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连云港调查队
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日
2013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上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年度工作主基调,认真落实“项目推动,重点突破”的年度经济工作要求,积极抢抓四大国家战略机遇,稳步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运行总体保持“整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运行态势。
一、综 合
经济总量持续扩张。2013年GDP总量达到1785.42亿元,增长11.8%,居全省第六位,总量较上年增加182.00亿元。人均GDP突破40000元,达到40416元,较上年增加3946元,增长11.2%。其中市区人均GDP达到54815元。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第一产业增加值259.17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807.42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718.83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协调性增强,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格局。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45.9:39.6调整为14.5:45.2:40.3,和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持平,第二产业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0.7个百分点。
表1 2013年全市GDP分三产情况表
绝对数(亿元) | 增长% | |
地区生产总值 | 1785.42 | 11.8 |
第一产业 | 259.17 | 3.1 |
第二产业 | 807.42 | 13.0 |
第三产业 | 718.83 | 13.1 |
二、农林牧渔业
粮食生产稳定。2013年全市粮食面积达748.02万亩,比上年增加1.62万亩;亩产474公斤,下降2.07%;总产达到354.73万吨,下降1.8%。秋粮种植面积387.53万亩,比上年减少1.75万亩;单产水平为559.7公斤,比上年减少3.2公斤;总产水平为216.87万吨,比上年减少2.25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05.91万亩,比上年增加0.18万亩;单产水平为607.9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总产水平为185.94万吨,比上年增加0.09万吨。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增设施农业15万亩、设施渔业6.7万
亩,建成万亩“菜篮子”基地3个,灌云县南岗乡许相村(万惠芦蒿)被认证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高公岛获批国家一级渔港。新增市级农业园区1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农产品出口4.1亿美元,居全省前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新增绿色农产品品牌 56个。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年”活动,完成水利投资20亿元。加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新增高标准农田20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76.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增效。2013年全市着力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力保工业企业健康运行,强力推进“双千双百”工程、大企业培育工程,工业经济实现了难中有进,增速始终保持全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20.94亿元,较上年增加148.47亿元,增长14.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应税销售收入1631.70亿元,增长14.5%;工业用电量88.73亿千瓦时,增长16.9%,居全省第三位。
工业集聚发展进程加快。六大重点园区实现销售收入3200亿元,海州区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全市销售收入过50亿企业达到17家,新海石化率先突破200亿元,达到202.97亿元,增长28.8%。中小企业园和工业集中区开工建设标准厂房208万平方米,签约企业300户。
工业企业规模日益壮大。2013年工业企业户均产值2.91亿元,较上年户均产值增加0.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1419户,较上年增加148户。新投产工业项目不断,为港城临港产业突飞猛进埋下伏笔。2013年港城石化、冶金等临港产业销售收入达1900亿元,成为当前全市工业发展第一驱动力。港城的战略新兴产业,高精尖项目的投产,促进了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新”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100亿元,恒瑞、豪森、天晴、康缘四大药企产值全部突破50亿元。
骨干企业持续扩张。20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609.3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9.0%,较上年增加325.02亿元,增长25.4%,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9.5个百分点,对全市产值贡献率为46.8%,其中新海石化、兴鑫钢铁、镔鑫特钢、金信利不锈钢、新海发电、益海粮油、康缘药业、正大天晴等12家企业累计新增产值均超过10亿元,累计净增产值272.80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近年来,全市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高新区升格发展为契机,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强化创新载体支撑,着力打造了新医药、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装备制造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有力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发展。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30亿元,增长22.1%,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4.3%,较“十一五”末提高了11.3个百分点。
建筑产业快速增长。建筑业总产值555.1亿元,增长28.6%。其中,建筑工程产值536.5亿元,增长26.8%,比重为总产值的96.6%;安装工程产值12.9亿元,增长53.6%。在省外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222.8亿元,增长40.6%。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层次更上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4.75亿元,增长24.8%。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350.12亿元,增长22.1%,居全省第三位,从全年看,投资增速虽较前三个季度有所减缓,但项目层次明显提升,全市亿元以上在建投资项目528个,增加27个,项目平均规模超亿元,达5.1亿元,增长0.9%。其中,新开工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85个,较上年增加39个,增长15.9%;新开工亿元项目投资457.0亿元,增长52.7%。
工业项目投资加速前行。2013年工业投资攻坚克难,自加压力,重大产业项目及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进展明显。全市工业投资849.33亿元,增长23.1%,工业投资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三位。全年实施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65个,100个市级新增长点项目新增产值450亿元,拉动全市产值增长15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5%。
