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省统计局发布2013年江苏“两个率先”进程监测统计结果,淮安市24项指标达到或超过目标值,提前4年以市为单位总体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社会标准,552万淮安人民的小康梦照进现实。
在省统计局发布的监测结果中,淮安市24项指标达到或超过目标值,小康综合实现度达99.8%。其中,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五大核心指标全面达标;在20个非核心指标中,淮安市19个指标达到或超过目标值。
“这是淮安全面小康建设的历史性进步。”市委书记姚晓东说。
2012年,对照省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淮安市尚有城市化水平、城镇劳动力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等6项指标亟待提升。2013年,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列为淮安跨越发展的两大目标之一,要求“进一步补足‘短板’、巩固长项,全力推动更高质量、更快速度发展,打响了淮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攻坚战。
一年来,围绕“达到2003版省定全面小康指标”这一阶段性目标,市委、市政府以实施“工业强市”、“全民创业”、“城乡一体化”等六大战略为路径,以聚焦“五大突破”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十项重点工程”、“十件民生实事”,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动淮安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迈进。2013年,淮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5.86亿元,增长12%;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1.4亿元,增长16.2%。
回顾淮安市全面小康建设的突破之路,“拉长短板、巩固强项”这一突破思路更加清晰。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是衡量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曾经一度是淮安的弱项,甚至是“拖后腿”的指标。为突破这一“短板”,淮安市强化政策支撑和目标导向,将全社会研发投入完成情况列入县区跨越发展目标责任状,科技“六大工程”等考核体系;突出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充分发挥财政经费“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2013年全市研发投入达32.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5%,达到全面小康考核指标要求。
去年11月,在淮安“万人助保工程”的帮助下,胡平均拿到了第一笔退休工资,每月2398元的工资彻底解决了老胡晚年生活的后顾之忧。养老、失业、医疗三项社会保险是全面小康指标的核心指标,与老百姓幸福指数息息相关。近年来,淮安市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完善基层保障平台,在全国率先实施养老保险“特困群体助保工程”,填补了制度空白,彻底解决了“断保”人员“续保”难;创立“社保费‘四方联网’实时征管”新模式,实行“五险合一”征缴,积极推进“应保尽保”。截至2014年7月,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85.34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80.33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79.47万人,养老、医疗、失业三项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5.5%,超过了95%的小康目标。
小康让群众感受得到。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45元;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比重达100%,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8.7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电脑拥有量为300.4部和72.2台,城乡恩格尔系数为35.3%;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达19%;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100%。
“淮安上下将再接再厉,开启更高水平小康建设新征程。”市委书记姚晓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