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深秋的江南开始有了凉意。8日上午,上海证券交易所内却暖意融融,伴随着清亮的锣响,博瑞生物医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国内第二家在科创板上市的制药企业。
同日,距离上海一千多公里外的香港,另一个来自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医药企业——东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也迈出了崭新的发展步伐,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意味着打开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几天后的香港又传来好消息,中国抗体制药有限公司敲锣港交所。2018年,中国抗体在园区成立子公司杏联药业,本次上市获得的部分资金也将用于苏州生产基地的扩建。
5天3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上市军团”一再扩容。一大批优质企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同时,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也在这个金秋收获硕果。日前,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正式发布《2019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园区各项主要指标均名列前茅,其中,在含金量最高的产业竞争力排名中,园区以其卓越的产业创新能力摘得全国第一。
从独墅湖畔的“BioBAY”打下建设第一桩,到生物医药产业成果霸屏业界“朋友圈”……园区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的背后是高瞻远瞩的谋划布局、静待花开的亲商服务和要素齐备的生态环境,聚智、聚力终迎来聚变。
量变到质变 源于前瞻布局的底气
2007年,两栋灰色橙色相间的大楼拔地而起,外墙上印着的“BioBAY”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显眼。伴随着第一拨十几家公司进驻,这里成为园区最早的生物医药孵化载体。
2008年,博瑞医药入驻BioBAY,几个人、一间实验室开始了创新创业的步伐。如今,博瑞医药已成为国内最具实力的化学药物合成与生产技术平台之一,也是全球规范市场高端化学仿制药产业链中的重要市场竞争者,实现了从“原料药起始物-cGMP高难度中间体-特色原料药-制剂产品”的全产业链覆盖。博瑞医药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园区悉心浇灌的生物医药产业沃土,而它也亲眼见证、亲身参与了这一场“从0到1”的创新跨越。
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起点,位于其转型升级的关键时间区间。当土地资源日益匮乏,用什么带动竞争力?面对未知、面向未来,园区毅然拿出勇气和魄力,聚焦三大新兴产业,探寻新的发展动力和坐标,其中就包括生物医药。
一般产业载体招商的时候主要考虑税收和就业,而BioBAY不走寻常路,从一开始就放眼全球,瞄准拥有高端技术的新团队或初创公司。至今园区已聚集了20多家全球顶尖高校院所和创新机构、包括全球多位诺奖获得者在内的专家顾问团队、数十位中外院士领衔的重大创新团队、100多位生物医药类顶尖人才团队、1300多家新药研发企业以及3万多名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专业技术人才。
十年孕育,这些新药创新的有生力量终于破土而出,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也交出了令人惊艳的成绩单:2018年,园区生物医药产值达78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30%的增长。新药研发领域,园区已累计获得1类新药临床批件82张,仅2018年就新增一类新药临床批件34张,约占全国的20%;医疗器械领域,累计获得注册证580余张,10个产品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占全省同期的36%。
破题到加速 诠释亲商基因的力量
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并不具备太多先天优势,与生俱来的“亲商基因”是推动产业不断向前的重要引擎。
工作在BioBAY的人们喜欢将它称为“B村”,创新的因子、自由的氛围、舒适的环境,一个创新人才荟萃、创新主体集聚、创新生态优良、创新活力迸发的产业发展生态在这里初见端倪。
“B村”坠地的同时,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崛起,园区专门成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专业顾问”的形式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包括项目对接、技术引进等一系列服务,这支服务团队将落户园区的人才和企业称作“客官”,将自己称作“小二”。
信达生物如今已是中国生物制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在这家企业七年的发展中,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信达A轮、C轮融资的投资方给予早期资金支持,并用最快速的速度帮助信达生物代建高端生物药大规模产业化基地,基地符合CFDA、美国FDA和欧盟EMA的GMP标准,产业化生产线通过国际制药集团的GMP审计。要同时符合三个标准,难度非常大,“B村”组建了一支由六个“小二”组成的服务团队,与信达生物紧密对接,在建设过程中随时听取企业意见,不仅帮助企业节省了运营成本和时间成本,还为企业国际合作带来底气。
“客官”需要什么,“小二”马上就办。这一点飞依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同样体会深刻。几年前,飞依诺首个超声产品研发成功,却无法跟医院建立渠道。手握好产品,却销不出去,正当公司一筹莫展之际,园区举办“对接会”,把苏州几家三甲医院的负责人请到现场,与辖区企业面对面,共同商讨相关事宜,难题就此解决。目前,飞依诺已成长为国内彩超行业的领军企业,相关探头技术稳居全球第一,产品远销海外。
链条到生态 涵养静待花开的从容
企业是产业创新的源动力,如何让企业扎下根来不想走?园区深知,扶植政策可以模仿,制度改革可以复制,唯有“产业生态优势”才是持久竞争力。
公共技术平台被亲切地称为科研企业的“邻里中心”,目前在生物医药领域园区拥有已建和在建的重大公共技术平台超过10个,涵盖孵化、加速、成长等企业生命全周期。而依托这些“邻里中心”,越来越多的企业加速集聚,园区已形成国内最集聚的涵盖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的特色产业集群,一个相对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在这里已经建立起来。这些生物医药类企业覆盖了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既有200多家以从事传统制药业务为主的外资药业企业包括礼来、GSK、碧迪、强生等巨头,又有数百家专注研发、潜力巨大、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创新药企业,还有一大批还处于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的孵化期企业。
在园区构筑的产业生态系统中,资本的“雨露”同样滋润着“创新种子”的生长。多年来,园区积极鼓励和引导专业的产业基金发展,并与国际化基金合作,营造优质的资本环境。2013年,BioBAY与新建元控股集团共同发起了新建元生物产业基金;2018年,BioBAY 与苏州工业园区中方财团共同发起成立了聚明创投。两只基金都为当地及国内的早期创新企业提供资本支持,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此外,BioBAY还作为有限合伙人参股通和毓承、美敦力基金、泰福资本和礼来亚洲等知名的产业基金。这一系列举措都增强了产业园与资本之间的联系,让他们能更有效地帮助园区内的企业寻求资本支持。截至目前,园内企业的总融资规模已超过400亿人民币。
一款新药的诞生,往往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成本和数额巨大的资金投入,充满期待、也不乏忐忑。而有了产业创新的生态圈,园区更多了一分静待花开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