新兴服务业投资迅速壮大。新兴服务业投资342.10亿元,增长26.2%,高出传统服务业增幅6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11.20亿元,增长55.4%,商务服务业投资28.10亿元,增长38.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7.20亿元,增长61.3%;金融服务业投资3.50亿元,增长75.3%;教育业投资16.50亿元,增长73.0%。
五、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业
港口建设强力推进。“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加速形成。主体港区成为全国低碳试点港和科技示范港。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旗台作业区铁路专用线主体完工,矿石带式输送机工程有序推进。北疏港公路、徐圩港前大道、徐新公路、242省道、310国道加快建设,临海高等级公路埒子口至青口段简易通车。全长120公里的港产城联动发展交通大动脉海滨大道开工建设。连盐铁路建设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新开国际集装箱航线8条,3条铁路班列纳入全国客车化运营,率先开通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的集装箱班列。港口货物吞吐量2.02亿吨,增长8.8%,集装箱549万标箱,增长9.3%。
交通运输平稳运行。公路客运量1.68亿人次,增长6.0%;旅客周转量65.81亿人公里,增长2.0%;货运量1.41亿吨,增长8.0%;货运周转量94.63亿吨公里,增长6.0%。水运客运量28.83万人次,增长14.0%,旅客周转量5409万人公里,下降6.0%;货物运周转量122.27亿吨公里,增长1.0%。民航连云港机场飞机起降达8668架次,增长39.2%;旅客吞吐量56.36万人次,增长16.5%;货物吞吐量3935吨,增长9.0%。
表2 2013年交通运输业主要指标情况表
指 标 | 单位 | 绝对数 | 增长% |
公路 | |||
客运量 | 亿人次 | 1.68 | 6.0 |
旅客周转量 | 亿人公里 | 65.81 | 2.0 |
货运量 | 亿吨 | 1.41 | 8.0 |
货物周转量 | 亿吨公里 | 94.63 | 6.0 |
水运 | |||
客运吞吐量 | 万人次 | 28.83 | 14.0 |
旅客周转量 | 万人公里 | 5409 | -6.0 |
货物周转量 | 亿吨公里 | 122.27 | 1.0 |
机场 | |||
起降架次 | 架次 | 8668 | 39.2 |
旅客吞吐量 | 万人次 | 56.36 | 16.5 |
货物吞吐量 | 吨 | 3935 | 9.0 |
邮政通讯业务平稳发展。邮政通讯业务收入36.82亿元,增长6.7%;其中邮政快递业务收入5.57亿元,增长7.8%;移动电信业务收入31.25亿元,增长6.5%。年末电话用户数510.77万户,增长4.9%;其中移动电话用户413.17万户,增长7.8%。互联网用户301.96万户,增长18.0%。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需求稳中有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5.57亿元,增长13.9%,增速较一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较三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48.25亿元,下降16.7%;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52.65亿元,增长18.3%;住宿业实现零售额7.84亿元,下降6.2%;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6.83亿元,增长11.8%。
房地产相关消费品增速加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五金、电科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分别增长38.5%、56.1%、31.0%、18.5%,分别较前三季度提高10.6、38.5、9.7、3.4个百分点;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3.9%;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2.5%。
物价温和上涨。今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逐步深入,加上肉蛋等主要食品价格周期性低位的影响, 1-3月全市CPI低位开局,上涨0.7%,随后CPI涨幅逐步攀升至高位,全年上涨2.2%,涨幅比较1-11月、1-10月、1-9月、1-8月分别高0.1、0.3、0.6、0.8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水平低0.1个百分点。
表3 2013年城市价格指数情况表
指 标 | 市区(上年累计为100) |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 102.2 |
食品 | 104.4 |
烟酒及用品 | 99.0 |
衣着 | 102.9 |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 101.1 |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 100.0 |
交通和通讯 | 100.5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100.5 |
居住 | 102.2 |
七、对外经济
开放型经济增长较快。今年以来,在全国外贸形势较为低迷的情况下,重抓招商引资,精心组织赴日韩、台湾、北京、苏南及陆桥沿线城市开展大型招商推介活动,实际利用外资8.70亿美元,增长43.9%,居全省第一位。内联客方到位资金767亿元。实现进出口66.41亿美元,下降17.0%,居全省第十二位。其中,出口37.84亿美元,增长5.1%,增速列全省第四位,较三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3.30亿元,增长11.7%,居全省第十位;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为81.4%,较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主体税种保持平稳,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契税共完成收入148.1亿元,增长18.6%。用于民生支出超过七成,用于教育61.05亿元,增长17.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1%,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金融信贷稳健运行。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09.93亿元,比年初增加171.98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811.84亿元,比年初增加55.09亿元;居民储蓄存款850.95亿元,比年初增加118.15亿元。
保险事业蓬勃发展。保险费总收入44.06亿元,增长13.0%,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三位。从保险构成看,寿险收入25.04亿元,占保险费总收入的56.8%。财产险保费收入15.67亿元,占保险费总收入的35.6%。健康险保费收入2.25亿元,占保险费总收入的5.1%。
九、科技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
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创新能力持续提高。新上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累计实施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56项。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279家获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家企业进入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库,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00家。新增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2个,国家重点新产品11个;省重点新产品15个,省高新技术产品209个。校企联盟发展到703家,引进高层次人才150人,其中2个团队入选省创新团队、15人入选省“双创”计划、18人入选企业博士计划。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92.73%,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92.8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6.35%,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6.94%。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152名教干教师赴境外进修学习,5所学校参加第九届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论坛。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改造校舍51万平方米,投入资金7.2亿元。投入1.2亿元加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计算机生机比达8.2:1、师机比达0.94:1,多媒体进教室比率达86%;独立建制学校百兆光纤接入率和“班班通”均达100%。
