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有关部门获悉,在近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中,淮安市创新能力位居苏北第一,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列第51位。
近年来,淮安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4.4亿元,是2005年的12倍,占GDP的1.27%,科技进步贡献率较2005年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围绕盐化新材料、特钢、电子信息、食品4个主导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高端化“342工程”,即加快推进30个重点科技招商项目的建设进度,尽快使其达产达效;重点扶持40个重大科技成果孵化项目的中试和产业化开发;积极促成20个前瞻性研究项目的引进落户,全力抢占产业制高点。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956.49亿元,为2005年的20倍;高新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24.5%,较2005年提高近17个百分点。今年1至9月,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90亿元。
不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主动策应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的“二次创业”,积极引导各类园区向创新型、高新化发展,目前全市已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个、省级科技产业园区8个。通过“点、线、面”三结合,立体式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目前已建成省级企业研究院2个、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产学研联合重大创新载体7个,在苏北处于领先地位。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现动态全覆盖,累计建成“两站三中心”420个,其中建成国家级、省级博士后工作站15个,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6个;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个,实现了县(区)全覆盖。
加快推进高端资源集聚。大力实施科技招商,成立了全市科技招商工作推进领导小组,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2所国内知名大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先后引进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钢铁研究总院等高校院所来淮联合共建重点研发机构11个。截至2012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42.3万人,其中硕士以上人才6068人、高级职称人才9774人。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力度,加快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市财政专门设立了专利转化专项资金,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行动。同时,积极在县(区)和企业中开展知识产权战略试点示范创建工作。2012年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9325件、3140件,分别为2005年的8.6倍、11.2倍,较2011年分别增长36%和58.3%。今年1至9月,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10069件和3201件,双双超出去年全年件数。淮安市成为苏北第一家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