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首创设立“事业编制银行”

来源:温州网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1

今后,“事业编制”在温州也能像银行“借贷”一样盘活周转起来。昨天(10月24日),“温州事业编制银行”成立,首发408个事业编制,用于统筹城区教育事业发展。

近年来,在中央对事业编制实施总量控制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编制总量控制与事业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温州从2017年就着手提升事业编制管理水平,在全省率先实践事业单位周转编制管理制度。通过这一制度的成功实践与不断总结,温州又首创设立“事业编制银行”。

“事业编制银行”是什么?市编办事业机构编制处处长饶东彪向记者作了解释:“就是借用银行‘借贷’原理,根据一定条件借出‘事业编制’。借用单位要具有一定偿还能力,有借有还、有放有贷。”他打了个比喻,银行有资本金,而“事业编制银行”的资本金就是编制数额。这些“编制资本金”包括:“基本金”——实施事业编制总量控制后的部分待分配编制以及按一定比例核减收回的空余编制;“流动金”——通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清理规范、撤销整合收回的事业编制以及收回的周转编制。

事实上,编制“借贷”有明确的条件和程序,以确保“借出去”的编制“收得回”。“事业编制银行”的“放贷”编制适用于全领域内除生产经营类外的事业单位,并优先适用于开展阶段性工作任务或改革创新需要的、单位人员结构明显不合理的、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单位。“借贷”编制的数量必须控制在使用期限内自然减员的总量内,并留有余地,期限一般为3-5年。期满后全额收回或视情况在周期内“续贷”。值得一提的是,“事业编制银行”打破区域和编制“分级管理”限制,既可以同级借贷,又可以跨层调剂,在全市范围内对事业编制进行统筹调剂配置。

“事业编制银行”在实际操作中是如何运行的呢?饶东彪举了个例子:比如一家单位因事业发展需要,要引进两名“双一流”人才,但单位编制数已满,引不进来。这时就可以向“事业编制银行”提出申请。经过评估,这家单位三年内将自然减员3名,有“偿还能力”。他们就能先借走两个编制,在期限内归还即可。

据了解,“温州事业编制银行”成立后,将通过政策扩展效应,把承担温州中心任务建设的事业单位作为“事业编制银行”的贵宾客户,在编制总量内对民生领域的事业单位特别是基础教育、基层医疗站所等民生单位进行编制调剂,通过“事业编制银行”优先“放贷”,为各类事业单位引进“双一流”等优秀人才提供条件,解决干部结构性矛盾、保持队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