲利普·米塞尔维茨,等.“后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当代德国乡村规划探索及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2017,41(11):111-119.
[5]张驰,张京祥,陈眉舞.荷兰城乡规划体系中的乡村规划考察[J].上海城市规划,2014(4):88-94.
[6]茹蕾,杨光.日本乡村振兴战略借鉴及政策建议[J].世界农业,2019(3):90-93.
[7]葛丹东,童磊,吴宁,等.营建“和美乡村”——传统性与现代性并重视角下江南地域乡村规划建设策略研究[J].城市规划,2014,38(10):59-66.
[8]曹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要点思考——以歙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7(5):81-88.
[9]東御市産業経済部農林課.東御市農業振興計画[Z].2015.
[10]克里·史密斯.危机时代——日本、大萧条与农村振兴[M].刘静,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15-16.
[11]黒川和美.21世紀の農山漁村のあり方——公共投資,地方主権,農村の将来像,その実現方策[J].農業土木学会誌(小特集·新しい全国総合開発計画と農業農村),2000,68(8):801-808.
[12]HISANO S ,AKITSU M ,MCGREEVY S R .Revitalising rurality under the neoliber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experiences of re-agrarianisation in Japan[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8,61:290-301.
[13]国土交通省.国土形成計画(全国計画)[Z].2015.
[14]刘玲.基于政策视角的战后日本乡村规划变迁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7.
[15]大野晃.限界集落と地域再生[M].京都:京都新聞出版センター,2008:16.
[16]KUDO S,YARIME M .Divergence of the sustaining and marginalizing communitie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aging:a case study of Yurihonjo-shi,Akita,Japan[J].Sustainability Science,2013,8(4):491-513.
[17]国土交通省.国土審議会計画推進部会第12回住み続けられる国土専門委員会[EB/OL].(2018-12-11)[2019-03-05].http://www.mlit.go.jp/common/001273168.pdf.
[18]農林水産省.6次産業化取組事例集[Z].2019.
[19]MCGREEVY S R .Lost in translation:incomer organic farmers, local knowledge,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upland Japanese hamlets[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2012,29(3):393-412.
[20]黒松内町総合農業推進協議会.第5次黒松内町農業·農村振興計画[Z].2015.
[21]YAMASHITA R , ICHINOSE T .Significance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upport policy for marginal hamlets in the strategy of self-sustaining regional sphere development[J].Strategies for Sustainability,2013,1(17):51–67.
[22]国土審議会計画推進部会,住み続けられる国土専門委員会.2019年とりまとめ(案)~新たなコミュニティの創造を通じた新しい内発的発展が支える地域づくり~[R/OL].(2019-03)[2019-03-11].http://www.mlit.go.jp/common/001276927.pdf.
[23]国土交通省国土政策局,集落地域における「小さな拠点」形成推進に関する検討会.「小さな拠点」づくりガイドブック[R].2013.
[24]国土交通省国土政策局.小規模·高齢化する集落の将来を考えるヒント集[R].2012.
[25]曾福生,蔡保忠.农村基础设施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J].农业经济问题,2018(7):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