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红柳绿,流水潺潺,楼间绿地芳草萋萋,20件新颖美观的英派斯健身器材组成的新北区薛家镇全民健身示范工程,让常州市新北区社会事业局文体处处长匡伟民倍感自豪:“你看这像是安置房小区吗?你看来这里健身的人们的精气神,多幸福啊!”这是去年常州市全民健身十大示范工程之一,被常州市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今年年初,《常州市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正式出台,明确提出到2014年,常州城区在全省率先建成设施便捷、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城市居民步行10分钟约800米左右,就有健身活动的设施,就能享受全民健身服务,形成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英派斯红梅街道社区体育健身创新基地”便是建在社区的居民“10分钟体育健身圈”。它把专业化的健身设施、普惠大众的政府扶持政策、科学健身的长效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其成功运营,实现了“政府主导、专业运作、百姓受益、长效机制”的目标,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具有广泛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常州市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和承办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为契机,引导市民关注运动、参与健身,初步建成了亲民、便民、利民的全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具有常州特色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新模式。
如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长效机制?首先是强化责任,目标考核。在“十一五”期间,常州市就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富裕常州”建设指标体系》。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连续四年把“体育惠民工程”列入全市年度重点工作,并由市委组织部作为牵头单位,每月进行考核。为进一步强化政府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职能,市里成立了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并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贯彻〈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市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37个成员单位的职责。为推进全民健身工作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体育公共服务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市政府每年将全民健身工作以政府目标任务书的形式下达各辖市(区)政府,进行目标考核。
其次是全面纳入,创新提升。在常州市及各辖市区已全面实现“三纳入”的基础上,常州市提出了“新三纳入”: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重点工作或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把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的设施建设费和事业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同时确保60%以上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市及各辖市区制订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并按年度进行目标任务分解。同时,常州市各级政府设立全民健身工作机构,配有专职人员1人以上。
再次,在市政府的领导和市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常州市各级各部门上下“联通”,左右“移动”,形成了全民健身工作的合力。早在2007年5月,常州市体育部门就会同建设、规划、国土、城管、房管、民政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常州市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体育部门加入到全市规划审查委员会,把健身设施纳入了城市建设和小区规划,把好“规划关”;在健身设施项目实施过程中,体育部门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把好“指导关”;项目竣工验收,凡未按要求建设的,体育部门可行使“一票否决”,把好“验收关”。四年来,常州市体育部门已参与了130多批次的新建小区、老小区改造、商业区、公园改造及新建绿地的验收,通过率达100%。
最后,创新管理求长效。在加强健身设施建设的同时,常州市更加注重设施的“管理和使用”。2010年,常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的核心是对全市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实行以辖市、区负责的“属地管理”。同时健全了巡查、维修、捐建备案、责任保险、考核奖励等五种制度,每年由市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组织对各辖市、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另外,常州市还把公 共体育设施的管理纳入城市管理范畴,同时建立了全市健身器材管理数据库,进行实时、动态管理,初步实现了健身设施管理的长效化。
纲举目张,政府主导有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如火如荼。近年来,常州市通过打造“武进龙舟赛”、“金坛登山节”等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每年有近300万人次参加各类健身活动。目前,常州市体育人口达52.3%,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25名,2100多个健身点都有活跃在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国民体质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常州市有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一个、监测车一辆、监测站39个,常年对市民进行体质监测,并开具健身处方,初步实现了国民体质监测常态化。“今后要更多地把钱花在‘球场上’,而不是‘病床上’,‘修建一个球场,减少十个赌场’。去年常州市出台的体彩公益金60%以上用于全民健身、体育场馆建设补助资金等政策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都是做出的有益探索,今后必须始终不渝地予以坚持。”在2012年常州市体育工作会议上,常州市体育局局长朱海山如此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