卫生工作有序开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档升级。新增全国示范社区卫生中心1个、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7个、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新增省级卫生乡镇2个、省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7个、省级健康促进学校6所、省级卫生村43个。公共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增至30元,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落实。积极开展卫生创建活动,通过省级“除四害”先进市重新考核命名,新增省级卫生镇2个、省级卫生村43个。新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60027户。
社会保障事业实现新发展。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跨上新台阶。201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企保、职工医保、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52.38万人(在职职工参保人数)、71.53万人、33.77万人、44.03万人、38.20万人,比上年末分别增加2.72万人、3.98万人、1.42万人、5.31万人、3.06万人。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人均386元和294元,分别增长12.5%和18.1%;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到60%。
十、文化宣传和体育事业
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联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高起点编制印发《连云港市文化产业规划》。社区文化中心标准化建设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7家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全年对661家农家书屋图书进行更新。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9万户,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转14.5万户,22个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达标。争取国家、省、市文化引导资金1970万元,扶持一批文化企业的发展。
体育产业取得新业绩。基层健身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完成12个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工程、100个社区、40个城中村健身点建设,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基本架构基本形成。竞技体育整体实力提高,参加田径、游泳、球类等20个大项的省年度锦标赛,获得24枚金牌、84枚奖牌、1070分,为历年来最好成绩。积极培育体育市场,每年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拿出200万元引导资金。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总额从上年的210万元增加到520万元,增长147.6%。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全国首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导则为指导,围绕 “一老三新四组团两轴一环”城市发展格局,全年实施城建项目1430个,投入947亿元,增长40%;其中市区实施城建项目537个,投入480亿元,增长41%。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组团效用逐渐彰显,全市城市化率达55.7%,建成区面积扩大至150平方公里。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全市26个乡镇、119个村庄城乡统筹试点稳步推进,5个乡镇实施市级城市化示范镇创建。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投资110亿元实施130项道桥工程。朝阳东路、海宁大道、郁州南路等支环线构建的城市快速公交网络逐步形成;全长120公里海滨大道快速实施;郁洲路、朝阳路、花果山大道等20条60公里主次干道实现出新;背街小巷整治有效开展,改造便民路320条37.4公里,清掏下水道284条48.5公里。投资35亿元实施58项公用事业项目,饮用水输水工程主体建成,第三水厂扩建工程实现运营,新增供水、污水、燃气管网各20公里,新增燃气用户8500户;城市节水取得突破,省级节水型城市成功创建。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7.5%,燃气气化率达97%,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3.7%。
水利建设成绩突出。改善水质,服务民生。全年水利建设投资24.2亿元。重抓蔷薇湖、沐新渠等“一湖一渠”建设。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低洼片区治理等15项工程建设,重点工程投资15亿元。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及专项、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农村水利建设投资7.59亿元。
园林绿化不断推进。坚持“上规模扩绿增量、重特色提升品质、强功能改善民生”,绿化规模和园林品质同步提。市区投资35亿元实施137个园林绿化项目,新增绿地面积437公顷,绿地率达37.5%,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8平方米。完成造林面积16334公顷。BRT1号线沿线绿化有效提升,城市道路景观实现出新,海滨大道绿化迅速实施;孔望山公园二期加速推进,连云新城商务公园快速施工,苍梧绿园改造有效落实;苍梧元宵灯会成功举办,省第八届园博会硕果累累,国家园林城市奖牌成功捧回。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推进生态创建工作。争取上级资金5300万元,推动镇、村污水、垃圾等处理设施建设,全市22个乡镇、街道建成污水处理厂,乡镇垃圾中转站基本实现全覆盖。做好饮用水源保护。开展水质预警监测工作。蔷薇河上下游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候严密监测水质,每周对市区新村桥、富安桥等5个主要断面、蔷薇河上游排污地涵、友谊桥等7个重要断面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定期对自来水厂出厂水进行采样监测。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实施180项环保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河流整治,对龙尾河、西盐河等市区主要河流清淤疏浚,整治餐饮污染企业120余家,拆除燃煤小锅炉240余台。
十二、人口及人民生活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2013年年末户籍总人口520.18万人,比上年增加9.19万人;其中市区98.21万人。常住总人口442.83万人,较上年增加2.14万人;其中市区110.28万人,增长0.5%。常住人口出生率11.36‰,下降0.1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4.66‰,下降0.07个千分点。城镇化水平提升。2013年末全市城市化率为55.72%,比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98元,增长10.5%,增幅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工资性收入16187元,增长9.7%;经营净收入2486元,增长6.8%;财产性收入328元,增长18.5%;转移性收入9985元,增长9.7%。城市居民人均消费17172元,增长10.0%。农民人均纯收入10745元,增长12.0%,增幅居全省第四位,其中工资性收入6053元,增长14.2%;家庭经营收入4018元,增长8.9%;财产性收入216元,增长13.3%;转移性收入458元,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932元,增长11.6%。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连云港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