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水稻收获季,沪郊朱泾镇新泾村1000亩标准化农田近日在鸣锣击鼓后启动开镰,4台大型收割机并驾齐驱驶入农田,收割、脱粒、装袋、进仓……扑面而来的稻花香气,仿佛诉说着不同以往的丰收喜悦。承载着众多农户们的期盼,清白透亮、米香浓郁的“稻花湾”品牌大米首次正式对外亮相。“以稻花筑湾”,多重寓意中,也昭示着一条立足新泾特色的乡村振兴路正由此徐徐铺展。
塑湾:品牌创建
新泾村因农而生,农用地占总用地的78.95%。良好的耕地质量为打造绿色生态大米品牌提供了优越的产地条件。但是,农民种粮收益低、稻米优质不优价、产销分散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粮食产业发展。
本地优质大米打不开市场,上海老百姓吃不上本地米……品牌创建,迫在眉睫。
按照“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的思路,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在区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朱泾镇聚力统筹推进农业品牌创建工作。去年初,以“打响上海本土大米品牌”为牵引,新泾村委携手村域内龙头企业开始了对“稻产业链”的延伸研究。
没有拳头品牌,何谈产业链延伸?探索初期,一个症结问题即被抛了出来。缺什么,就要补什么。为了进一步提升稻米的质与量,发挥“龙头带矩阵”效应,在镇村企的积极牵线下,市农科院派专家入驻新泾开展合作种植,选定了“沪软1212”这一获全国金奖的水稻品种。随着近一年时间的精心培育,这块试验田上长出得“稻花湾”,经多方鉴定后,颇受认可。
上海盛致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岳桂元介绍:“围绕‘绿色安全优质’的宗旨,‘稻花湾’品牌大米采取严格的内控标准,严把品种、肥料、农药、加工、服务多个关键控制点,确保每一粒大米都能吃出老底子的味道。”
强湾:抱团发展
“我是来学习的,都说这个米好,收购价也高,等这季完了,我们也要种这个种。”近来,在“稻花湾”大米种植基地,与新泾村富强7组村民李惠林一样蹲点取经的农户络绎不绝。为了化解“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李惠林还积极响应,上了安信农保,受灾时能挽回大部分损失。
据了解,随着亭枫发展轴沿线,金山稻米产业化联合体的稳步构建,通过“订单农业”模式,第一批将带动朱泾镇域内稻米面积近3000亩。同时,水稻收购新标准也应声出炉,以一亩地为例,联合体内的农户,种植有机水稻每亩可增收300元,种植绿色水稻每亩可增收120元。
收购价格有提高、可保底是激励农户种植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可预见的产业前景。据朱泾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统一选种、育苗、种植、收购、烘干、加工、包装、销售,稻米品质得到保证,“稻花湾”品牌影响力也将持续提升。
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保险公司”的收购金融双保险模式牵引下,新泾的稻米产业已向着“生产+加工+营销”的全产业链迈进,目前,在主打大米、胚芽米、糙米、粥米的同时,还开发了米昔、米糕、米茶等稻米衍生品,其中,仅米昔一个品种就有8种口味可供选择,除了在新泾本土电商平台“来金山白相”上架外,此款米昔产品已与花开海上生态园、木守、西溪等“芳香”小镇中的企业开始了合作销售,“稻香”与“芳香”产业链正在加速关联。
拓湾:连点成片
“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地里也能像隔壁待泾村一样生出‘五金’。”随着新泾村启动创建第四轮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类似鼓劲的话成了村干部宣传的“利器”。
“要和人家看齐,不能光眼红,还得学别人做得好的地方。”新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元峰认为,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就要有比学赶超的劲头。
人居环境与产业兴旺,相辅相成。有了待泾经验引路,除了土地作价入股模式可循,乡村治理转型也需同步推进。现阶段,新泾正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六个一”建设,村民们的参与度不断提升,还自发组建了“稻香新泾”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
“不能拖后腿,主动拆完清完,村里再改造才能保持的长久。”新泾村一农6组老党员徐永伟对村里目前推进的各项工作都十分支持。根据规划,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后,将马上推进水系建设、农田改造、道路优化等一系列工程,完善公共设施,新建文化阵地,加之新泾现有的康养民宿、餐饮等配套,未来,集稻米产销、稻田文化、休闲漫游、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将成为驱动农商文旅融合,构建新泾“稻产业链”的独特资源禀赋。近日,“青联服务千村计划”也落地待泾,将合力为“稻香”产业发展提供种源、科技、人才等重要保障。
“我们希望通过释放好一滴芳香精油的魅力,一颗优质稻米的魔力,让特色产业成为持续推动‘三产’融合,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的有效途径。”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的一席话道出了乡村振兴在朱泾的“生动实践”。
由点带片,塑起芳香镇,育好稻香湾,激活落照湾……如今,随着“西进”战略的加速推进,朱泾西部“三村联动、三生联通、三园连心”的路径已经明晰,“花海待泾、稻香新泾、幸福大茫”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正在稳步构建,朱泾正以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为己任,助力金山打响“上海湾区”城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