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我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被赋予了重要的国际性城市功能。截至2020年6月,上海共有16个区,所辖107个街道、106个镇、2个乡。2020年全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5.78万公顷。市郊各区的乡镇还在,农村务农的农民还有,在新征程上,乡村振兴仍然是上海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上海强化城乡整体统筹,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乡村逐渐成为上海高科技农业的领军者、优质产业发展的承载地、城乡融合和生态宜居的示范区。2021年6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期间,要坚持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谋划好乡村振兴,把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上海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原主任委员孙雷表示,三年多来,上海立足自身实际,着力推进乡村振兴。为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下一步要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发挥上海的综合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第二,补齐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短板,重点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城乡互动,要素互流,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依法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继续推进城乡综合帮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走城乡共同富裕之路。
展示国际超大都市现代化乡村风范
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城乡发展一体化也要着眼于国际化大都市这一关键,强化城乡整体统筹,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共同繁荣发展。依托上海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上海农业现代化正有序推进。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上海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9.1%,居全国前列;组建了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培育和推广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品种;农业设施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拓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促进产加销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总销售额达到1266亿元。
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可靠保障。“十四五”期间,上海将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支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和发挥科技对都市现代农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显示,2020—2025年,上海农业现代化水平预期从80%提升到8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预期从79.1%提升到80%。
上海要在五个方面全面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建设农业智能化生产基地,探索基于5G通信的农业物联网集成应用模式,以区、镇为单位建设一批基于数字化管理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二是提升现代种业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健全种质资源分类分级保护体系,推进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建设,加快地方特色农业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等。三是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加快推进浦东、崇明、金山三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新建一批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四是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实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优化粮食储备保障基地和应急保障中心布局,提升收储调控能力。五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打造优质食味稻米品牌,调优水稻品种和茬口布局,筛选和推广一批品优味佳的食味稻米品种,完善地产优质食味稻米品质评价以及稻米生产、加工、保鲜贮藏标准体系,推广应用食味稻米品牌电子信息追溯标识,集中打造优质食味稻米区域公用品牌,着力构建大都市乡村产业体系。
“三园”工程激发美丽乡村活力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好愿望的凝聚。上海将美丽乡村建设具体落实在以“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建设这“三园”工程上,以“三园”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上海乡村土地资源和集体资产盘活,让乡村居民集中居住,提高郊区乡村的宜居度和吸引力。对农村农业土地集约化管理,推动整片耕地种植、浇灌、收割机械化运作。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资源配置向郊区倾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2021年上海在“三园”工程方面的具体安排。上海将高标准建设“美丽家园”,完成3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推进1.27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推进500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同时鼓励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建设。高质量建设“绿色田园”,加强粮食生产和储备,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启动建设13个绿色田园先行片区,新建8个绿叶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高水平建设“幸福乐园”,深入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非农就业。持续推进农村综合帮扶,加快“造血”项目建设。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到2025年,“美丽家园”工程主要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优化,令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基本形成生态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此外,还要建设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市村庄布局规划确定的保留村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覆盖,完成300个以上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0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任务。再有,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和提升乡村风貌,建筑肌理、乡土风情体现上海江南水乡传统建筑元素风貌,提升乡村风貌和农房建筑设计水平。
“绿色田园”工程主要是在浦东生鲜蔬果、金山特色果蔬、金山农旅融合、崇明现代畜禽养殖、崇明高端设施农业、嘉定数字化无人农场、松江优质食味稻米、闵行都市田园农业、光明现代种养循环、横沙东滩现代农业等方面建设绿色产业片区。
“幸福乐园”工程主要是开展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至少建好一条“四好农村路”示范路。实施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基本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全部纳入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或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在乡村开展农村养老提升行动,纯农地区村组睦邻点实现全覆盖,全市农村地区示范睦邻点达到3000家,互助式农村养老服务得到充分发展。加强农村养老护理队伍建设,农村养老护理员持证比例达到80%。
乡村振兴的关键点是推进农民长效增收。为此,上海将加强农民培训促进就业,开展针对性培训,加快培育高技能农民。推进镇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度收益分配机制完善,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持续增长。
上海市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杜小强告诉记者,以“三园”工程为抓手,上海乡村振兴的温度和热度不断提升,各级领导重视程度、各部门支持程度、各类主体参与度和贡献度不断提高,乡村振兴工作的显示度和社会各界认可度不断上升,乡村振兴的环境氛围非常好,上海乡村在规划布局、环境风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农民获得感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效。
杜小强介绍,按照“十四五”乡村振兴规划的部署安排,上海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努力把乡村打造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亮点和美丽上海的底色。一要构建都市乡村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力打造匹配超大城市目标定位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高地,使上海乡村成为高科技农业的领军者、优质产业发展的承载地。二要打造生态宜人的美丽乡村。持续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传承弘扬大都市特色乡村文明,加快推进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不断提升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与品质,打造城乡融合和生态宜居示范区,在全国乡村振兴实践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记者查阅《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得知,为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让乡村居民就近享受具有城市标配功能的城市生活品质,未来上海郊区将建设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奉贤新城(南桥新城)、南汇新城(临港新城)五个新城。
10月15日,为加快推进“五个新城”建设,上海总投资约215亿元的19个民生重大工程项目集中开工,重点聚焦医疗、教育、保障房、交通、生态环境等民生领域。“五个新城”既是未来上海发展战略空间和核心功能重要承载地,又将是让超大城市美丽乡村更充满现代活力的激发器。
多方协同推进生态岛建设
崇明岛位于长江出海口,崇明区是上海整区纳入乡村振兴的行政机构,也是“三园”工程重要承载区。金秋时节,记者驱车来此进行实地采访,一路上只见道路两侧的高大树木间,闪现着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
按照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崇明区以“+生态”“生态+”发展战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厚植生态优势“立区”,全面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6月30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崇明区人民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三方共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农业与生态学院”,推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
上海市崇明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雷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相关工作已持续积累了20年的经验。未来,高铁和地铁两条线要进入崇明。依托这两条高速交通线,崇明区将不断建立完善“后花博会”的花卉产业,逐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让老百姓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真切享受到大都市乡村振兴带来的实惠。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认为,上海各大高校应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支撑崇明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大局,加快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步伐,支撑崇明提升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