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的《产城融合进行时》当中,我们感受了天宁区转型升级的“产”。“产”在加速发展,“城”也要跟上脚步。 “我想住在一座什么样的城市里?”带着这个问题,再度出发,努力在天宁大地上寻找答案。
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北环新村,是天宁区红梅街道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小区,曾经令人羡慕的中心区位一度成为“环境乱”的代名词。雨污分流、道路整修、破损落水管更换、成立志愿者队伍...文明创建给小区带来了哪些变化?住在这里的居民最有发言权。社区居民张荔红说:“小区搞的这么好,每天出来健身,开开心心的。我们社区本身就是模范社区,王德林就在我们的小区里面。”
老小区的华丽转身,是天宁打造城市良性生态圈的一个范本。同样的蜕化蝶变也发生在新老运河交界处的中村。这处城中村被纳入931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后,完成新修道路1680平方米,村里健身房、读书室一应俱全。
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天宁新城,作为我市产城融合的一处先行区,天宁新城依托35平方公里的天宁经济开发区而建,入驻其中的500家各类企业,为产城融合实践提供了基石。
2006年,35岁的陈柳枝跟随公司从四川来到常州工作。如今,她已经在园区买了房子,还把老家的姐姐姐夫都接了过来,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宁一家人”,她说:“我们工作到住的地方很方便,这边的治安非常好,我晚上下班一般是两三点钟,我也一个人骑车,骑到住的地方,都没关系。”在曼淇威500多名企业员工中,外地员工占到80%,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在天宁买房、就业。
潘爱琴是青龙苑社区的居民,儿子朱伟明5年前走出大学校门后,并没有像其他地方大学同学那样为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四处奔波,而是选择了合伙开办一家汽车修理企业。潘爱琴买菜也只要去邻里中心,她说:“里面什么都有!我们每天都来,这就是我们青龙人身边的南大街。”
今年9月,全市首个社区综合体在青龙苑揭开面纱,这座5层楼高的邻里中心,为居民们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在改变社区商业格局的同时,也改变着城区居民的生活方式。
天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吴新峰说:“作为中心城区的开发区,我们的立足点是产业要高端化,城市建设要生态化,产城融合融入的关键要有机化。”
今年我市推进的区划调整,使得中心城区一举挽起常州东北角。12月9日,郑陆镇的工业大道正式与天宁区福阳路全线贯通,大大缩短了当地居民前往主城区的时间。开车走在这条大道上,郑陆镇居民纪小琴更加舒心。作为一家水产养殖合作社的社长,纪小琴今年专门注册了“一网鲜”商标,她希望有一天,郑陆的螃蟹能像女儿画的那样,成为世界上最好吃的螃蟹。
历史与愿景的碰撞,引发反思与求索,也影响着天宁人的理念:如何继续保持传统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优势,并继续巩固和强化这些服务优势,实现城区功能新的突破,是天宁区未来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天宁区发改局局长蒋军说:“产城融合的焦点和重点就在融合发展,我们考虑根据天宁区的实际情况,今后的融合发展可能在优质资源和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生态建设和城市建设的融合发展。‘三城一镇’的总体推进,打造每一个板块亮点,各有千秋,优势能够互相弥补。”
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副主任李卫平说:“城区集中了常州75%左右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这些资源需要向周边进行扩散和转移,这也是我们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要求,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我们天宁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现在有四个比较优质的小学现在都进行了集团化,这个步伐需要继续往前拉开。天宁还可以在其他几个领域进行试点,比如说社区服务,天宁是常州唯一一个全国社区服务的示范城区。”
未来的天宁会怎样?一张蓝图已绘在眼前:经济发展有“智慧”、文化建设讲“品味”、社会管理有“温度” 、城市名片更“多元”。
天宁区委书记宋建伟说:“‘到常州看天宁,从天宁看常州’,这既是我们的使命担当,也是我们的目标追求。‘十三五’期间,天宁将统筹推进‘三城一镇’建设。以茶山、红梅、天宁、兰陵为主体的主城区,重点推动棚改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持续提高城市建设的层次和城市生活的质量;以青龙街道和雕庄街道为主体的天宁、凤凰两大新城,要通过合理布局产业带动城市建设、引导人气集聚、推动品质提升;以郑陆为主体的中心镇,要重点优化乡镇布局规划,加快交通路网建设,实现郑陆与城区的无缝对接。”
悠久厚重的历史、品质时尚的现在、崭新大气的未来,天宁的城市发展正收录着一幅幅关于产业转型、区域复兴的梦想画卷。在采访过程中,天宁人的骄傲自豪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天,邀请您继续和我们一起感受天宁人更宜居、更和谐、更幸福的精彩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