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生大礼包”增强百姓获得感

来源: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17-09-26 浏览量:20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肉价菜价到药价房价,从教育公平到社会保障,百姓生计的方方面面,刻录着个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检验着施政者的政策取向。家门口看大专家、读名校;用坚实的社会保障网和更多标准化公共服务,托起百姓踏实生活的企盼……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腾飞的南京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要务,让每一本民生大账本都紧紧连着老百姓的小日子,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医疗:优质资源下沉,药品零差率降低百姓负担应当承认,看病难、看病贵仍是现阶段一大民生难题。大处方、高价药的问题,很大程度源于过多的流通环节以及“以药补医”的旧模式。着力破解“看病贵、看病难”难题是十八大以来我市改善民生的要务之一。

 南京作为全国医改重要试点城市之一,于2015年10月31日吹响医改号角。当天,57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药价普降15%。2017年1月1日零时起,我市再推217家一级及其他公立医疗机构价格改革。至此,我市率先全国实现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全覆盖。

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难题,更需要改变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主城区、大医院的“不合理”。为此,我市投资百亿推进河西儿童医院、南部新城医疗中心、江北鼓楼医院等一批主城之外优质医疗载体的建设。与此同时,通过医联体建设,实现大小医院之间纵向资源流动。截至目前,全市所有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之间共组建了48个医联体。

“如果不是抢救及时,我可能墓前长草了。”家住河西、今年70岁的王老先生,回忆起今年1月初突发疾病的经历仍感觉后背发凉。那天,王老先生因头晕到建邺区莲花社区服务中心就诊,输液时突感不适,并伴有胸闷乏力、口唇发紫等症状,全科医生沈小琴立即对他采取了对症急救措施。在其他医务人员拨打120急救电话时,沈小琴将病人症状和心电图检查结果上传到明基医院医联体微信群。明基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当即诊断患者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立即启动导管室准备。20分钟后,送至明基医院的王老先生接受了介入手术。“从发病诊断到最后手术成功只花了85分钟,如果不是有医联体,不可能如此顺利。”莲花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

系列改革,晒出的成绩单“自豪感满满”。据统计,我市三级医院的门诊就诊量增幅已由2015年的14%下降至目前的4%左右。相当一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人次、手术台次增幅超过40%。南京居民2016年的人均期望寿命已达82.34岁。

教育:均衡发展,名校办到家门口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市多年来教育发展的目标。十八大以来,为缓解择校热,让南京孩子都能上到“家门口的好学校”,我市市区两级全面启动中小学布局优化工作,通过名校兼并弱校、名校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名校托管弱校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2014年9月1日正式开学的南师附中丁家庄初级中学,是四大保障房片区配套中学里首个正式开学的名校分校,王珺是这所学校的首届毕业生之一。

“因为栖霞农村的房子拆迁,我家被安置到了丁家庄保障房,初一时就近上了这所学校。学校绿化好,活动场地多,不少南师附中本部老师来这里任课。”王珺说,所有这些让她感受到了我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南京一中马群分校、金陵中学龙湖分校、南师附中丁家庄分校……这几年,一个个高大上的“名牌学校”纷纷把分校办到远郊地区、保障房片区,学校漂亮了,名校的老师校长来了,周围的老百姓心也定了。

与此同时,城区的一批薄弱学校通过名校集团化办学,生源多了,口碑也好了。2013年,双塘小学被游府西街小学托管,不仅校长由游小派驻,本部的名师还轮流到双塘小学“蹲点”。从2014年开始,原本学区内生源外流严重的情况一下扭转,不仅学区生就近入学,还吸引了择校生。这两年,学校生源年年爆满。

来自市教育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市共新增托管学校99所,新开办名校分校49所,其中保障房地区8所;名校兼并弱校21所;新建教育集团、教育联盟、办学联合体15个,有效整合了区域范围内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了义务教育优质高位均衡。

除了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近年来我市还不断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普通高中优质多样、职业教育优质创新、高等教育优质特色、社会教育全面提升。其中学前教育实施“增量、提优、普惠”三项工程,适龄幼儿在家门口不仅有园上,还能享受价廉但质优的幼儿教育;职业教育进行布局、结构和专业调整,所有职业学校已经创建成为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2017年高考本二录取率81.1%……市民的教育幸福感不断提升。

社会保障: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保障网越筑越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兜住困难群众生活的底线,解除城乡居民的诸多后顾之忧,而且需要通过共享发展成果来缩小收入差距、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十八大以来的5年,南京的社会保障网可谓越筑越牢,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残有所托……这些人们最朴素的人生愿望正在美好现实中一一实现。

“每天三菜一汤,只要7块钱。”鼓楼区的叶桂英老人每天到楼下的助餐中心报到,吃了午饭还顺便将晚餐带回家,“一日三餐,自己只要管个早饭,闲暇时间看看报、读读书、唱唱歌,日子真是越过越开心。”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动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底,我市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55个,其中由专业社会组织运营,具备“助餐、助医、助急”等养老服务能力的市3A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达261个。

“夕阳红们”在持续的民生改善中收获越来越多的幸福,因生大病、有残疾等原因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的特殊群体也是越过越踏实。

近年来,我市低保标准“节节高”。2015年7月1日起,城乡低保统一提高至700元/月;2016年7月1日,这一标准提高到750元/月;而今年7月1日起,标准又涨了60元/月,达到810元/月,15万困难群众直接受益。

家住六合雄州街道泰山社区的陈翠萍和丈夫、儿子都是残疾人,靠收废品维持生计,在当地政府支持下,一家四口都进入低保范畴。去年初,陈翠萍查出乳腺癌,当地民政部门又为其提供了大病医疗救助金。“低保金年年在涨,女儿也上大学了,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对未来的生活,陈翠萍充满希望。

相关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市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09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8%,全市城镇社会保险五大险种累计参保人数达到1480.3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